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是上帝启示人类的话语,是教会发展的重要指导,也是基督徒日常灵修的伴侣。同时圣经也是一部影响世界的经典,因而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有了对其的诠释。而对圣经诠释的历史,就是一部神学与思想的发展史。
从教会诞生开始,就有了对于圣经的诠释。而最早的参与者,就是新约的作者,比如马太福音中大量引用旧约经文,来证明耶稣就是旧约中所预言的弥赛亚;保罗书信也通过对旧约的解读,来建立普世教会最早的思想。
到了教父时期,随着教会与希腊、罗马文化的交融,对圣经的诠释也受到了希腊哲学的影响,最为典型的当属亚历山大学派。他们采用古希腊哲学,借鉴寓意解读法,产生了寓意解经这种模式。其重要的人物为奥利金,他在字句表面下,深入挖掘经文更深层次的寓意,这种寓意诠释法对后世圣经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同时期的安提阿学派坚决反对这种过度寻找寓意的做法。他们强调应根据经文的字面含义理解圣经,认为古代事件的叙述是为当时的人而写,只有通过字面含义,才能真正明白上帝的旨意。这种方式对今天释经学影响也很大。
亚历山大与安提阿两派的解经方式,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无论是寓意解经还是字句解经,都成为日后普世教会解经的两种方式。当今教会对圣经的解读,都走不出这两种路径。
到了中世纪时期,圣经的诠释延续了教父们的传统,但寓意解经占据了主流地位。无论是教宗大格列高利、可敬的比德以及阿尔昆等人,其解经作品都有这种特点。此外随着罗马教会在西方占据优势,圣经的解释权在神职人员手中,平信徒无法介入。这种做法有效地遏制了异端传播,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徒无法读经(当然跟印刷术落后有关)。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重新发掘和重视,给圣经解读带来了变化——注重圣经的历史背景和语言文字本身的含义,试图还原圣经最初的面貌;再加上威克里夫等人开始将经文翻译成当地语言,这成了宗教改革的先导。
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对圣经的诠释提出了新的观点。他强调“唯独圣经”的原则,认为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阅读圣经与上帝直接沟通,无需借助教会这个中介。这种改教思想通过古登堡的印刷术迅速传遍欧洲。随着基督新教的建立,圣经解读不再是神职人员的事,不少平信徒也参与了解释,查经班的模式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这极大促进了经文信息进入弟兄姐妹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生命。但也出现了随意解经,导致宗派林立以及异端出现等等弊端。
而到了启蒙时代,由于理性主义兴起,圣经批判学开始出现,给圣经诠释以及教会教导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也导致了自由主义神学思潮的出现。基督教会出现了开放与保守阵营的分野,至今仍是普世教会的格局。
到了现当代,人类对于圣经的诠释日益多元,除了大公教会以及其他基督宗派的解读外,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解读,都成为当代思潮的一部分。虽然很多对圣经的解读存在争议甚至违背基督信仰,但也能看出圣经对世界的巨大影响,是人类文明的宝库。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