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复活节丨品《以马忤斯的晚餐》画作:你睁开眼睛看到耶稣复活的盼望了吗?

作者: 大漠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9年04月22日 08:37 |
播放

一,

距离耶路撒冷25里的以马忤斯之地,莫说与世界之比,就是在巴基斯坦境内,也不过是一个纽扣大小的村庄。但村庄虽小,可它的名气却光耀千古,享誉世界。只因为这个小地方,曾经见证了基督死而复活的伟大神迹。

一般而言,一个人死而复活,起死回生,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他违反了自然规律和法则,脱离了人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类似的事件只有在想象的神话艺术品中才会出现。这自然是基于科学角度推导出的结论。但《圣经》不是科学,不是神话,不是寓言,不是艺术品,而是超越人类,超越科学,超越时空的神所默示的真实话语。只有被神拣选的基督徒,以其信心之眼,才能看见耶稣被钉十字架死而复活的真实画面。这也是神给以基督徒的特殊恩赐。因此,《圣经》在基督徒的意识中,其内容和话语都是真实可信的。

正是因为如此,圣经《路加福音》二十四章13节到35节记载的耶稣复活后,曾经显现于以马忤斯之地,并与他的两位门徒同行之事,是真实可信的。由此,不仅革流巴及与他同行的弟兄成为基督复活的见证人,以马忤斯这个小小的村庄,也与耶稣被葬时的空坟和升天时的橄榄山,一起成为基督复活的见证之地,被千古流传,进入博大辉煌的基督教文化之中。两千年来,以以马忤斯之地为题材的小说、故事、传说、诗歌和绘画等艺术作品不断涌现,但最富盛名和影响深远的艺术作品,莫过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画家卡拉瓦乔在1602年创作的油画《以马忤斯的晚餐》了。这幅画作,现收藏于伦敦国立画廊。

一个人的基督信仰,如同跑步如同花开如同舞蹈等,到了一定的程度,很容易举步不前,或出现某种回旋和某种徘徊,尤其在遭遇到一些意外或者苦难的时候,与最初鼎盛闪光的那个时刻相比,几乎不能相提并论。这在主内是一个共性,包括牧师,包括传道人,包括一般信徒。甚至可以说,没有哪个信徒或者牧师会让自己的信仰激情,持续稳定恒久地存在下去的。

在以马忤斯的路上与复活主同行的两个门徒也是这样。两个门徒相信耶稣基督是先知,相信耶稣基督说话做事都有超越常人的大能,相信耶稣基督就是自己盼望的,能够拯救以色列民的弥赛亚,相信耶稣基督就是恢复大卫国的君王。因为,这两个门徒一直跟随着耶稣基督,亲历目睹了耶稣基督治病驱鬼,叫死人复活的神迹事件。可是,当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时,他们的信仰几乎一落千丈,对基督耶稣的复活发生怀疑,甚至听了那几个姊妹传来的耶稣复活的消息也半信半疑。于是,两个门徒离开了耶路撒冷,朝以马忤斯走去。

此类事情莫说这是两位普通的信徒,就是著名的使徒彼得在耶稣受难过程中,岂不也是三次不认主吗?所以,信仰上出现软弱或者跌倒,也是基督信仰中很自然发生的一件事情,而且任何人都有过类似的信仰经历。如同《西敏信条》所言:“人因为堕入罪中,已经丧失一切的意志力。属血气的人既然完全背离善,并且已经死在罪中,便无法籍着自己的能力,来改变自己或是预备自己去接受改变。”就是说,人必须承认自己是全然无能为力的,一切不能靠自己进行改变,只有依靠神的力量才会得以改变。信仰上的激情,永远不可能一劳永逸,它不过是信仰乍临时在圣灵的感动里,瞬间闪烁出的一缕缕火花。

二,

但是,弯曲的枝条无论是被风吹折,还是被冰雹打断,只要我们信仰的根系依然存在,枝繁叶茂的一天终究会出现。因为,复活之主并未离弃我们,而且时时与我们同在。只是我们很多时候看不见罢了。与复活的耶稣基督一同行走在以马忤斯之路上的革流巴和他的弟兄,其话语与情态,同我们很是相似,甚至是一模一样。

在与主同行的路上,革流巴与他的弟兄谈论着三年中发生的一切事情,谈论着姊妹传来的耶稣复活的信息。言谈话语中,两个门徒表现出一种落寞和失望的情绪。二人更没有认出已经复活了的主耶稣。甚至可以说,在两个门徒的心里因失望而离弃了主耶稣。所以,才没有认出主来。其实,我们不也是这样吗?

几多时候,我们对耶稣基督的信仰认识与经历,应该说是刻骨铭心的。对耶稣基督能够拣选接纳我们,我们心存无尽的感恩。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显明出的对我们的爱,很叫我们激动不已,泪流不止。跟随耶稣基督也就成了我们人生最正确的选择。但是,当我们遭遇和看见教会里肢体间的搅扰纷争,目睹了教会霸权的存在,遇到生活上的不幸和磨难的时候,复活之主明明一直与我们同在,可是,我们在现实面前却是如羊走迷,看不见复活主的一点影子。

这叫我想到一则很多信徒都知道的故事。

十六世纪的著名改教家马丁路德因为改教运动遭遇到生与死的逼迫,无论肉体和思想都处在超强的压力之中,一度曾经陷入绝望之中,产生要放弃改教的想法。他在家不吃不喝,也不理睬家人,一天沉默不语。他的妻子凯撒琳见他情绪低落,一脸沮丧,便穿了一件黑色的丧服在他面前走来走去。这叫他特别震惊,以为哪位亲人出了什么祸事,就问凯撒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凯撒琳回答说:“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天父上帝已经死了。”马丁路德听后立刻跳起来怒斥妻子。可妻子凯撒琳却很平静地说:“如果天父没有死,你为什么会这样呢?”马丁路德一下子醒悟妻子凯撒琳为什么这么做了,于是,与妻子会心一笑,精神又振作起来,对改教运动又充满了希望。

因为,我们所信的耶稣基督是复活了的基督。我们虽然远离了耶稣基督,但耶稣基督始终没有离开我们,与我们相伴相随。

三,

复活节的到来,让世界又迎来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节日的隆重与盛大的场面,完全可以和中国的春节相类比。当然,这与欧美一些国家以基督教立国有关。中国虽然现在还不是以基督教立国的国家,但基督教在中国迅猛发展的程度,却完全可以用一朝开闸,大水滔滔来形容,基督徒已经遍布了城镇和乡村。

耶稣基督的受死复活,是人类开天辟地般的大事件,开启了人类从原罪中得以救赎的崭新历史。对基督徒来说,耶稣受难,以他的宝血担当了我们一切的过犯和罪恶。耶稣的复活,给我们带来了重生的希望。

复活节及其日期是公元325年的罗马的尼西亚会议确立的,即每年春分的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主日。此后,这个节日逐渐被世界各地的基督徒所认可,现在已约定俗成,如同道成肉身的圣诞节一样,风靡整个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可以共同欢庆的一个节日。在中国,圣诞节早已被世俗所接纳,但复活节还远未普及,更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甚至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复活节。所以,过复活节仅仅局限在各个教会里。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基督教的发展虽然前所未有,但仍然处在一种边缘化的状态。若要基督教在中国茁壮生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基督徒来说是任重道远的。

因此,纪念复活节,欢呼庆祝主基督的复活及战胜死亡的权势,叫我们脱离了罪的辖制,这都是值得和应该的。但绝不是不是年复一年的例行公事,也不是欢歌起舞的喜悦之情所能替代的,更不能将复活节作为一种玩彩蛋,举盛宴的节日狂欢,将一个庄严的纪念主复活的活动走向世俗化。

当此之时,正是我们在主面前查验自己的最好时机。主的受难担当了我们的罪,在主的复活也让我们同他一起复活了。虽然每个基督徒都懂得这个道理,可是,我们可否自问一下,我们真的与基督一同复活了吗?

在卡拉瓦乔的经典画作《以马忤斯的晚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么一个画面:以基督的头部为中心,他伸出的手臂与左边的门徒构成一条直线,又与右边门徒的双臂构成一个开放的三角形,画面的空间向我们敞开,观众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剧中人,被卷入激动不已的情绪当中了。这时我们会注意到,摆在餐桌上的一篮水果已经有一半掉在了边缘外面,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可能翻下来,令人忍不住想伸过手去托它一把。凑近一看,又会发现,这些篮中的水果已经熟透了,有的已经裂开,有的已经变质,出现了菌斑。这不禁让人想到:尘世的一切终将腐烂,只有上帝与基督是自有永有,恒久不灭的……

这幅场景告诉我们,基督信仰时刻都处在世俗化的考验之中,一个基督徒如果重塑自己的生命,活出主的样式,让信仰的血流沸腾不止,于天寒地冻里不再冰冷,于临界漩涡时不再漠然,于霓虹光色中不再炫目,进而将生命和灵魂牢牢镌刻在复活主的身上,活在主的光耀中,那么,就请从记住以马忤斯之地开始。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