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读《情绪急救》有感:基督徒的情绪也需要急救吗?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0年07月20日 09:53 |
播放

一个突然患病、身体表现出异常痛苦的情况下,人们会毫无犹豫的拨打急救电话,这几乎成为我们的常识。大凡那些不拨打急救电话而是求神拜仙的人,我们大都斥为愚昧无知的迷信,甚至将这些等同于谋杀的犯罪。

但肉体的急性病痛,我们会想到急救医学的迅速处理,而对于精神上的异常,我们却无动于衷。

面对精神方面的异常,诸如抑郁、沮丧、自卑等,我们往往不是诉诸于现代精神医学的手段,而是诉诸于宗教的措施。

曾经听到一种论调,认为信仰上帝是智慧的开关,只要学好神学,一切世俗学问都可以秒速建立,这是对宗教迷信的极端说法,但这种想法的不极端表现却是很多基督徒生活中的常态。

在他们看来,情绪出现了不对劲、精神上的痛苦,完全是精神世界出了问题,精神世界的问题就是属灵的问题,那么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祷告,这种与上帝沟通的模式才是最有效的。

实际上,传统基督教对心理学的排斥,大抵是出于这种灵肉二分的潜在观念,在他们看来,精神的一切不对劲,都可以由宗教来完成医治,因此那些世俗的心理学科只是无神论的,建立在物质主义的基础之上,违背了信仰的属灵原则。

与此同时,尽管对心理学等精神科学心有排斥,但是教会内部对教牧心理学的热衷却始终有增无减,有许多年轻的传道人热衷于教牧心理学的一份证书,而不惜使用替考作弊的手段,甚至高价买来伪造的假证书,以标榜自己的在心理学方面的专业。

仿佛世间的一切学问必须经过基督教的改造之后,才可以由世俗洗白成神圣,一切学科只有前面加上基督教的前缀才有存在的正当理由。

我并不排斥心理学,同样也不排斥教牧心理学,我相信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自己的体系和要解决以及研究的对象,学科的不同只是因为研究对象的差异,它们都是为了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而存在。我不赞同的只是厚此薄彼的观念,在没有认真考察的基础上,对其它学科的偏见占据了自己的心灵。而同时又热衷于自己所排斥的学科,甚至作伪的手段,这所显示的只能是宗教的虚伪,而与真正的信仰无关。

我相信祷告的力量,也从不怀疑上帝的大能,但是如果我们凡事皆以为祷告可以解决,我们只要付出祷告,就可以坐享其成一种神迹的结果,那么上帝是不会青睐也不会满足这样的要求和心理。上帝对世界的改变必然是以符合世界规律的方式,耶稣也说这个时代除了约拿的神迹再无神迹可以显示。连上帝在世界的规律我们都不相信,即使有神迹发生,我们也同样无法辨别。

我们经常会受到情绪的伤害,被人拒绝、孤独、失败等,这些情绪折磨着我们,当我们遇到这些情绪痛苦的时候,不要以为这是由于自己的罪所引起,如果我们这样认为,那么对于我们的痛苦只能雪上加霜,而无丝毫减轻的帮助,我们也不可完全依靠祷告的功效,对祷告的迷信,会让我们离耶稣越拉越远。

心理学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学问,它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的经验学科,也有很多值得我们赞赏的观点,当然心理学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如此。如果我们认为心理学神圣到可以解决任何痛苦,那么这就如我们相信祷告可以解决一切一样可笑,任何一门学科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我们独立地看待和客观地使用。

因此,我们生活中,遇到失恋、失败、内疚、自卑等情绪的时候,你除了祷告还可以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当然你还可以阅读心理学的著作。自己阅读只能了解自己当下的情绪状况,但是这已经是我们迈向了解自己的第一步了。因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我们了解自己以及自己世界的方式和渠道。

心理造成的伤害所带来的应急反应,在情绪上是让我们产生极其痛苦的状态。我在中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老师在课堂上按着次序提问问题,到我的时候恰好停了下来。在我的心里,我觉得这是老师对我的歧视,因此在她的课堂上我就不能定心学习,心理的伤害总是因为因为她的出现而被揭开。这是被拒绝的情绪应急反应,因此这样的情绪需要心理学的干预。

在感情方面,一个男孩子因为喜欢一个女孩太久,在确定自己是真心喜欢她之后,鼓足勇气表白,但是不幸的是对方只希望与你做朋友,被拒绝的你心理产生了一种突然的灰暗,这灰暗让你浮想联翩,认为自己人品不行,或者家庭经济被瞧不起,亦或是身体的残疾招来她的歧视……。被拒绝的我们,有时候会脑补各种被拒绝的原因,这样下去必然会影响情绪,进而影响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生活中我们总是犯错误,甚至一些与我们无关的事情,有时候也会被我们认为是因为我们的原因而内疚,孩子考试的失败,自己工作的不顺,总是让我们觉得,如果我当时这样或者那样,就不会产生现在的结果,内疚的心态驱赶了我们的幸福,也驱赶了我们的平静生活。

正如我们的手脚流血我们会采取紧急包扎的急救措施,那么情绪的痛苦也同样需要急救,专业的救治不仅能减轻我们痛苦,也能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

当然,作为基督徒来说,我们拥有一个教会,这是我们的优势,因为教会形成的社会关系可以让我们获得情感和关系的支持,从而加快我们的情绪愈合。

《情绪急救》为我们提供了这些情景,以及治疗的专业方法,当然一本书远远不够,但是这本书能告诉我们的是,心理的问题还需要专业的态度来看待。


图书信息:
《情绪急救——应对各种日常心理伤害的策略与方法》,(美)盖伊·温奇博士,孙璐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