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4日

家庭是怎样塑造了孩子的行为方式?

作者: 温良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2月24日 11:37 |
播放

你成为怎样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但更大一部分源自于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塑造和培养。

其实我在小的时候,我母亲对的要求并没有太多,在我印象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对时间的把握。比如几点出去、几点钟必须要回来,每一次我说到没做到的时候,母亲就会开始教育我。

时至今日,虽然母亲不再对我的时间有要求,但是对时间的把握始终在我的内心中,甚至我也不经意间在要求着周围的人对时间要精准。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原生家庭价值观的传递。父母所在意的观念传到了我的身上,同时我又将这个观念传递下去。当然这种观念有善有恶、有美有丑,无论则哪有那个我们都不能忽略原生家庭对人价值观的影响。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今天的世界中,如果我们没有将上帝的话语存记在内心的话,就很容易被这个时间所影响。正如使徒所说:“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

什么是“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呢?

其实这与“真理”和“道理”之间的区别是一样的,看似合情合理,但实际上却并不是纯正的道路。就像如今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中,当你去问一个孩子:“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的时候,有一些孩子就会回答说:“我想当网红”,继续问“你为什么想要做网红呢?”,回答说“因为网红能赚很多钱”。

不错,这就是被世俗、金钱玷污之后的价值观,不能否认金钱很重要,但是金钱与纯正的生命之道相比,却毫无意义。只是在今日风俗之下,很多人的价值观都已经出现了扭曲。以丑为美、笑贫不笑娼,这些观念在如今越来越普遍,我们可想而知,如果一个家庭中的父母都是这样的观念,孩子又会有怎样的价值观呢?

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

如果这个家庭中是以舍己、以奉献为价值观,那么亲人之间就会彼此尊重、彼此相爱。但如果家庭中是以利己、以权力为价值观,那么亲人之间就会出现彼此算计的现象。时至今日,因为金钱而导致亲人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还少吗?

所以,按照真理的原则经营家庭,按照真理的原则建立家庭的价值观,这样才会带给孩子长久的价值。

除此之外,家庭还会影响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

举个例子讲:亚当和夏娃被耶和华神询问的时候,亚当说:“是你造的女人给我吃的,我才吃”夏娃说“是你造的蛇给我吃的,我才吃”,这就是推卸责任。

夫妻之间在彼此推卸责任时候,其实孩子也暗暗的学习了这样的处理方式。所以当我们想让孩子变得有承担、有责任心的时候,或许作为父母的我们,需要敢于直面自己的问题、敢于承认自己的失败,敢于向配偶道歉才好。

还有一个就是表达方式,有很多家长会说,孩子和自己大吼大叫。其实面对这样问题的时候,我常常会问一件事,就是你们夫妻遇见问题的时候,是否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如果我们常常用争吵处理问题,那么孩子学到的就是这样的表达方式,并且不以为错。如果夫妻之间的沟通通常是柔声细语、通常是相敬如宾的话,那么孩子也自然会张弛有度,说话有理。

想起《箴言》书中的而一句话:“愚妄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为正直,惟智慧人肯听人的劝教。愚妄人的恼怒立时显露,通达人能忍辱藏羞。”

孩子会成为愚妄人,还是通达智慧人?不能否认这与父母给孩子提供的家庭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说,环境因素只能影响孩子,却不能决定孩子的一生。什么意思?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把好的环境提供给孩子,好的教育带给孩子,但是他是否真的能成为虔诚的人,那么其实还有他主观的选择。

就像圣书中的一个故事所说:“看哪,我今日将生与福,死与祸,陈明在你面前。吩咐你爱耶和华你的神,遵行他的道,谨守他的诫命,律例,典章,使你可以存活,人数增多,耶和华你神就必在你所要进去得为业的地上赐福与你。倘若你心里偏离,不肯听从,却被勾引去敬拜事奉别神,我今日明明告诉你们,你们必要灭亡。在你过约旦河,进去得为业的地上,你的日子必不长久。”

以色列人亲身的经历了上帝拯救,也亲耳听见了摩西教导,但是他们依然在进入迦南之后选择了拜偶像,核心原因就是个人的选择。

其实很多家长也都很痛苦:“我已经尽力去引导孩子了,为什么他依然顽梗、悖逆?”不错,有些孩子,虽然我们已经给他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但是他依然不受教。这时候父母最该做的不是陷入到自责和怀疑中给,而是要为孩子献上更多的祷告,祈求上帝的怜悯。

人无法改变人,人也无法拯救人,但是作为父母而言,我们依然要给孩子提供好的生长环境,提供敬虔的教导原则,剩下就是积极的为孩子守望了。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Woody Kelly via unsplash.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