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对话| 一服事重症病患家属的公益人士谈:基督徒如何做一名健康公益人?

作者: 石伊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12月13日 14:03 |
播放

大约九年前,因为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患上重病,家城弟兄不得不放下热心的工作,离开过去的环境,来到人海茫茫的一线大城市。在四处求医问药的路上,家城弟兄碰到了许许多多与自己境遇相似的重症病患家庭。

作为基督徒的家城弟兄,不仅仅在情感上能够同理到他们,他更想从行动上实实在在支持到他们。于是在2016年,他开始做起了助医公益。

八年的实战经验,早已将家城弟兄打磨成一名坚韧、耐心又有智慧的公益人。

社会需要教会,教会却没能走进社会

家城弟兄谦逊地称自己是“草根公益人”。他从自己的过去娓娓道来,给孩子看病的事成为家城弟兄一家生活的分水岭。环境改变了,但家城弟兄向着主的心志从未改变。他只是在新环境中换了种新的方式,借着家人生病的“坏消息”,让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有机会听到“好消息”。而且他比过去做得更聚焦、更实用、更具体也更接地气了。

“这些年来,我也做了很多反思和总结。我觉得传统教会的做法过于宗教化,没有办法适应当下城市的节奏和生活状况。我们基督徒当然要更多做公益慈善类的工作,遗憾的是我们却更希望把人圈进来,而不是走进他们。”家城弟兄说到。

当家城弟兄在医院亲身体验到看病的艰难,又看到这么多和自己一样的人,他心中生出了一个愿望:“异地就医的群体非常大、又非常艰难,他们是社会的边缘人物、弱势群体。一定要有福音照亮他们,让他们得到上帝爱的安慰和支持。”

有志活出爱的基督徒,却找不到可以依托的靠谱机构

“好怜悯”是圣书中特别强调的内容,耶稣服事的一生就是在践行爱的生活。基督徒在教会中领受了这样美好的信息后,行善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然而家城弟兄发现,许多有志活出爱的基督徒们却往往行善无门。

家城弟兄分享说:“虽然基督徒的确有爱,但尴尬的是,他们都没有办法有组织、有建制地去为社会发光做盐。在社会上,能够让基督徒活出爱、发出光的机构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家城弟兄提到:“从过去的历史来看,教会在社会中是做过很多事情的。比如办学校、开诊所、做孤儿院等等。那个年代也存在许多质疑,认为这些人只去做社会福音,是不爱主的表现。至少过去有批评声是证明公益慈善还是有人做的。但现在呢?做都没几个人做了。”

有好的行善热情,却没结出好的善行果子

这么多年,家城弟兄接触过的人太多了,他说:“人们普遍知道、甚至了解基督信仰。如果身边有人信仰,这个人变好还是变差,旁人肉眼就看得见。我认为有些教会很容易形成自己的内部小圈子,又封闭又固执,最后结出的果子也不太好。因为越保守问题就越多,异端邪门的也越多,这致使人们对教会产生许多负面印象。最后,有些教会还给参与社会工作的基督徒扣上了一顶‘贪爱世界’的帽子。”

“这样看来,一方面有行善热情的基督徒愿意走向邻居、社区、城市;另一方面过于封闭保守的教会团体却没能结出善行的好果子。”

“如今,社会对基督信仰多少有些误解。我觉得首要的工作是化解误解,其次才是让人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福音。不然许多情况下,我们带着热情做了公益,分享了爱心,最后却给人伤口上撒盐了。”

既要做到专业又要保持独立

家城弟兄表示:“在国内做公益人,本身就是弱势。一般提到公益、慈善,大家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捐款’。然而公益并不只有捐钱那么简单。”

“再看看国内的基督徒,也算是个很重要的群体,按理说在社会中更应该发光作盐,显出巨大的影响力来服务更多人,为社会做贡献。”家城弟兄很是叹息地说:“实际上,各行各业真正能够起到引领作用的基督徒领袖到底有没有呢?医生、老师、企业家……显然都没几个。温州那么多企业家,也没有一个可以引领行业的领袖,原因还是专业能力太弱。当今这个时代,如果在专业上缺乏影响,就谈不上对社会的影响。”

“公益事业也一样。”家城弟兄继续分享说,“有几个像袁立姊妹那样专心做公益的,但单靠个人的影响力也很有限。我只算是一个很草根、民间性、因为家庭缘故而走上公益道路的人,我希望能做得更专业、健康,对社会有更正面的影响。”

家城弟兄也学习过国外的公益机构案例,他分享说:“一般公益机构的法人独立于教会。面向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各阶层,不分民族、种族……这才是真正的公益慈善,而不是按信仰类别来确定服务对象。如果分门别类,那不就成了一个宗教隶属的内部机构,失去了公益性质吗?我们提供的服务应该是平等的,做好专业的服务,与他人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我们可以以个人关系性地分享耶稣的爱与信仰,但公益只是公益。”

家城弟兄再次强调公益机构要独立于教会,他认为:”不能建立了公益机构,又去做教会的工作。既做公益,又传福音,还要搞栽培成长、学神学、做牧师,那这个机构的定位就很不清晰。这是公益机构?教会?神学院?任务太多,都分不清角色与定位了。我们很容易想要的越多、做得越多,却越不专业,也越做越不行。到头来还可能制造出一堆麻烦,带来更多误解。”

不站在神学争论的漩涡里,单单效法耶稣去服事

对于教会要不要做公益慈善,还是只能做传福音和教会工作的争论众多,家城弟兄也听过不少神学解释。事实上,说多了很容易叫人陷入复杂的争论中,反倒捆住手脚什么也做不了了。他个人觉得:“在做公益这件事上,可以多用基督徒个人的视角,而不是教会的视角来看待。”

家城弟兄引用马太福音中“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的经文,他解释说:“耶稣讲的这段内容是指什么呢?当时论到在末后的日子,耶稣期待我们回答的并不是供应人吃喝的问题,而是提醒我们态度的问题。我们到底是什么都不做只是头望着天等待耶稣,还是要起来行动做点什么。况且这段话没有在问教会,而是在问个人,强调的是‘你’。魔鬼所做的就是把一个问及个人的问题,扩大放到教会,让教会产生许多争论。当然争论越多,人们就越不做事情。但别忘了我们是管家,要积极地去做事。”

家城弟兄还分享了一家加拿大临终关怀医院的案例,他说:“医院里护士的话语权有时会高过医生,因为护士与病人相处时间更久,但在国内,护工很卑微、常挨骂,他们自身的服务质量也不好。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服务的价值意识,把服务看做一种花钱或挣钱的买卖。而对于基督徒,做公益、做好服务,只因为耶稣来到世上就是服事了人,我们理当学习效法耶稣去服事。”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Ismael Paramo via unsplash.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