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1日

从使徒保罗身上学习如何对待上帝的使命与托付?

作者: 温良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2月17日 09:39 |
播放
图:unsplash.com 图:unsplash.com

保罗是一个重视使命与托付的人。从他写给各地教牧书信中的开篇自述就可以看得出来,他经常以“作基督耶稣使徒的保罗”作为书信的开篇。

当然,在保罗年老之后,还说过:“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保罗的这段话,又仿佛是对耶稣基督对其呼召的回答。他用一生的时间,守住了耶稣对他的托付。

时至今日,当我再重新思想“使命”和“托付”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不自觉发现这两个词语如此的沉重、深沉。

什么是使命呢?或许对我个人而言,就是一生存在的价值、努力的方向之所在。而这个使命的存在,并不是自我的认定、环境的要求、书籍的教导,当然这些事情会辅助我们找到使命,但是能决定我们使命的唯一要素,就是上帝的自己。

在每一个人被创造的时候,上帝也自然的将一个使命放在了这个人的生命中,这个使命是别人所不能代替,这个使命也是唯有这个人可以完成的事情。就像昔日的约瑟、参孙、但以理等等信仰前辈们一样,透过圣书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他们所肩负的使命。当然,如今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也都又上帝所赋予的使命。

而个人想要认定这个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德蕾莎修女清楚知道自己的使命之后,却会受到环境的限制,例如周围的人、事、物等,当更重要的则是自己这个人。环境会让我们产生自我怀疑。“是我吗?我可以吗?”诸如此类的自我怀疑,会让我们对使命有盲目。

当然,还有一个核心原因,就是罪恶的玷污。就像昔日的参孙一样,从他出生的时候他就肩负着使命,但是当他长大,受到情欲的诱惑和试探的时候,这使命却早已经被他抛在了脑后。

由此可见,一个人想要明白自己的使命需要在上帝面前清心的付上代价,同时需要坚定的奉献自己,才能明白自己人生的意义。当然,明白使命之后,想要践行使命,其实这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在服事的路上遇见过很多人。有些人曾风风火火的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大声疾呼,但是十年、二十年走过去,却已经再也看不见他们的身影;有些人曾义愤填膺地指责罪恶,但是等再遇见的时候,却发现和外邦人并无不同;当然,有些人却依然坚守着自己最初的使命,在不被人纪念、在荒凉之地努力栽种。

所以,一路走过来,看见能忠心于使命的人,其实少之又少。眼目的情欲、肉体的享乐、世俗的缠累,都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脱离使命的方向。

然而,想要于使命,唯有一个原因,就是正视上帝的呼召。

为何保罗能忠于使命,而我们却常常将使命抛弃呢?我曾百思不得其解。但是有一天我忽然明白,因为保罗真实的遇见过复活的基督。

因为他亲眼见过基督、亲身上过三层天,所以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唯独终于上帝的托付。我们因为十字架经历的太少,很多认识都是表层知识的认识,对上帝认识的不够清新,所以很容易会放弃宝贵的使命。

但是,当我们知道自己服的对象,知道自己受谁的托付时,才能坚定的践行使命。

“受谁的托付?”我们不能否认,在自己生命还幼稚,不明白服的时候,会被教会差派,或者按照一些长者的安排去服。当然这都很正确,因为是跟随羊群的脚踪前行。但是随着身量不断长进的时候,其实个人就需要建立自己和基督之间的关系,去寻求上帝对我们个人的托付。

记得之前有一位上帝的老仆人被审问的时候,对方说:“如果你否认耶稣的名,我们就不给你用刑。”上帝的老仆人说:“我岂能不认自己服了一辈子的耶稣呢?”可见,上帝的老仆人清楚的知道自己为何而服、自己为何而遭遇一切,所以当他经历这一切的时候,他坦然而真实。

对于今天我们每一位服者而言,都必须要清楚究竟是谁托付我们在作服的工作。同时,我们也必须要清楚,“人呼召的,人负责;上帝托付的,上帝负责”。有些人是受着他人的鼓励和劝勉踏上服的道路,有些人是清楚耶稣的嘱托而走上十字架的路,虽然此刻从外在的环境看不出什么,但是当经历火的试验时,就能显出谁是那忠心良善的管家。

时至今日我们都需要谨慎对待从基督所领受的“使命”和“托付”,因为宴乐、放松、肉体,会不断侵蚀我们的意志,让我们不断向世界妥协。所以,如果我们失去了争战的意识,终将无法完成自己所领受的使命和托付。

回头看,总会发现太多神家大能的勇士被世俗的漩涡所辖制,所以,愿我们像保罗一样,正视自己的使命和托付,不忘记耶稣在提比利亚海边的呼唤。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RobertCheaib via pixabay.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