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会事奉,要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来是在上帝面前的位置,二来是在弟兄姊妹面前的位置,三来也是认识自己。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自己的本相,也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那不仅事奉可能受到影响,在人际关系上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要理清这几者的关系,就必须要牢记以下的这几句话。
把自己当成别人
如何理解“把自己当成别人”呢?这主要是就着对自己省察的角度来说的。
很多人不能静下心来认识、省察自己,尤其是不能剖析自己的污秽和不足。我们总是把要改进的地方安置在别人的身上,“你这里不对” “你那里做得不好”,可从来不将这样的要求放在自己的身上。因此,当我们找问题的时候,要将自己当成别人,就好像不是在找自己的问题,而是在找别人的问题,如此就简单多了。
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通过一种心理上的转换,让我们更容易直面自身的缺点。当我们以旁观者的视角看待自己时,内心的防御机制会减弱,从而能够更客观地发现那些平时被忽略的问题。同时,这种方法也能帮助我们培养谦卑的心态,不再总是盯着别人的过错,而是更多地关注如何更新自己并对付自己的老我。这种省察的过程,不仅是对个人生命的造就,也是对事奉的负责。
把别人当成别人
将别人当成别人,这是从尊重的角度来说的。不论对方是有恩赐也好,没有恩赐也罢,我们不是因着对方能力、恩赐的大小去对待他们,只要对方是一个爱主的肢体,就足够我们去给予相应的尊敬。
有的人常常以为自己是最好的,继而对其他人不屑一顾,尤其是当自己的年龄、资历、职位好像比对方更优越的时候,这时候就体现出我们是否能够尊重对方。其实,尊重对方也是一种能力,这能力是与谦卑相关联的。换言之,如果我们连谦卑的品质都无法具备,又如何能真正地给予对方当有的尊重呢?也只有当我们足够尊重对方的时候,才会有可能去关爱和包容对方。
在事奉中,尊重不仅是对他人的一种态度,更是对自己信仰的一种体现。若我们只看重外在的条件,而忽略了每个人内在的价值,那么我们的事奉就会失去真正的意义。尊重并不意味着认同对方的每一个观点或行为,而是承认他们在主里的独特位置和作用。当我们学会用这样的眼光看待他人时,就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纷争和误解。同时,这样的态度也会感染周围的人,使整个团契更加和谐,彼此鼓励,共同成长。
把别人当成自己
为什么要把“别人当成自己”呢?这是从我们要体会别人的感受的角度来说的。要把别人的痛苦当作我们的痛苦,将别人的难处也放在自己的心头去感受和体会,此为感同身受,也有人说是“同理”。
有些弟兄姊妹只有当自己遇到困难时才会把这些问题放在心间,若是遇到别人的话就不在意,就好像和自己没有关系一般。虽然从血缘上来说,他们确实不是我们的亲人,但毕竟也都是上帝的儿女,都是教会的弟兄姊妹,因此也要为他们祈祷。即使我们不能在物质或其它的方面给他们一些帮助,也要在主前不断地为他们祈祷。
我有一个校友,当下夫妻二人都得了癌症,只有不到四十岁。昨天询问,称丈夫(丈夫更严重一些)现在化疗的第四个疗程刚结束,目前已经花费了大概十五万。我询问还有费用怎么办,她说马上父母那边有房子要拆迁,打算分到房子后卖掉。最令我惊讶的是,她那里的教会竟然无动于衷,没有帮助也就算了,竟然连探访也没有。我将这件事情告诉身边的弟兄姊妹,好多弟兄姊妹很有爱心,私下先后也筹了大概两万多元发给了她。虽然这笔钱不多,但我想这也是我们对身边弟兄姊妹的一个真切的关爱。
在事奉中,我们要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把别人的需要和困境当作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软弱的时候,而我们作为信仰的共同体,应当彼此扶持,共同面对挑战。忽视他人的难处,不仅会让对方感到孤立无援,也可能使我们自己陷入冷漠和自私的光景中。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当时刻提醒自己,用爱心去关怀每一个灵魂,因为这正是主所喜悦的行为。通过这样的行动,我们不仅能彰显上帝的爱,也能让教会成为一个充满温暖与希望的地方。
或已参加事奉,或正准备参加事奉,都要牢记一件事——在省察自己的事上要彻底,在尊重别人的事上要重视,在帮助别人的事情上要尽力。真正的事奉是能给人带来益处并为主作见证的,而不是只为满足自己的情欲的。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