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基督城地震一周年伤痛仍在当地教会参与重建

作者: 王新毅 编译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2年02月22日 02:45 |
播放

对新西兰基督城的居民来说,时间仿佛永远定格在2011年的2月22日下午12:51分,短短几秒间的大地震让这个被誉为是“花园之城”的新西兰第三大城市经历重创:上百人丧生、房屋被毁、生活中断。一年之后,基督城居民进行一周年的悼念。今天的12:51分,全城将会举行两分钟的默哀活动,这将会今天基督城最悲痛的时刻。

新西兰首相约翰基(John Key)在一周年纪念的前一天晚上说:“毫无争论,2011年2月22日将会成为新西兰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之一。”当天的地震让来自14个国家的185人丧生,更多人受伤。

2012年2月22日,CNN有记者前往基督城看重创一年后这座城市的模样,仍旧看到虽然地震已经过了一年,但大地震留下来的痕迹并未远去,仍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无论是破损的建筑物、还是常常的余震带来的人群的疏散。

基督城(音译:克莱斯特彻奇)是新西兰南岛最大的城市,基督城人口约327,211,地势平坦。这里19世纪的典雅建筑比比皆是,地震前到处花团锦簇、草木繁盛的景象。基督城洁净的道路,浓浓的林荫,雅致的环境,醇厚的文化气息,让人迷醉。这里最著名的就是屹立市中心广场,庄严肃目的天主教堂和教堂广场。事实上,基督城名称的来历也有教堂有非常深的渊源。早年间,初来乍到的英国探险家、淘金者们举目无亲,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教士便敞开教堂的大门,管吃管住,并且新盖了很多教堂,让更多人有了栖身之所。满城的教堂一直保存到今天,并且让城市以其为名。 

但不幸的是,近两年来基督城附近地区已接连发生两次地震。第一次地震是在2010年9月4日4时35分,基督城以西30公里处发生7.2级强震,震源33公里。所幸这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2011年2月22日的第二次地震,基督城东南10公里的利特尔顿再次发生6.3级地震,震源5公里。这次地震虽然没有上次级别大,但距离市中心更近,震源更浅,因此伤亡惨重。

地震一年之后,基督城仍旧还未从重创中完全恢复。走在街头上,仍旧可以看到基督城把一些重点毁坏的地区和房屋区以不同的颜色来进行标注。对于处于红色区的居民来说,未来可以说是非常渺茫的。这里的6800多户人家都处在雅芳河旁边,去年的地震几乎全部被毁。新西兰政府说红色区域的46%的居民接受了补助他们将会再买自己新的居住地,但其他的居民仍旧在等待保险救助。

去年地震中,基督城最重要的地标与精神象征市中心大教堂亦告严重损毁 。当地天主教教区的工作人员对CNN的记者介绍说,目前他们仍旧在努力并估计大教堂的建筑有多少可以被修复。当地天主教教区也在和其他一些跨教会的组织来合作希望来帮助基督城的居民更快的走出来。当地的不同教会的代表成立了一个联合的敲门小队来对基督城的居民进行食物等方面的救援,并能帮助更多伤痛心灵走出来。

天主教教区震后恢复项目的协调员Matt O'Connell说,他们看到很多人仍旧身处疲惫、压力和挫折之中,重建看上去进行了太缓慢了,有太多的东西需要考虑和应付。

频繁的余震成为了重建非常大的阻碍之一。去年2月的地震过后只是2010年9月份之后的余震之一,2010年9月发生了一次7.1级的地震。新西兰政府说自2011年9月至今共发生1万次的余震,其中有39次是在五级以上。Matt O'Connell说他们去年圣诞节前两天突然又遭遇了一次六级的地震,虽然没有伤亡,但让很多人再次变得萎缩,很多人受到的心理伤害尤甚。去年大地震之后,有数据显示约1万人陆续离开了这所城市。

在很多人尝试恢复的同时,城市和基础设施等重建的工作一直在持续。新西兰首相约翰基说重建正“取得很好的进展”,商业区26%的建筑已经开始重建了,另外被不同程度毁坏的1406座建筑的80%重建工作也已经在开始了,另外200个基础建设的重建现在也在进行中。

“长期来看,基督城将会变得很不一样,但它将会是一个充满活力、新鲜和一个很好的生活之地。”约翰基说。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