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话题】云南农村15岁少年除夕夜自杀 多位基督教人士探讨教会如何关怀农村留守儿童

作者: 姚颂恕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03月20日 11:48 |
播放

2017年除夕夜,云南15岁少年小龙喝农药自杀,留下戳心遗书。此事一度大热,引起广泛讨论。如今事情过去已近2个月,时间流逝不代表问题消失。

当时多家主流媒体曝出,小龙(化名)家住镇雄县盐源镇盐溪村沙塘组,正读初三。迫于生计,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有春节等这些重要节假日才回老家一趟,平时由爷爷奶奶抚养,是典型的农村留守少年。

而小龙为何要选择自杀这种极端行为呢?在除夕前一天,小龙亲笔写下了一份遗书,这份遗书看完让人落泪,小龙将自杀的原因归咎于父亲,并“述说”了父亲对他生前抚养和教育的种种不是,特别是父亲总是把气撒到自己的很深,其中有段话让人落泪,他写到:“为什么要逼得子女自杀,我还很年轻不是那么想死,但是我受不了气,不要把脾气撒在自己儿女身上,他们是无辜的,上帝把他们送你们身边是希望他们得到爱,而不是父母的怒火”


留守儿童问题现在是中国面临值得反思和关注的家庭问题之一。去年4月26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6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透露,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但初中阶段留守率高于小学阶段;父亲外出和双亲外出留守儿童比例较高,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面临母亲缺位;留守儿童中有三分之一属于隔代监护,五分之一处于同辈监护等状况。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处于监护不良或监护缺失状态。蓝皮书认为,2010年之后,中国社会进入留守儿童舆情事件的高发期,2010-2015年间出现了206起,其中2015年为43起,达到顶峰。留守儿童舆情事件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其中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舆情事件占比最高,其次是意外死亡

国家政策鼓励宗教慈善,然而当下来看,中国基督教在农村留守儿童方面的作为依然乏善可陈。中国基督教会是否应当担起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的责任?又当如何担起这个责任?

日前,基督时报就该问题采访了多位来自不同地区的基督教界人士,包括不同年龄段的牧者和平信徒,探讨教会在面对这个社会现实问题中应当看到的呼召、付出的关怀与承担的责任。

基督教界人士的观点:

——教会资源丰富,可从经济方面入手、从长远角度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在河南某农村教会服侍的年轻牧者C弟兄认为,教会在中国,尤其在农村很多地区普遍存在的,并且一个教会能展开的工作也很多。“他可以找到资金,可以联系到人员,可以提供足够的场地,当地的教会也有足够的时间。”C弟兄说到,“这是教会做这个工作所拥有的能力。”

在东北三自基层教会服事的P牧师也表示,现在很多教会在做商团契,这些团契的资源怎样很好地整合,为那些有困难的、需要创业的人提供资源帮助,怎么去扶持他们自己成长,是教会要面对的问题。

P牧师认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要做长远打算,从根本上入手,这个根本就是经济,他认为教会要学会利用、整合资源,帮助外出务工者在本地创业、就业。

——教会作为乏善可陈,根本在于思想未得转变

河南的C弟兄指出,教会虽然在硬件上有充足的条件,但是却未在思想上得到转变,这导致教会在解决诸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社会层次方面的贡献乏善可陈。他举例子说到,即使是让一个教会差派大学生去支教,他们可能也只是想到要给孩子讲圣经,却意识不到也应该在知识等其他方面对孩子进行辅导。

东北的P牧师也持类似观点,他说,现在教会不是没有资源,而是教会对关怀社会问题的意识不够——好像做生意这样信徒生活当中实实在在的事情跟教牧人员没有关系一样。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现在这些问题已经不是教外的的问题了。”P牧师说到,这是一种必须正式纳入到教会日程上的一个问题。

C弟兄表示,他希望中国教会可以走出一条服务社会的道路。

——教会该方面事工可行方案丰富,需要探索、合作

C弟兄提出了多个方案,证明教会可以在服务农村留守儿童方面做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例如利用大学生团契的资源做支教等类型的工作,在当地教会组织夏令营、冬令营等。

P牧师认为,教会要想真正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就必须让城、乡教会,大、小教会联合起来一起推动。光是各自为政的小打小闹是不行的,要让教会拥有持续不断推动事工发展的造血功能。

——山西某地几乎不存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得益于良好的经济

Z在山西某基层教会服侍的60岁左右的三自教会牧者L牧师指出,由于当地经济状况良好,人们不需要外出务工,几乎不存在留守儿童的问题。

“在我们这里留守儿童的现象基本没有,为了孩子们读书父母从村里迁家进城,多是父亲打工,母亲照看孩子们(洗衣,做饭),像云南这样的留守儿童事件,因父母常外出打工将孩子们留家给爷爷、奶奶,因而孩子们就相对缺少父爱、母爱,而爷爷、奶奶对孙儿孙女不会照顾,大多是溺爱,从而当父母回家,无形就与孩子们有了一定的距离。”L牧师说到。

“我们这边很少。我们这里生活相对比较有保障,农村人种地就可生存,工人下岗也只是就近方便打工,像父母常常外出打工,将孩子们留家的情况很少很少,几乎没有的。”L牧师补充说。

——该问题产生关键在于中国父母普遍缺失的家庭观念

关注社会问题的一位中原地区的90后平信徒S弟兄认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中国父母的思想转变是关键,经济问题反而是次要因素。

为此,他指出,教会要夫妻在教导方面的责任,要告诉一个人应当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怎样对待自己的家庭。“我觉得这是教会应该做的,也是教会能做的,而且这是最根本的问题。”S弟兄说,“我觉得现在教会特别适合(应该)讲这些东西,因为现在人们很缺乏家庭观念,而且教会的很多信徒也很缺乏这方面的观念。”

东北的P牧师也认为,教会应当起两方面的教导责任:针对父母,交给他们亲自关怀的重要性;针对孩子,教会要对孩子进行关怀和教导。

——教会要首先为此培养人才

河南兰考某地农村一位60多岁的基层教会牧者Z长老认为,教会首先需要为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培养人才,比如培训相关的教师。下一步是建立相关事工,要排查教会服务范围内有多少留守儿童,并派专人负责,可以采用分派到人的方法,照顾奥特们,让他们的生活有规则。

据Z长老透露,兰考已经在做相关的工作,开始培训老师,打算认认真真地帮助这些可怜的孩子们。

“现在在兰考范围内都要这样做。教会必须不影响孩子受教育。礼拜六、礼拜天通过这些老师的带领(帮助他们,给他们关怀),在家里听家里的安排,(在教会这边可以得到教会的教导。)”Z长老说到,“现在已经有效果了,这些孩子在生活、身体、文明上已经有效果。”

——教会可做父母与孩子的桥梁,父母的位置依然不可替代

河南的C弟兄认为,父母的位置不可替代,但是当父母的缺位已经产生的时候,教会要责无旁贷的关注这些孩子。教会可以主动与父母建立联系,让父母与孩子多多地交流。“(农村教会)无论有多少人出去,总会有一些固定的班子留在老家。”教会本身可以成为一个连接农村和其他地区的一个媒介。

河南的Z长老也认为,正确的家庭教育很重要,他说,现在很多孩子,年龄大了,文化素质等方面却很差,因为没有得到正确的教导。圣经中说父母不要惹儿女的气,父母的怒气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产生自卑感。

Z长老表示,很多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尤其是老年人,不知道教育的方法。

隔代教育也会产生很大的问题,说明父母的位置不可代替。L牧师说到:“望子成龙是每一父母的心愿,因而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的方法与爷爷奶奶的方法不尽相同,因而孩子们就觉得父母比较严厉,不像爷爷奶奶,孩子们就受不了。并且有时父亲教育孩子们较严厉点时,爷爷奶奶们也出面溺爱、从中偏袒,因而孩子们就对父亲积怨,产生不良心理,离家出走,甚至轻生等……”


(本文为基督时报独家稿件,文中受访者观点仅代表发言者立场,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