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学习“吃”这件事
“吃”,绝对是生命中最常见的体验之一。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食物就成为了维系生命的必需品,它是上帝对我们无尽爱的赐予。
但实际上,仔细想来,对于“吃”这件事,我们其实都是“门外汉”。在现代社会,食物悄然转化为商品(commodity),变成一项选项,而不再是“恩典”。我们在琳琅满目的超市货架前快速选择,在手机APP上滑动下单——每个商品有标准的包装、明确的标价和即时的配送服务。当我们打开支付二维码或按下支付键时,获得的不是“馈赠”,而是一种交易的结果。那原本应该与创造连接的食物,成了脱离土壤、季节与上帝的孤岛。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创造主的关系,就这样被高效率的供应链切断了。
反观古人,他们亲自参与从宰杀牲畜到研磨谷物的过程,所以更能深刻理解: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必须先经历“死亡”,才能化为滋养生命的食粮。鸡鸭牛羊以肉身成就了人的生命,麦子被碾碎才得以制成面包,这都象征着一种舍弃小我以成全大我的奉献。
然而,对于习惯了扫码付款、网络购物的现代人来说,难以领会这种需要亲身参与才能感受到的“生命之粮”的比喻。我们购买的食物往往已经被层层加工,无需我们亲自动手,这无疑削弱了我们对食物背后所蕴含的牺牲与奉献精神的感知。
然而,在这样一个被“速食文化”主导的时代,仍有人以食物之名,重新唤醒人对土地与生活的敬意。有着“中国美食网红第一人”之称的李子柒,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她回归农村,一镜到底地记录种植、烹饪、制作生活器具的每一个过程。她在屏幕前慢火熬汤、手工晒酱,似乎与这个快节奏的世界格格不入,但正是这种“慢”,让无数人感受到食物的温度与神圣。李子柒的食物里有时间,有土地,有情感,也隐隐传递着某种对上帝圣洁秩序的敬畏。
与此同时,另一类“吃”的文化也在短视频中走红,那就是大胃王吃播、挑战极限辣度、分量的表演——一种将“吃”推向流量的极端。在这类影像中,食物成为取悦观众的道具。这是一种极端的消费——不仅消费食物,也消费人的身体与尊严。在这些屏幕上,我们看不到创造的智慧,也无从感受供应的温柔。
我们需要重新学习“吃”这件事。吃,是记得我们是受造物,是记得我们的生命本不属于自己,而是被养育、被看顾的。当食物再次变得有温度,我们才能在每一次吃的时刻中,看见上帝的手,听见祂的慈声。
饮食如何彰显信仰与救赎?
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吃”的民族。汪曾祺说过:“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人和食物发生联系,不单单是简单的舌头和胃的关系,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连接。就像许多中国人移居海外,家乡的味道依然是他们心中难以割舍的文化符号与情感慰藉。
饮食也不只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伦理:谁买菜、谁下厨、谁收拾、谁坐主桌、位次如何,一餐饭就透露了“我是谁”。那么对于基督徒呢?除了记得饭前祷告,对饮食的看法到底和别人有何不同呢?吃饭也有神学吗?圣书也在乎吃饭吗?
许多人常忽略了:在圣书叙事中,饮食并非边角之事,而是贯穿始终的灵性核心。食物,是上帝赐予人类的第一份礼物——在人类最初的设计中,我们本应在伊甸园中与创造主共享一场永恒的盛宴,自由享用园中各样果树的丰盛。然而,令人扼腕的是,人类的堕落,恰恰起于一次“吃”的悖逆。这,真的只是巧合吗?
亚当与夏娃因贪食禁果而违命堕落;以扫为一碗红豆汤轻率地出卖了长子的名分,因而被称为“贪恋世俗”的人;以色列人在旷野中因饥饿而抱怨上帝,宁愿回到为奴之地,也不愿信靠上帝的供应……吃,不只是生理需求的回应,更是属灵状态的折射。一次次关于饮食的跌倒,揭露的正是我们对上帝信实的质疑、对今生满足的执迷,以及对天国筵席的遗忘。
然而,奇特的是,饮食既能成为人类堕落的开端,亦能成为救赎与更新的转折点。耶稣基督在展开其弥赛亚事工之前,于旷野中经历撒但的试探,在极度饥饿之下,祂坚定拒绝了将石头变为食物的诱惑。自此,人类的历史迎来了决定性的逆转。耶稣所行的第一个神迹,便是在迦拿的婚宴上使水变为酒,让原本扫兴的宴席重燃欢乐,宾主尽欢。祂不仅曾以五饼二鱼的神迹喂饱五千人,更频繁地以宴席的比喻来阐述天国的丰盛与喜乐;祂亲自与罪人、税吏同席用餐,更是具体彰显了上帝那拥抱世人的救赎心意。最终,使徒约翰在启示录第十九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圣书故事的最终图景——羔羊的婚宴,一场跨越时空、普世欢庆的永恒盛宴。
在旧约中,以色列人所蒙应许的产业之地,实质上是一片食物丰饶的迦南美地——流奶与蜜之地。上帝的祝福与审判,也与食物有着紧密关联:耶和华的赐福表现为五谷丰登、新酒盈溢、田野青草茂盛;而咒诅,则常常意味着饥荒与缺乏。因此也不难理解,在亡国被掳的困境中,以色列人对最终救赎的盼望,往往被描绘为一场丰盛的筵席。
而如今的我们早已经过上了丰足富裕、不再“看天吃饭”的好日子,我们已经很难真正体会每一餐饭食都是上帝的恩典与祝福。古人有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圣书也提醒我们:“你吃得饱足,就要称颂耶和华你的上帝,因祂将那美地赐给你了。”每一次吃饱喝足的时刻,若没有感恩,便错过了与上帝心意的连结。
饮食与敬拜
吃饭本就是一种庆祝。中国人过年,没了年夜饭,年味便淡了几分;西方人过感恩节,缺了火鸡大餐,总觉得不够完整;传统婚礼若没有喜宴,喜气也会减半。就像旧约里的节期,不管是逾越节、五旬节,还是住棚节,本质都是借一餐饭来欢庆。
我们从保罗对提摩太的教导中,可以清楚看到——“吃”,更是一种敬拜的行为。保罗强调:凡上帝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谢着领受,就没有一样可弃的。接着,他指出,使食物“成圣”(成为圣洁)的方式,是借着上帝的道和人的祈祷。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道”,也就是真正合上帝心意的进食方式,不只是凭人的主观感觉、文化习惯或情感需要,而是以下的实践:
一、以感恩的心领受食物——感谢是敬拜的核心姿态;
二、根据上帝话语的规定分辨——什么是洁净的,什么是不洁的,这些都是由上帝定义的,不由人主观决定;
三、以祷告来回应上帝的供应与圣洁——祷告是一种将自己对齐于上帝心意的操练。
“你吃得饱足,要称颂耶和华你的上帝,因祂将那美地赐给你。”这是摩西在旷野对以色列人所说的话。吃饭不是理所当然的事,而是来自上帝的供应,因此人应当在饱足时称颂祂。
餐前祷告的大学问
耶稣在分饼、设宴或与门徒吃饭时,都是先祝谢,再用餐。所以餐前祷告早已成为基督徒历史悠久的文化,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对创造主的尊崇与回应。
圣书并没有规定“吃哪些东西需要祷告”,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吃饭前祷告,有助于我们的“消化”。当我们带着祈祷的心坐下来吃饭,心情会变得沉静、柔软,仿佛重新与上帝连接;食物不仅是营养,更是恩典的记号。
现代人可能很难想象,在没有电磁炉、没有高压锅、没有调味品,甚至没有煤气的年代,好好吃一顿饭,要花费多少时间与心力。古代人必须打猎、耕作、研磨、烧柴……一顿饭,背后是无数的劳力与汗水。那时的餐前祷告,是夹杂着辛劳后的安慰与感动的,是围绕火炉的真诚感谢。请想象一下:一个打猎归来的男人,扛着山猪或提着野兔回家,一家人围坐火边,孩子们眼里闪着光,母亲将热汤端上桌,全家人低头祷告——那样的谢饭,是会落泪的。
而今天,许多人的饭却是在焦虑中吃的。会议赶着来,外卖赶着送,手机刷着屏,胃在运作,心却没有参与。吃饭变成了“例行公事”,甚至变成了一种压力。餐前祷告也往往变得公式化、敷衍了事,或者索性省略。
不是每一个人回家都有热饭热菜可以吃,也不是每一天都有机会平安地坐下来享受一顿饭的机会。每一口饭,都该提醒我们——我们不过是脆弱、有限的人类。我们所享用的每一餐,都是仰赖上帝浩大恩典的产物:阳光、雨水、泥土、光合作用,田间飞舞的蜜蜂与蝴蝶,奔走的鸡鸭与牛羊,辛勤劳作的园丁与农夫,用心烹调的厨师,搬运上架的店员,还有那些我们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以及每日生活中默默扶持的亲朋。若非上帝的预备,我们手中那碗饭,又从何而来?
所以,餐前祷告不必拘泥于形式,也不一定非要针对食物本身。我们可以按着当下的感动,将感恩内容“量身定制”。比如,好久不见的朋友聚餐,祷告的焦点可以放在感谢彼此的相遇与陪伴。忙了一整天,好不容易坐下来吃晚餐,祷告的内容可以是:“感谢主,在今天的忙碌之后,赐我这片刻的宁静。”如果当天没有特别的事情,也可以因着生活中的点滴感恩:看到新闻播报失业率攀升,我们就为仍能有份工作糊口的恩典感恩;远在外的家人刚好传来一条报平安的信息,我们就为家人的健康感谢主。
盘中的食物是新鲜的,我们的感恩也应该是新鲜的。餐前祷告不应千篇一律,而应是对上帝恩典的即刻回应。当我们如此祷告时,就会发现:食物变得更香,饭桌变得更温柔,而与上帝的同在,也在这一顿顿平凡的饭食中,显得格外真实可亲。
在感恩中吃,在圣洁中吃,在祷告中吃。我们不需要随波逐流,要学会坚持这种扎根于上帝话语的吃法。尽管在当今物质丰富、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这样的教导会显得反文化,却极其必要。吃,仍是敬拜;吃,也仍显明我们是属谁的子民。
我们一同落座,共享餐桌,此刻我们都感知到作为生命体的共通之处。当我们停下手中的事,享受这顿饭,食物进入我们的身体,滋养着细胞,真正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在餐桌上畅所欲言,我们创造了回忆,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有时人们在餐桌上畅所欲言,有时则只是满足地享受咀嚼的韵律。无论如何,在分享食物的过程中,我们奇妙地彼此连接。而耶稣基督,也一直与我们同在。
愿我们在饮食和生活的每一个选择中,都学会这样地依靠主:
不是靠意志硬撑,而是靠信心倚靠;
不是为了控制自己,而是为了回应上帝;
不是让身体成为偶像,而是让身体成为圣灵的殿。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