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8日
微信

走进大山深处:一东北姐妹在山区风雨无阻服事的20年

作者: 石伊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8月18日 09:20 |
播放

在南方一座小城的普通饭店里,吴姐妹微笑着向笔者介绍围坐在桌旁的四位姐妹。她们面容质朴、衣着朴素、未施粉黛,却透着一股温暖的力量。“她们都是本地人,平常一起配搭,出去服事。真的是很感恩的事。”吴姐妹说。

20年前,这位东北姐妹与丈夫郭老师带着4岁的女儿,跨越数千公里来到这片陌生的南部山区。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走进大山深处,服事那些散居在偏远村落的信徒。她说:“过去那里的大山深处,宣教士撒下了许多福音的种子。我们就是要去那里保守这些种子。”

信仰的种子:从一首赞美诗开始

吴姐妹的信仰之路始于童年时的一次偶然。

吴姐妹的一位姨奶奶,每个周六都会来她家住,只为第二天能按时去教会礼拜,但姨奶奶却从来不和他们讲信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以后死了,就这样。”吴姐妹模仿着姨奶奶当年直挺挺地躺在炕上的样子说,“耶稣就把我接走了。”这是吴姐妹第一次听到“耶稣”的名,但当时的她并不明白其中的含义。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邻居家。有一次,年幼的吴姐妹在邻居家玩耍时,听到邻居阿姨正在唱一首赞美诗,其旋律深深印在了她心里。“我回到家还在哼唱,妈妈听了觉得好听,就带我和哥哥去了教会。”她回忆道。

信仰的种子看似轻松种下,但是信仰后的妈妈却从未轻看这份恩典。妈妈对主的心很坚定,哪怕爸爸一直逼迫他们信仰,妈妈也从来不曾动摇过。

吴姐妹还记得大冬天冒着严寒聚会回来,爸爸会反锁家门,不让他们进屋。妈妈却不抱怨,也不生气,只是告诉她和哥哥:“我们一起为爸爸祷告,让爸爸来开门。”

因患病得痊愈回应全职服事

吴姐妹的妈妈接待了一支福音团队,与他们交流后深受感动,甚至承诺要将吴姐妹和她的哥哥都奉献给上帝。

吴姐妹对此并不知情,她当时还在外打工挣钱。只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改变了一切。

吴姐妹的脚底好端端地长出许多红色的疙瘩,又痛又痒。医生诊断为一种风湿性结节,还说:“如果再严重些,等蔓延到肚子上,人怕是就要没命了。”

老板娘听说她得了如此险恶的病,也不敢留她,吴姐妹只能回家去。她向上帝祷告:“如果真是让我全职服事,那主啊,就让我的病好了吧。”

后来,她的病果然奇迹般地好了。她决定履行向着上帝的诺言,接受了信仰栽培。1995年,她开始跟随团队去各地走访服事。

这一决定却令父亲更加不满,他不断指责妈妈:“是你把两个孩子全弄走了,现在家里既没人赚钱,也没人干活儿。”

幸运的是,老家的教会给了吴姐妹家许多支持。农忙时,教会的弟兄姐妹常常放下自家的活儿,都跑来先帮妈妈干,因为他们不想让她挨骂。“那些年的春种秋收全靠着弟兄姐妹照应。”吴姐妹感恩地说。

2019年,吴姐妹的父亲去世。临终前,这位一度强烈反对信仰的老人也接受了主。“哥哥、妈妈都为他祷告,他最后一次生病,四五天后就走了。”

深山里的挑战:语言、交通与贫困

20年前的南方山区,交通条件十分不便,通村的公路也很少。吴姐妹和同工们常常要赶一天仅一趟的班车上山,再徒步走上很远的路才能到达目的地。“山上的路都是石头,穿一双新袜子,走进再走出来一趟下来,脚后跟都磨出一个大漏洞。”她说。

后来,条件稍有改善,人可以在山路上踩自行车了;再后来,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只是不管多远多难走的路,风雨无阻,他们都会去。

能走进大山已经不易,但敲开村民的家门,还会遇上另一个难题——语言障碍。当地的村民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很少,他们也只会讲土话,并且每个村子的话都不一样。“真的,根本听不懂。”她摇头苦笑。

经济压力同样严峻。吴姐妹要服事的信徒们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普遍家境贫困,甚至有些家庭中还有残障人士。吴姐妹提到一位刘阿姨,年过八旬,家中除了她自己,儿子、儿媳、孙子都在智力方面存在着一些障碍。

有次,吴姐妹一行于上午十点到达刘阿姨家,却发现家里少了两个人。刘阿姨焦急地告诉他们:“孙子陪着爸爸去医院了。就在早上爸爸突然生病,全身无法动弹,九点多钟被救护车拉走了。”由于刘阿姨没有电话,无法与儿子取得联系。

吴姐妹和同工从家里固定电话的通话记录中找到了号码,但接通电话的刘阿姨儿子因智力障碍,讲话语无伦次,无法表达清楚。后来,医院的医生接过电话解释了情况:“120的救护车费用300元,做彩超检查300多,这些都需要尽快交费。”

刘阿姨家里根本拿不出钱,医保卡里余额也仅剩60多元。吴姐妹和同工们一起凑了800多元,才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

“服事,就是与他们建立家人关系。”吴姐妹说,“在真理上面牧养他们,在生活中帮助他们。虽然我们很有限,但也要尽力而为。”

生计与信心的平衡

为了维持生计,吴姐妹曾开了一家书店,主营信仰类书籍。“很不容易。盗版书横行,对我们冲击很大;电子书普及后,实体书店经营更难;代售的小礼品过于小众,成本高、销量低,利润很薄。”经营6年后,书店被迫关闭。

她和丈夫也尝试做过一些小本生意,比如卖袜子。

“好几次家里连吃的菜都没有,但总有位姐妹来给我们送。”她回忆道。

一次家中断了米,吴姐妹心里忧愁,她随手翻开《花香常漫》,读到一句话:“上帝会养活天上的飞鸟,也会养活我们的。”她的心顿时变得敞亮和轻松起来。

“很感谢上帝,在几个很关键的时刻都顺利渡过。让我们学会凭借信心来生活。”她说。

服事的路上不孤独

如今,吴姐妹仍坚持在这片山区服事。“有一位阿姨90岁了,身体都不能动了,她非常喜欢我们过去。每次见面,老人都非常激动,又很感动。”吴姐妹说,“如果时间久了不过去,我们也会很想念他们。他们非常盼望我们能过去。”

20年来,许多老人已被主“接走”,有些地方的信徒从最初有十几二十位老人减少到个位数了。但新的信徒也在不断加入。吴姐妹微笑地指着她身边的同工说:“这几位姐妹,都在这里信仰、学习、成长,现在我们一起在走这条服事的路。”


立场声明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