2025年01月11日

宗教社会学者卓新平:信仰缺失考验中国 宗教脱敏迫在眉睫

作者: 郑欣荣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6年04月22日 11:47 |
播放
卓新平资料图片。(图:华侨大学官网) 卓新平资料图片。(图:华侨大学官网)

2016年4月17日,由凤凰佛教和终南山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新媒体论坛《终南山论道:中国式信仰缺了什么?》在世界著名隐修圣地终南山举行。

此次有多位宗教界的学者参加论坛,共同就中国式信仰,自己宗教信仰在民族文化复兴大业中的价值和使命进行讨论。

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凤凰佛教以《卓新平:信仰缺失考验中国 宗教脱敏迫在眉睫》一文报道了卓新平的观点。

卓新平认为中国是有信仰的,一方面保持了传统信仰,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信仰缺失问题。他说:如果大家更多地关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就可以明显感觉到道德的缺失,这种道德应该是一个实践层面的表现,归根结底反映了一种人的精神状况,也就是人的价值体系存在状况。这说明道德上的问题不仅仅是现实社会实践的问题,也反映出我们的价值层面出了问题。这个价值层面的问题关键在于信仰。他说:信仰支配着我们的社会行为,同样支配着我们的道德表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对今天中国社会的信仰状况确实需要好好的反思。

同时,卓新平还谈
认为信仰在追求方面也有表达。一是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表达,信仰是神明或其他的方式,比如中国文化讲究道同,科学家讲究世界的规律秩序,实际上这都是信仰追求的一种表达。二是对金钱的信仰。社会发展离不开对金钱的向往。美元上有一句话:我们信任神,但我们使用的是金钱。中国社会把这种关系弄颠倒了,变成“我们信任的是金钱,我们利用的是神。”所以中国会有很多地方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宗教沦为一种追求财富的道具了。

信仰缺失对宗教来讲包括三个层面,卓新平指出包括制度层面、儒家士的文化缺失,还有民俗层面。他认为宗教信仰的缺失在这三个层面都有存在,要弥补这三个层面的缺失,不能一味指责和埋怨,不同层面的人要有不同的反省和定位

卓新平认为,信仰缺失对中国是非常重要的考验,而要弥补信仰缺失三个层面的缺失的话,首先要在制度层面上发力,国家有一种提法叫积极引导宗教与发展相适应,一方面强调宗教要脱敏,另外一方面要呼吁政府和社会对宗教积极引导;第二个层面是宗教团体里面的知识精英,要达到一种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应该好好修炼;第三在民俗层面,社会的基层建设非常重要,基层文化建设要跟当地的具体状况相结合。

卓新平强调宗教信仰的重要性,他说: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但是至少大部分中国人具有这种宗教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这个社会如果说对宗教、对信仰不再那么敏感,社会可能会出现一种信仰方面的深化,社会正气就能上升,社会风气会更好一些。就会有更多的人自觉践行对真善美的追求,社会组织就会对社会不良现象挺身而出、加以制止。现在社会之所以冷漠,跟我们的宗教信仰是有关联的。

凤凰佛教总结说,“卓新平认为信仰问题是对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考验,宗教脱敏迫在眉睫,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