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1日
微信

当学习失了味:以成绩定义认识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9月11日 09:18 |
播放

同学的孩子今年读高二,明年就高考了。可以说这孩子是我看着长大的。前几天和我同学聊天,开玩笑地说,孩子成绩好,明年清北选啥你想好了吗?他回复我一个哀愁的表情,那不是焦虑在清北之间的选择,而是理想从小学到今天的变迁与更换。时过境迁,想想小学时候清北的豪言壮志,再看今天的境况,真是翻天覆地。

孩子小学的时候成绩全校排名前十,妥妥别人家的孩子,那时候同学和我聊天,都是一脸幸福,总是焦虑将来究竟是选北大还是清华。到了初中,孩子成绩依然很好,虽然竞争激烈,但是依然能保持班级前茅,那时候,同学依然会向我炫耀,依然会说985高校中选什么学校好呢。我总是开玩笑地说,清华北大怎么不选了。到了高中呢,这种情况又变了。他不再提及孩子的成绩,等我问他的时候,他一脸气馁地说,考上本科就不错了。

眼看高二结束,进入高三,现在不是犹豫考本科的问题,而是犹豫将来大学报志愿的时候,选什么专业。孩子的现状是焦虑。家长不能给他压力,也不能向他唠叨,不然他就焦虑地睡不着。最重要的问题是,他对很多事情没有兴趣,除了考试的试题,生活中什么都不想做。我同学发愁,孩子将来选什么专业呢?随便选个专业,万一不喜欢,大学不是很难受吗?

我想他的事例颇具代表性。在科举考试传统的文化中,社会晋升的渠道被单一化,高考成为独木桥。虽然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让很多没有经过独木桥的人,也发家致富了,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

虽然我们的文化是重视教育的,但是教育在我们的心里不过是晋升社会阶层的工具。我们常说学而优则仕,学习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进入上层社会,获得更多特权,从而得到更多的资源罢了。因此,教育的所有活动,或者说人生的所有活动皆为这个目的。

人生本来是光彩夺目、五彩缤纷的,但是当我们把一切都让位于考试和分数的时候,那人生就变成了一道无味的菜,难以下咽。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长大的,考上大学跳出农村,是唯一的出路。因此,我小时候不能养蚕,会影响学习;不能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习;不能看电视,会影响学习;周末不能玩,会影响学习。除了学习不影响学习,其他都是影响学习的活动。我没有兴趣,没有喜欢的活动,甚至一起玩的伙伴都没有。我的生活是封闭的,我的童年是孤独的。我进入初中之后,人生突然陷入到极大的危机中,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抑郁到几次想自杀。

耶稣说:“盐本是好的;盐若失了味,可用什么叫它再咸呢?或用在田里,或堆在粪里,都不合适,只好丢在外面。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学习本是好的,就像盐一样,一旦学习失去学习的味道,那么学习也就不能让人生更丰富,而是让人生变得单调乏味了。

学习的目的本来是让我们的人生更丰富,这不仅是让我们具备更多的生存技能,还包括建构我们丰富的人生。斯多葛主义哲学的核心之一,就是人按照自然理性生活。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即知识。德性就是逻格斯,就是自然理性,因此学习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建立超越于世界的自然理性,超越世界之上的独立人格。但是我们把学习的内容狭窄化、单一化了,它变成一堆公式、一个分数。学习的结果,不是获得人生的提升,也不是获得生存的技能,而是一堆分数的堆积而已。

在我们传统的概念中,学习一旦与分数分开,那就不是学习。因此,一个小学生在玩的时候,在抓昆虫的时候,在玩游戏的时候,就不是学习。只有学习与分数相关的内容,才是学习。这种学习单一化的观念,最终让学习也失去了原有的色彩。

不单单是学习,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样。做父母的不能每天围着孩子转,不能用自己的忙碌来定义孩子,同样也不能用孩子来定义自己的人生。做父母的要知道孩子和自己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

对于那些刚从考场出来的孩子,你们要知道,一次考试并不能决定你的人生,考试成绩的好坏,只能说明过去的学习,它代表着过去,但不能说明未来。让高考这段经历,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成为你人生的一抹色彩,而不是成为一朵挥不去的乌云。

耶稣说,失了味的盐就不是盐,而变成了被扔弃的无用之物。让学习成为我们人生的五味之首,而不是失了味道的扔弃之物。

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往往都是被忽略的东西,比如阳光,有人怕晒而把自己包裹得很严实;比如空气,有人每天戴着口罩;比如水,有人天天在浪费。读书,提升我们的人格高度,同样是珍贵的,但往往被大部分人排除掉。那些我们视为珍贵的,比如黄金、钻石,恰恰是无用之物。让学习成为被我们珍惜的有用之物吧,不要将它束之高阁,也不要将它踩在脚下。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Ben White via unsplash.com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