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我们需要感恩(一):上帝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12月19日 09:34 |
播放

感恩是一种能给我们带来愉快的体验,同时也是我们社会群体得以联系的纽带,是一种我们当具备的美德!

一个农民在秋季大丰收之后,他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恩之情,不仅是土地的丰产让他得以度过严寒,更在于土地的给予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辛勤结果。正是藉着土地丰产,让他得以在丰收之后的某个晚上,载歌载舞地庆贺这一年的成就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生活。这位农民不仅爱这片土地,也爱这土地中的产出。

一个男孩子向他暗恋已久的女孩表白爱意,从而获得爱情,那一刻对于男孩来说是最幸福的时刻,他一定觉得“星星都亮了”。他的生活也许从此改变,因为在他的生活中,他知道自己得到了最好的东西。他看这位女孩的目光,从此之后再也不是路人或者普通朋友的样子。

一个在道路上行走,突发疾病而需要被救助的人,面对突然伸出的援助之手,他一定露出满眼的温柔,就像自己在大海中漂泊,突然遇到一块陆地一样。此时他和周围人的关系,乃至和社会的关系,都不一样了。

感恩不仅让我们产生愉快的情绪,还让我们建立与他人乃至与世界的良好关系。犹太人在出埃及的旷野中,对上帝充满感恩,制定了感谢上帝的律法。只不过这种感恩,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冲淡,慢慢变成了一种感谢的仪式。
“要用有酵的饼和为感谢献的平安祭,与供物一同献上。 ”
“为感谢献平安祭牲的肉,要在献的日子吃,一点不可留到早晨。”
“你们献感谢祭给耶和华,要献得可蒙悦纳。”
正是出于对上帝的感恩,让他们不仅走出了旷野,抵达那流奶与蜜之地,还让他们在感恩中成为一个民族,没有因为各样的苦难而四散。

什么是感恩呢?感恩是我们对自己所获得之物的认可,对自己所收获之物价值的认同和感激。农夫通过一年的努力,从土地中收获粮食,他感谢土地,因为这些收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土地的恩赐。他把肥料和种子撒在石头上,或者撒在大海里,显然并不能给他带来任何收成。他什么都不做,每天只是辛苦地在床上冥思苦想,他的思想也不能给他带来什么收获。因此,自己的努力结果,必然要仰赖土地的给予。那个男孩向女孩再怎样苦心地表达自己的爱意,女孩不同意,这幸福的爱情也无法产生。那个倒地的人,如果没有那一只援助之手的伸出,他也无法获得救助。因此,感恩是对自己的所得之物价值的认同,并因此获得内心愉悦的情感体验。

感恩中包含着感谢,但单纯的感谢不一定是感恩。一个人在度过苦难之后,他感谢上帝。但是他仅仅是做了感谢地祭坛,行了感谢地仪式,而他的内心中却毫无波澜。他不过是在参加一个仪式,这个仪式也许是风俗,也许是宗教传统。单纯的感谢,不能带来愉悦情绪的体验,也不能带来社会和世界联系的纽带。

感恩中除了感谢之外,还包含欣赏。农夫会欣赏自己的收成,感激土地的恩赐,男孩会欣赏女孩的一切,感恩她的对自己的接纳,同样面对那些在我们困难中,伸出援手的人,我们也欣赏他们的善良美德。欣赏是一种认同,一种赞许,一种平等的尊重。

感恩是我们生活中快乐的主要来源。一个纯属肉体的快乐,如饮酒和吸毒,都是负面的,都是会对我们的身体带来伤害。而感恩则是让我们体验永恒的快乐。现代积极心理学,也认为感恩是我们幸福生活体验的主要因素。

对于基督徒来说,我们首先应该感恩的是上帝。因为上帝创造了世界,创造了我们,并给我们存在的恩典,让我们拥有一颗可以感恩的心。

耶稣说,天上的飞鸟不种不收,它们的存在都是上帝养活,何况我们人呢。因此我们的一切生命所需,皆是上帝的赐予。野地的野花,也不织布也不纺线,尚且还有如此灿烂的花朵,何况我们人呢,上帝不也给予我们灿烂的生命吗。

上帝为我们创造世界,聆听我们的祷告,并赐给我们日用的饮食,正如主祷文所说“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或译:脱离恶者)。"因此,我们每天都应该生活在对上帝的感恩中。

“你们要恒切祷告,在此警醒感恩。” 祷告中若没有感恩,那么我们的祷告必然不恒切,那只不过像一个高速路服务员发卡一样,只有机械重复的动作和语言。因此,我们警醒的是我们没有感恩的侍奉。没有感恩,我们就没有从上帝而来的快乐。就像那个法利赛人,在圣殿汇报业绩式的祷告一样“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

没有了对上帝的感恩,我们信仰便与我们的生活无关,信仰就不能给生活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们当在感恩上帝的赐予中,快乐地见证上帝,“所以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照 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侍奉 神。”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