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是从事基督教文化事工数十年的姜原来回忆艺术家岛子的一片悼文,回忆了他和岛子的交往,赞扬了岛子在基督徒艺术领域方面做出的深远贡献。
原文题目:
深嵌中国新教教会生活中的第一幅圣像画——通过当代基督教的一个特殊文化事件纪念岛子老师
这几天已经有许多纪念岛子老师的文字,对他的生平及其在艺术研究与创作及教育事业中的贡献有很多的叙述,这些都是本土基督教文化艺术事工的生命见证的宝贵史料。但是,有一件发生在他生涯晚年具有特殊影响的事件——也是他自己重视的事件,几乎未被大家提及。在告别岛子老师的日子,作为这个事件的亲历者,我想通过对此事的简要记录纪念我们可敬的岛子老师,也补充关于他的宝贵记录。
大家知道,广义基督教传统中,天主教东正教很重视圣像画——圣像画不仅是教会礼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他们灵修默观的主要媒介之一。“圣像神学”甚至是东正教神学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因着种种原因,我们新教的圣像画传统几近空白。
从岛子老师留下的历年文章和大家的回忆可以感知,作为新教基督徒的他还具有真正的大公胸怀。他从来不卷入宗派主义的无谓纷争,不仅如此,他甚至创作了一幅大型基督圣像画《忧伤的基督》。后来他告诉我,为这幅画他曾深思酝酿许久。2015年,珍藏于意大利都灵大教堂的“耶稣裹尸布”又逢许多年才有一次的珍贵展示。他特地赶去瞻仰,在那里,他自己创作圣像画的构思也明晰了起来。然后到2016年末,他终于完成了这幅圣像画的创作。2019年北京某团队用一种刚成熟的高科技方法把这幅圣像画高保真复制了100幅,并由岛子老师签名一一编号。
一位经济拮据的基督徒偶然在网络上看到这幅画作,深受震撼,匿名把自己刚领到的万元退休补助金全部专项奉献,购买了这批圣像画复制品。我因为长期讲学《基督与文化》课程,其中自然包括了对圣像画的思考和推荐。随后一二年时间里,我借在行走各地讲学之便向许多神学院校、教会、团契和负责同工们推荐赠送这批圣像画复制品。出乎意料地,(除少数教会拒绝外)这批作品受到了广泛欢迎。从江南地区到安徽贵州等地有十几个不同宗派新教教会正式接受了这幅圣像画,把它置放在教会活动场地;好几个教会还围绕这幅作品举办了专题交流分享活动(网络上留下过许多弟兄姐妹对它的思考鉴赏甚至默观瞻仰文章,此不赘述),围绕这幅画发生了许多感人故事,如王明道生命最后十年的主要助手张桂炎老师就非常喜欢这幅圣像画,一直把它悬挂在自己床头直到生命结束…..就这样,通过岛子老师这幅杰出作品的一百幅复制件,第一批中国新教教会突破历史偏见、在信仰生活中正式接纳了圣像画。不知道世界其它地方新教教会这方面的现状如何,至少在中国这是第一次,堪称中国新教教会在当代经历的一个历史事件!
不仅如此,一年多时间里,正式接受岛子老师这幅圣像画的还有天主教的多个教堂,如上海息焉堂、浙江嘉兴天主教堂、江苏常熟渔民某天主教堂口等等,尤其包括了天主教世界级圣地的佘山教堂和佘山修院…..奇迹持续发生着,岛子的这幅圣像画就这样深深嵌入了中国本土基督教会之中。
岛子老师自己也被这一事件深深感动。2021年4月3日,他的画展在上海“M艺术空间”开幕。那天,我带着一大批弟兄姐妹包括接纳了他圣像画的许多教会同工参加画展,大家和他热烈交流。接下来两天,我们又陪同他和他夫人奉老师一起拜访了接受他这幅圣像画的那批教会中的几个:在天主教息焉堂会客室悬挂的这幅圣像画下,他和神父教友们兴奋交谈,在这个美丽的教堂流连忘返;在一个神学院他和师生们动情分享,兴致勃勃地挥毫书写了好几幅经文赠送学校;在佘山圣殿和修院里悬挂的这幅圣像画前,他和神父修女们一见如故、侃侃而谈…..他说,他的创作尽管在不少画展画廊展出并在国际获奖,但是最大的收获是在江南、在温州竟然进入了教会之中,这才是对艺术家的最好奖励。
一路交谈中,作为一个美学家、艺术家,我感到他最揪心的问题是:在这个形形色色虚无主义艺术泛滥的时代,艺术何谓?——艺术为什么存在、艺术存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何在?除了他面对这个艺术根本问题的深省文字,他留下的《忧伤的基督》等一批作品及其进入大地深处加入无数弟兄姐妹生命灵粮库的故事,正是最生动的回答。也盼望仍然徘徊挣扎在艺术与生命迷宫中的那么多中国艺术家在这幅圣像画这份宝贵的回答中得到启迪。
那次画展晚餐后,岛子夫妇邀请我和数位老师们一起去他们宿舍小坐。他看过我创作的话剧《贝多芬在中国》在北京的演出。那个晚上,他突发奇想地问我,如果为他这批画配乐,我会选择哪些作品呢?我想了想说,首先,我会为《忧伤的基督》配上布鲁克纳的《第三弥撒曲》。然后,我取出随身携带的便携式音响,连接上蓝牙,为他播放了这部伟大作品的最后部分《羔羊经》。他坐下仔细聆听着,陶醉其中….
9月5号,要和岛子老师告别了。请允许我在文末建议大家也在岛子老师创作的这幅圣像画前聆听他曾经被深深感动的这首伟大的《羔羊经》以纪念他——如圣经所言,围绕着上帝儿女的云彩之中,也闪烁着他的创作生命……
《忧伤的基督》,岛子
附:上海一位李神父再次默观《忧伤的基督》的分享——
“我默观岛子老师的画作《忧伤的基督》,其带有强烈的灵命,似乎要把蹉跎的人再次研碎,揉进基督的忧难内,最后使人从内向外迸发出一种被救赎的力量。闻讯他的过世,不甚惋惜。”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