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在刚出来传道的时候,有一次在自己的家乡传讲福音,结果祂的村里人皆不认可祂,认为他这种行为是故弄玄虚,甚至出言讥讽他,”耶稣是谁?我还不知道吗?他不是那个木匠的儿子吗?他的妹妹不是嫁在我们附近吗?” 言下之意就是,你有几把刷子,我们还不知道吗?然而事实却是他们真不知道。
邻居对耶稣的看待,就是以貌取人。如果耶稣穿着高贵的衣服或者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衣着,前呼后拥地跟着一群人,把他捧为偶像一般地崇拜他,那么就不是我们在福音书上看到的样子。以貌取人是看人的捷径,因为这样的方式能最直接地达到套近乎的效果。在我们传统小说中这种以貌取人很常见。比如,在范进未中举人之前,他向屠夫老丈人借点赶考的盘缠,因为自己屡考不中,而被丈人骂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到了自己中举放榜的时候,同样这位丈人,却把女婿视为天上的文曲星。态度前后的对比,翻脸比翻书还快。
而以外貌取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常见,甚至是常态。假期回家,因为我们没有买车,一般都是坐公交到镇上,然后再坐三轮车回到老家。正是因为如此,岳父有点顶不住压力,抱怨我们不买车开回去:“人家都有车,都开回来,你们这倒好,还要我们开三轮车接你们。邻居都议论,说你们在外面混得不好,还不如村里小学毕业打工的,人家都能开着车回来。”我想岳父本身并没有嫌弃我们的意思,而是顶不住村里人的舆论压力。我们不买车,不露富,他们就以为我们穷得喝西北风了。所以,当我同学贷款十五万,买了二十万的车时,他说:“回老家,不开车人家看不起,我要争口气,让他们看看我的生活也很好!”可是这“气”争得压力太大了,透支了未来的财富,甚至超出了自己的能力。
在熟人社会中,以貌取人既是人们对他人评价的一种观念,也是主导人际交往的规则文化。这一方面会为大家提供动力,但是更多的是单一评价标准之下的伤害。以貌取人,看中的是表象的东西,是你显露出来的财富和地位,而不是你灵魂的丰富和善良。“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话说的就是要显出自己的强势地位,而不是内心的善。
在世俗社会中,以外貌取人很普遍,在教会里同样如此。
教会里很多时候我们看一个信徒,也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比如这个信徒圣书读了几遍,是不是每次都来聚会,是否有缺席,是不是找的对象也是基督徒,说话的时候是不是每说一句都要以感谢上帝结尾,以哈利路亚开头。如果信徒能做到这几点,那么他就是一个虔诚的热心信徒。
一个牧师同样如此,他讲道声泪俱下,极具感染力,关怀信徒,在信徒面前和蔼可亲;他具备属灵的魅力,常常能大段背诵圣书;他在教会里一本正经。这样的牧者,被信徒称为好牧者。然而背后呢,也许他晚上在牌桌上挥霍着信徒的奉献,还调侃着信徒的善良。曾经有一位神学院的牧者,白天很虔诚,可是晚上却被公安机关抓到嫖娼;有的牧者是教会领袖,却被发现有自己的小金库,并且在小金库里还藏着极尽奢华的物品。
所以以貌取人,总是有片面之处。因此,保罗才说:“所以,我们从今以后,不凭着外貌(原文是肉体;本节同)认人了。虽然凭着外貌认过基督,如今却不再这样认他了。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过去我们没认识耶稣的时候,我们凭着外貌、肉体认识人,这是因为我们的生命还没有被更新。在没认识耶稣之前,我也是把耶稣看成一个有能力复活的神仙,就和我们传说故事中的神仙一样,也是按照肉体外貌认识耶稣。但是认识耶稣之后,尤其是接受祂成为生命之主之后,我觉得耶稣不是神仙那么回事。慢慢地与耶稣的关系越来越亲密,直到决定受洗成为祂的门徒,我才明白信耶稣的含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的经历越来越丰富,对耶稣的认识也越来越深。这时候再认识耶稣,就不是从圣书文字或者传说去认识了,而是从生命,从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点滴都能体会到祂的不同含义。
我们的生命因为耶稣的救恩而成为新的,那么我们就是新造的人。因此我们不能再继续像过去那样按照肉体认识人了。我们应该按照”生命”认识人。
如果你有贫穷的朋友,你要尊重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接济他;如果你有暂时生意失败的朋友,你要鼓励他,与他一起坐下来,安慰他;如果回家,还有人因为你没开车,没穿漂亮的衣服而嘲笑你,那么你不要和他争辩,也不要按照他的标准去花钱改造自己,因为我们在基督里是新造的人,那么就不要用世俗的眼光看他人和自己。
不以肉体认识人,这不仅仅是指不以外貌认识别人,也包括认识自己。如果我们以外貌认识他人,那么同样就会以外貌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最终,我们自己也要承担这种价值观的苦果。
在基督里,我们是新造的人,我们按照耶稣的标准衡量他人,尤其是按照耶稣的标准衡量自己。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