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当趁着还有机会的时候,竭力多做主工。
前两天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弟兄,把他们工作的视频发给了我。我看完之后心里充满了喜乐,因为看似穷乏的生活环境,并没有让他们停止事奉的脚步。看着那些人用自己的家乡话,唱着赞美的诗歌,我深深为他们感谢天上的父。因为这些弟兄们有十年、二十年的服事,且结出了甘美的果实。
穷乏依然在继续,但是他们嘴角洋溢的笑容并没有停止。正如弟兄们所说:“外在看似艰难,但我们经历的主的眷顾却多而又多。”
也许并不是所有服事者都会踏上去往异国他乡的道路,但是对于所有的服事者而言,都需要在自己的所托之地努力多做主工。
与“多做主工”相对的,其实就是懒惰。对于服事者而言,懒惰宛如事奉者的沉重包袱,终会拦阻人美好的服事。
正如前段时间,一位弟兄和我说:“这里一位讲道人,现在证道非常地应付了事,甚至都不备课。”听到这话的时候,我心里非常悲伤,因为圣徒来到教会中,内心中最大的期待就是能听到上帝之圣言。但是作主工之人却敷衍了事,这其实不仅仅是对弟兄姐妹的辜负,更是对上帝呼召的亵渎。
然而这样的事情,在今天却依然在发生着。如实说来,做讲员久了,即使不备课讲一篇信息也并非难事。但是,问题在于这样做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还记得一位叔叔谈到他们在开拓福音时候的经历。当时他们白天在田地里面帮助大家种地,到了晚上才有时间和大家一同读圣书。所以那时候根本谈不上备课,只是和大家一起读读圣书,分享一些感受。
但如今呢?可能一些传道人或许并不是因为忙碌才没有时间备课,而是因为懒惰而不愿备课。
其实,手机也会造成传道人的懒惰。就像一个少年人和我说:“温良哥,你知道我爸爸到了聚会时间不去教会在家中干嘛吗?他就躺在沙发上刷短视频。”这个少年人的父亲曾经也是奋战在一线的福音使者。而如今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不夸张地讲:用五十分钟刷手机嬉笑,然后用十分钟整理讲章,然后去讲台证道。
试想一下:这样的牧养,信徒岂能得到生命的建立呢?
当然,抛开身体的懒惰不谈,如今很多传道人在思想上、灵性上也陷入了懒惰状态。
“写讲章”看似是传道人的基本功,但对传道人也是一种考验。因为需要传道人不断去思考、去学习、去研读圣书,这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讲章。而如今,很多人都直接在网络上摘取讲章。当然,我并不是说不能参考别人的讲章,而是说,如果人不经过自己的思想、加工,只是一味地将别人的讲章进行搬运,那就是一种懒惰的状态。
当然,现在一些传道人通过AI工具写讲章。AI软件的确很便捷,但是如果这些信息没有经过修正,也很难给弟兄姐妹带去祝福。
我曾思想,什么是好的讲章?其实好的讲章不在于语言的优美、不在于辞藻的华丽,乃在于传道之人生命经历过十字架的造就,乃在于传道之人生命中有耶稣的同在。当这个认识耶稣、经历耶稣、与耶稣同行之人站在会众面前时,那就是最美好的见证。
今天一些人看似能讲出一些高深的真理,但是因为没有生命的实际,所以这些美好的言语,也不被人信服。因此,每一位事奉者理当殷勤,无论是身体还是思想,都当殷勤经历训练和塑造。
当然,事奉过程中的懒惰,不仅仅是自身的懈怠,更是因为受到来自世界欲望的辖制。
始终记得保罗谈到底马的时候说得一句话:“因为底马贪爱现今的世界,就离弃我往帖撒罗尼迦去了。”
这话对于每一位事奉者都是深沉的提醒,因为对世界的恋慕和贪爱,会拦阻人踏上事奉的道路。
底马贪爱的是什么?无外乎是肉体的享受、眼目的情欲、今生的骄傲罢了。而类似的诱惑其实也一直在我们身边。看见同学开的车、看见朋友买的房、看到曾经不如自己的人越来越发达,而自己却依然平平无奇......
所以,一些事奉者也会想放弃自己服事的岗位,去世界好好打拼一番。于是在这样的挣扎和徘徊中对主的工作越发失去热忱,也慢慢地离开了事奉的行列。
为何对主的工作懈怠呢?或许正是因为没有看见那永恒的国度。
耶稣曾经讲过财主和拉撒路的故事,试想一下:给财主带着记忆再一次重生的机会,那财主会如何生活呢?
我相信他必然会与之前大不相同。
其实,如今很多事奉者软弱、无力、灰心、懒惰的核心原因,就是因为被所谓的现实蒙蔽了双眼,而没有看见那大而可畏的永恒。如果真相信主必快来,那一切都会发生变化。
懒惰是事奉道路上的巨大拦阻,而这个拦阻则需要事奉者主动去抵挡、争战,如此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完成上帝在我们生命中的托付!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