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Everett Millais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是十九世纪英国画家,是拉斐尔前派的三个创始人中年龄最小、才华最高的一位,其它两位是亨特和布朗。其油画《基督在自己父母家中》(1850)中体现了该派精神,以画风细腻著称。
NO.01.画作背景
Beware of the leaven–that isthe hypocrisy–of the Pharisees
本画描绘了马太记载耶稣给众人讲比喻的场景。耶稣说道:“天国好像酵母,女人取来,把它藏在三斗面里,直到全部发了酵。”
NO.02.画作意义
Beware of the leaven of the Pharisees Glennevart ,1551
在耶稣比喻中,“天国好像酵母,女人取来,藏三斗面里,直到全发”,有丰富象征意义:
1. 酵母象征意义
• 微小却强大:酵母微小,融入面团能使其膨胀,象征祂国度影响力起初微小,却能渗透改变生命与群体,如圣安东尼引发修道运动。
• 内在转变:酵母在面团内作用,反映祂的国度从内心改变人,信仰能引发深层次内心变革。
• 警惕邪恶:耶稣所说中酵母有时也象征邪恶,提醒门徒防备邪恶渗进祂的国,信徒要警惕错误观念侵蚀。
2. 女人象征意义
• 教会或代表:象征着公教团体,领受恩典将祂国度力量带入世上,如特蕾莎修女一样,用仁爱与服务见证信仰。
• 温柔坚持力量:女人温柔揉入酵母,象征信仰传播需耐心坚持,以温柔爱心待人,让信仰生根。
3. 三斗面象征意义
• 世界或人心:象征世界或人心,信友可将信仰力量带入各角落。
• 信仰滋养成长:是信友灵性成长滋养来源,信友需通过灵修实践获得滋养。
4. 整个比喻象征意义
• 祂国度渐进发展:描述从微小到强大的渐进过程,如圣教发展。
• 信仰实践见证:强调信仰实践和见证的重要性,信友要坚持实践,传播圣道。
NO.03.画作解析
The Metaphor of YeastJohn Everett Millais
《面酵的寓言》是米莱斯于1864年为英国达尔齐尔兄弟公司雕刻的《不为人知》画册中的一幅作品,该画册包含20幅木刻插图。画册受新约寓言启发,重构了宗教叙事。
本画取材于耶稣的教诲,画面以家庭厨房为背景,一位女性正将酵母混入面团。米莱斯用细腻笔触刻画面粉的质感、酵母的颗粒感以及女性专注的神情,将抽象的宗教概念具象化为生活细节。他采用柔和的暖色调,以米白色面粉与深褐色木桌形成对比,凸显酵母的“隐藏性”。
光线从左侧斜射,照亮女性面部与手部动作,暗部隐含未被揭示的力量,形成视觉与隐喻的双重张力。这幅画作体现了米莱斯对宗教与人性关系的深刻思考。
他以一勺酵母、一位女性、一团面粉,构建出关于信仰与救赎的命题。它提醒我们:真理往往隐匿于最普通的角落,真正的转变始于对细微之处的觉察与行动。正如米莱斯所言:“艺术的价值,在于让看不见的变得可见。”
今日重审这幅作品,我们不仅能感受到19世纪的艺术革新,更能体会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在生活的琐碎中,寻找精神的发酵与升华。它是木刻插图的顶峰之作。
NO.04.画家生平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1829年6月8日——1896年8月13日),他出生于南安普顿,父为当地有名望的人物, 酷爱绘画。密莱8岁全家迁居伦敦。9岁被送入萨斯领导的绘画学校,11岁入皇家美术学院,19岁获得学院金质奖章而留学意大利,二十多岁时曾一度受挫,很快就振作起来,走上一帆风顺的人生坦途。因善于人际关系。1885年获得男爵称号。1896年被任命为皇家美术学院院长,但不幸的是几个月后便因患喉疾离开了人间。享年67岁。米莱斯艺高德馨,在美满的婚姻生活里,得到了八个孩子。但长期笼罩在他人生中的那片挥之不去的阴影(因其妻埃菲与前夫的离婚,人们诸多非议,直到他临死前,维多利亚女王才正式承认了埃菲的身份),在他死后才得以消散。
19世纪50年代其艺术进入成熟阶段,作有《释放令》(1853)、《盲女》(1856)等优秀作品。并作有风景画和人物画。1896年出任皇家艺术科学院院长。米莱斯的作品题材涉猎广泛,尤以描绘浪漫历史场景和孩童为主题的作品居多,还为维多利亚王朝许多显贵画过肖像。《盲女》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题材来自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奥菲莉亚》是最受欢迎的代表作之一,米莱斯用细腻精致的笔调刻画了感人的场面,充满凄凉哀婉的情调。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