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到戴弟兄时,他身穿一件黑色羽绒服,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一进屋,他先是热情地招呼客人落座,还没来得及坐下休息,便转身进了厨房,忙着切水果、沏茶,招待大家。谁能想到,这样一位热情好客的传道人,曾经却是不读书、偷鸡摸狗、打架斗殴的小混混呢?
戴弟兄是一位70后弟兄,在华东某省的基层教会服事已有二十余年,从带职到全职。童年的他命运坎坷,先后经历父亲入狱、父母离异,只能与奶奶相依为命。缺乏父母的爱与管教,让他年纪轻轻就成了人人嫌弃的小混混。
直到他遇见了上帝——那个没人爱的孩子,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家……
教会成了他暂时的避风港
上世纪八十年代,戴弟兄的父亲因赌博入狱,母亲一个人独自带着三个孩子生活,还常常要做饭送到监狱里。后来父母离婚,母亲带着弟弟妹妹离开了。爷爷早逝,他只能跟奶奶相依为命。从此,他成了一个没有父母疼爱的小孩。由于家境贫困,他在小学四年级就被迫辍学了。
虽然很早就离开了学校,但戴弟兄却很喜欢看书。他记得,经常有人在路边摆摊卖书,但自己并没有钱买。有一些学生买了书,索性就坐在书摊旁边读起来。他总是悄悄站在人家身后,想跟着一起读。但每当别人发现他在偷看时,都会立刻把身子一转,挡住书页,不愿与他分享。无奈之下,他只能默默离开。
就在一次这样的场景中,路边的小偷看见了这一幕,竟然偷偷“顺”了一本书送给他。自那以后,他便和小偷成了朋友。
由于缺乏家人的照顾和教育,邻居们也瞧不起他,不让自家孩子和他一起玩。自从认识了那个小偷,他就把小偷带回家同住,从此也走上了胡作非为的道路。他开始和一群小混混在一起,到处偷抢钱财。记得有一次,小偷带他去水果店,让他在店里挑来挑去,随便买点东西结账。可等回到家,他才发现,小偷早已把水果店的钱盒子偷走了。还有时候,他们在公交车上挤来挤去,下车时就能顺走一个钱包;甚至还会拿着金属夹子去公园偷钱。
14岁那年,他生了一场病。村里一位基督徒阿姨看见他可怜,便带他去了教会。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爱:在教会里,有许多人真心关心他,他突然意识到,原来没人疼爱的孩子,也能被爱。
此后,他在教会里稳定聚会了几年。等到18岁,教会的牧者甚至尝试让他讲道。然而年轻人还是年轻,心也比较浮躁——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在经历了第一次派工讲道之后,他很快又被外面的世界吸引,不久便再次跟着朋友到社会上混了起来。
他开始了浪子的生活
离开了教会的戴弟兄,梦想着自己能够赚大钱并过上富裕的生活。他就这样一门心思地扎进了社会,然而他的生活并不如意。
起初,他四处奔波寻找工作,历经不少波折。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经人介绍进入了邮电局上班。这份工作在当时被公认是“铁饭碗”,既稳定又体面,收入也不错。戴弟兄原以为自己的人生从此可以安稳下来,享受一下这难得的清福,却没想到,生活很快就给了他沉重一击。
年轻气盛的他早已习惯直来直去、不服就干的处事风格。有一次因为争执,他动手与人打了起来,结果将对方打进了医院,缝了七针。原本他以为只是赔点钱就能了事,没想到却因此丢掉了这个“铁饭碗”的工作——单位直接将他开除。
失业来得猝不及防,让他一时陷入绝境。那时他已经结婚,并和妻子在市区买了房。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家乡经济快速发展,政府对贫困区购房者还有补贴,房价比正常楼盘便宜三成。他和妻子也借此在补贴区域买了房。然而,每个月的房贷都压在肩上。过去,全家开销全靠他在邮电局的工资支撑,如今他突然失业,对这个小家庭来说,无疑是一声晴天霹雳。
就在这段低谷时期,住在附近的一位基督徒姐妹向戴弟兄伸出了援手,邀请他去教会。看到他失业,这位姐妹还尽力帮他寻找工作:找不到合适的,就教他去开出租车;出租车干不了,就安排他去开大货车。然而生意始终不景气,车辆还是租来的,不久他又重新陷入了无业的困境。虽然依旧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因着这位基督徒姐妹的关心和帮助,在外漂泊多年的戴弟兄,还是再次走进了教会。
然而,戴弟兄人虽然回到了教会,心却依旧在外徘徊。为了养家糊口,他先后做过工程项目,也帮妹妹做过跨境贸易。眼看身边的人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他心里也生出渴望,梦想有一天能成为有钱人。后来,当他真的通过工程和贸易赚到不少钱时,却发现这些金钱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重生得救的经历
戴弟兄说,他真正经历重生得救,要从教会的长老离开、去别处服事开始讲起。那一年,他刚回到教会,长老对他说了一句让他至今难忘的话:“以后,这个教会就交给你来管理吧。”起初他没太在意,可三年后,长老真的把教会交托给了他。
回顾自己的过去,他心里五味杂陈。他常常自责地说:“我真的是坏事做尽,在社会上混了十多年,这样的人,怎么能配得上被上帝托付这么重要的责任呢?”然而,上帝却偏偏把他放在这样的位置上。他感到无比惭愧,也常常受到魔鬼的控告。“你这么坏的人,上帝怎么会爱你呢?”这种声音一次次袭来,让他痛苦不堪。
他记得很清楚,那时教会里有一群老年人,每天下午四点都会定时祷告。他就跟着这些婆婆们一起祷告,可一跪下来,过去那些犯罪作恶的画面就一幕幕在脑海里浮现。他忍不住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那些婆婆看见了,心疼地劝他说:“孩子啊,别把脑袋磕坏了,这个头是要给上帝使用的。”
因为上帝的托付和牧者的信任,他承担起了教会的管理工作,也在服事中一步步看见了上帝的带领和恩典。多年以后,他在神学院学习时,忍不住问当年教会的长老:“为什么我刚回教会的时候,你就跟我说,以后教会要交给我呢?”长老笑着回答:“那是上帝给我的一个感动,所以我才对你说了那句话。”
从那以后,戴弟兄在服事中越来越深地经历上帝。他说:“在这个过程中,我跟上帝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我的心不再漂泊,我在上帝的家里,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平安。”
服事中的酸甜苦辣
戴弟兄参与服事的那个年代,全职传道人的工资只有七百块钱,而他每个月光是房贷和车贷就要还六百块,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他记得特别清楚,有一次朋友家孩子过周岁,需要随礼五百块钱,正好第二天又要还款,一共要一千一百块。戴弟兄说:“在我们这里,人情比债还大,这笔钱让我犯了难。”
那天晚上,妻子把第二天需要用的钱跟他一一算清楚。他心里明白家里根本拿不出这笔钱,可还是安慰妻子说:“别担心,明天上帝一定会给我们预备。”话虽这样说,到了晚上他依旧没看到路在哪里。于是他跪下来祷告,求上帝为家里所急需的费用开路。祷告之后,他只能把重担交托,躺下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电话铃响了。是教会的长老打来的,他让戴弟兄下楼,说在楼下等他。戴弟兄下楼后,长老递给他一个信封,说是奉献给他的。戴弟兄打开一看,里面是六百块钱。
他提着信封气喘吁吁地爬上七楼的家,还没来得及坐下歇口气,电话又响了。这次是教会的一位同工打来的,让他下楼见面。等他下楼后,同工又递给他一个信封,里面正好装着五百块钱。
两笔钱加起来,正好是一千一百块——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正是他们当天所需的数目。戴弟兄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每次提到这件事,我就忍不住想流泪。”
服事的道路从不平坦,戴弟兄也走过人生的低谷。对他而言,最黑暗的一段时光,莫过于妻子身患癌症。
他和妻子本来已经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夫妻俩商量着再要一个孩子。正当他们满怀期待地备孕二胎时,噩耗突然降临——妻子被查出乳腺癌三期。戴弟兄说:“那时候我们都懵了,医生确诊后第二天就安排手术,根本没有时间反应。”然而,手术只是开始,真正艰难的,是随之而来的化疗。
一边要讲道、带领服事,一边又要守护病床前的妻子,那段日子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在戴弟兄的胸口,让他喘不过气来。他开始体会到,原来人在病痛面前是何等软弱,也看见了自己爱的有限。
他说:“我妻子化疗需要免疫力,所以我就想尽办法做一些营养的饭菜给她吃。可是,我费了很大心思,做得再好,她就是吃不进去。那个时候我心里很沮丧,有时甚至因此忍不住对她发火。我们两个人也常常面对面坐着一起哭。”
那是一段没有光的日子,然而在流泪与无力中,上帝的恩典一点一点托住了他们。他妻子的病情逐渐得到了控制,化疗之后又坚持喝了五年的中药,直到医生告诉他们:“超过五年,复发的概率就很小了。”戴弟兄长舒了一口气,心中只有感恩上帝的爱和恩典。
因着上帝的恩典,戴弟兄已经在教会里服事了二十多年。虽然他常常觉得自己简陋、不配,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能力,但他深深体会到:上帝正是借着人的软弱来成就祂的工作。自从他接手教会后,他将原本带领的方式从“家长制”改为“议会制”,凡是重大决策都由牧师、长老和教师们一起商量决定。戴弟兄笑着说:“家长制对带领者的要求太高了,而议会制就不一样,大家一起商量就好。我平时只要当个主持人,把会议带一带就行。”
如今,他不仅自己仍然坚守在服事的岗位上,他的女儿、女婿也一同加入服事,成为教会的同工。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