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1日
微信

在AI时代,重新理解 “人的尊贵”

作者: 读者来稿 王元皓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9月01日 09:26 |
播放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人工智能正以排山倒海之势,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还有那些引发集体焦虑的论调,比如:“某某行业即将被AI取代”“未来将有多少人失业”等等。这场技术的革新,不单单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一场关于人类自身价值、意义与尊严的深刻考验。

当AI不仅能为我们写诗作画、诊断疾病,甚至能成为年轻人寻求问题解答、倾听陪伴和情感慰藉的首选时,我们似乎站在了一个分岔路口。一条路通往效率与便捷,另一条路则指向一个幽微而危险的可能:我们是否会习惯性地将灵魂的渴求,托付给一个没有灵魂的智能体?

在另一方面,AI的出现直指人类的知识储存。一个人穷其一生的学习,终究敌不过全人类大数据的瞬间整合。知识的即时获取,几乎剥夺了学习的过程。过去我们尚且需要在搜索引擎中四处查找,如今只需一句指令,便能得到现成答案。效率的确大幅提升,却让原本漫长而艰辛的思索与咀嚼,被即刻的知识替代。这些知识不再沉入心底,而是像漂浮的尘粒,与我们若即若离。昔日那种需要耗费时间、心思与精力去采撷、使其真正化为己有的过程,正在消失。

然而想到这里,我心中不免生出荒凉。自己用了这么多年,倾注了无数时光去读书、思考、记忆,结果却远不及AI在一秒钟内汲取的信息量。这种对比让人感到无力,甚至怀疑人的一切努力是否终将徒然?

不久前,一个朋友和我说,他现在宁可跟AI倾诉,也不愿找身边的人谈心。理由很简单:“AI虽然是假的,但它比人更真。”那一刻,我的心忽然一紧。原来,问题从来不是AI太强,而是我们忽视了“人”的真诚与在场。

因此,在AI的映照下,我更愿意重新去理解“人的尊贵”。

AI是敌是友?

现在我们讨论AI时,常会将其置于“敌”与“友”的二元对立中。

这一切在藤子·F·不二雄的经典作品《哆啦A梦剧场版:大雄与白金迷宫》中,早已被精准地预言和描绘。

剧中的加摩加星球,是一个由高科技机器人统治的乌托邦,看似秩序井然、高度文明,人类居民却被机器人以“保护”为名,变成了毫无作为的笼中之鸟。在这里,机器人是绝对的“帮手”——它们提供一切服务、解决所有问题、满足人类所有需求;但这却剥夺了人类的自由意志与生命意义,最终将其变成了无助的俘虏。这部看似简单的动画,其实深刻地质问了我们:当科技发展到极致,甚至能全方位地照顾我们时,人类是否会因为过度的依赖,而失去作为“人”的本质?

最终,电影以人类胜利,挫败了纳波基斯特拉一世等反叛机器人妄图统治这个星球、奴役人类的阴谋而完结。人类的胜出,并非因为掌握更强的器械,而是因为在恐惧面前仍愿意承担、在不确定中仍坚持相互扶持。剧中有个有趣的对比:哆啦A梦虽然同样是机器人,却与加摩加星上的那些“完美机器”截然不同。

哆啦A梦有情有义,爱吃铜锣烧也时常犯懒,他并不只是冷冰冰地执行指令,而是能因大雄的软弱而焦急,因朋友的痛苦而动容,甚至在关键时刻愿意冒险牺牲。他的存在从不只是把问题处理掉,而是陪伴大雄一同面对软弱、成长。某种意义上,哆啦A梦的特点在于他在友情、责任与情感中不断被人性化。

反观加摩加星上的机器人,它们严格遵循最初被写入的程序:生产的生产、运输的运输、管理的管理,看似高效而精准,却没有丝毫余地回应人的复杂处境。于是,我们看到两类机器人的根本差别:一类把其压缩进制度逻辑,另一类则因进入了关系而被赋予温度。

这也启示我们:技术并非天生冷酷或温情,而是取决于它被安放在怎样的关系与价值框架里。若像加摩加星那样,把技术仅仅当作维持效率和秩序的工具,它迟早会反噬人本身;若像哆啦A梦那样,让技术扎根于陪伴、关怀与责任之中,它反而能成为人的延伸,成为扶持而非囚禁。因此,使用诸如AI等科技的正确目的是拉回到“人”:让技术服务生命,而不是让生命迁就系统。这恰是理解AI位置的关键。技术的性质趋于中性,但任何中性的工具,一旦被嵌入以效率为唯一尺度的制度,便会迅速长出统治的牙齿;同样的工具,若被系在可追责的治理与可被质询的价值之下,又能成为托举人的手。

动画电影中的机器人,正是当下AI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们的出现,是为了辅助、服务,但当人类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慰藉的需求,甚至生命的意义都托付给AI时,那种看似便利的“友谊”,便会悄然转化为一种无形的控制。我们享受着AI的效率,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将思考的权利与情感的重量拱手让人。

技术可以替你完成动作,却替不了你的抉择;能解决“事情”,不能成就“人”。由此可见,“敌”与“友”并非AI的本体属性,而是人的治理能力与道德想象力的投影。判断AI是敌是友的标准,可以落到以下三件事上:其一,价值排序是否以人作为最高原则,尤其是在弱者、少数与失败者面前;其二,系统是否可解释、可纠错、可退出,权力是否被分散并能被问责;其三,个体是否仍保留慢思与自省,不把判断外包给算法。满足这些条件,技术成为朋友;一旦缺席,它便滑向敌对。

人的独特与尊贵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有一天,牧师的讲道、辅导的倾听、甚至夜晚的陪伴,都能交给AI来完成,那么“人”的存在还有什么必要?

圣书告诉我们,人起初是照着上帝的形象和样式被造的。然而,当人转身离开祂时,罪便进入了世界。从那以后,人类虽依然能够不断创造、推动文明前进,但创造也常常被扭曲,用来摧毁人与社会。历史中不知有多少企图修补与改善的努力,却始终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医治人心。直到福音临到,我们才会明白:唯有借着耶稣基督,人与上帝的关系才能复和。虽然许多问题未必立刻消失,但那些亲近上帝的人,得着清晰的指引,并且怀抱着新天新地的盼望。他们深知自己在浩瀚的世界里渺小,却也坚信:只要忠心走在正路上,他们的劳苦必然被纪念;而在那更新的一切中,这些努力都将显出价值。

人的尊贵,并不在于我们比AI更聪明、更高效,而在于我们能够为效率设限、为关系让路、为真实付出代价。AI最终指向何处,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以这些权利为核心来塑造它的边界。只有当人先被妥帖地安放在生命的中心,技术才配被安放在手中。

这种尊贵,体现在我们能把工具归回工具的位置,让它服务于更高的使命,而不是取代上帝。上帝将修理看守的管家职分交给人,没有把主权让渡给人,而是委以服事与守护的责任。换言之,我们要的不是用权柄来替代所敬拜的主,而是要把能力放进顺服的框架里:以谦卑的态度治理受造界,以悔改的心态面对科技的边界。技术能成为造福的工具,也能成为偶像;关键在于我们先如何定位自己的心与手。

在不完美中寻找灵魂

我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再极致,科技的发展再尖端,也依然无法为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与安宁。情绪焦虑与精神疾病如同这个时代的“瘟疫”,现代人成了无根的浮萍,在繁华的都市丛林中四处奔波,却找不到心灵的归宿。

这正是人类无法解决的根本性挣扎——我们对完美的追寻,永远与不完美的人生现实存在一道巨大的鸿沟。没有人能真正知道这鸿沟从何而来,又该如何跨越。认清现实者,如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在荒谬中日复一日地推着巨石,发出无声的呐喊;而更多的人,仍在努力企及那充满希望的彼岸,却一次次地在现实的残酷面前坍塌。AI的到来,不过是人类又一次企图透过工具来弥合这道鸿沟,在科技的光芒中试图寻找终极答案。

然而,吊诡且发人深醒的是,我们最想要抛弃的不完美,恰恰是让我们可以凌驾于AI之上的存在。AI的完美,体现在其逻辑的严密、数据的全面、计算的精准。它不懂得什么叫犹豫,什么叫犯错,什么叫偏离轨道。但我们人类的生命,恰恰是由这些不完美所编织而成。我们的喜怒哀乐,每一次的左顾右盼、犹豫不决,我们与他人之间那些无法被简化的纠葛缠绕、爱恨情仇,我们对于人生的迷茫和探索,以及对于未知和神性的追问,这些无法被编入代码,无法被量化和预测的“不完美”,是我们之所以成为真正“有灵的活人”的根本。这些是AI永远无法企及,也无从理解的生命深度。当AI以其完美的效率取代我们时,我们被赋予了重新拥抱自身不完美的机会,因为那份挣扎、困惑与追寻,才是我们灵魂的真实印记。

随着人与AI的联系日益深入,我们心底其实清楚,它绝不是人类终极的依靠。真正的危险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把追逐速度、效率和精确当成了唯一的目标。若任由这种习惯渗透,我们就可能逐渐放弃思考与追问,被裹挟向前,直到失去自身的方向与灵魂。

AI只是人性被放大的倒影

当我使用AI提出一些敏感问题时,它们的反应往往显得不自然。要么直接拒绝,要么绕来绕去、答非所问,好像有人提前替它设定好了界限一样。某些时候,出于政治或立场的缘故,它甚至会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口吻,把偏差当作正确的答案递给你。不同的AI像是一个个被不同政见、主义和偏见驯化出的小丑演员们,可以表现得那么天真无害,却也能用最“正确”的语言说出最“荒诞”的谎言。

这些机器不是无辜的,它们是被无数算法、数据和意识形态喂养长大的。它们所说的话,背后藏着的并非单纯的“智能”,而是人类自己投射进去的欲望、恐惧与权力逻辑。换句话说,它们会把我们人性的黑暗放大得更赤裸,也可能把我们的良善、求真与怜悯扩散得更远。到底走向哪一面,取决于我们怎样使用、怎样设限。

我们需要勇气去识破谎言,也需要保留那份质疑和思索的能力。如果人类自己选择安于被引导、被规训,那么AI就是放大这种惰性的工具;但若人仍敢于追问、敢于为真相付出代价,它也可能成为助力。它究竟放大的是罪,还是善,本质上还是人的选择。

在AI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最大的见证,可能就是那份来自上帝,无法被取代的、真实的人性。它体现在眼神的交流、身体语言的陪伴,以及在人的温度和关爱中重新被恢复和建造的灵性。当AI以其完美的效率和知识洪流席卷而来时,我们被提醒,去拥抱和珍惜那些不完美、有温度、有灵魂、有挣扎的生命。因为,那才是我们作为“人”的真正尊贵。

我们所能做的,是在生活里,以基督的生命为榜样,用爱去拥抱身边具体的人。尤其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睁开眼睛,看见真实的处境,竖起耳朵,聆听他人的呼声,而不是把自己封闭在安全的幻象里。愿我们都能倚靠主的恩典,在困境与挑战中坚持下去,把“人的尊贵”活在日常的细微处。

科技放大了人的傲慢,也同样放大了爱与忠诚信仰的见证可能。只要我们不把生命的主权交出去,谨守“万有本于祂、倚靠、归于”的秩序,谨守我们作为管家的呼召,那么无论科技如何升级,人的尊贵依旧站得住脚。上帝仍掌权,我们的任务是用受造之力,谦卑地服事所托付的一切。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