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0日
微信

知名教育家、历史学家兼作家傅国涌逝世 众基督徒追思

作者: 舒念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7月09日 18:45 |
播放

知名教育学者、历史学者、作家傅国涌先生于2025年7月7日凌晨在杭州家中因心脏病猝然离世,享年59岁。

傅国涌1967年出生于浙江乐清,1986年就读于温州教育学院中文系,一年后任教于雁荡山一所乡村中学,教授语文和历史。自1999年起,他笔耕不辍,在《书屋》《随笔》《东方》《南方周末》《文汇读书周报》等是数十家报刊发表作品近200万字,部分文章还被选入山东版语文教材。

傅国涌的学术研究方向以中国近代史为为主,近年则倾力于教育领域,已出版的作品有《百年辛亥》《金庸传》《叶公超传》《百年寻梦》《追寻失去的传统》《给教育燃灯》《如何培养好公民》等35部作品。离世前一日(7月6日),他还在朋友圈推介即将再版的著作《寻找语文之美》。

出于对教育的深切关注,傅国涌曾设计了“与世界对话”儿童母语课程,并在杭州创办了“国语书塾”,其著作《过去的中学》《过去的小学》二书,通过系统梳理晚清到民国五十年间的中小学教育史料与回忆,再现了那个时代鲜活的教育风貌。

“那个时代的教育也有它的问题和缺点,但它最大的特点是始终围绕着人的教育,而不是工具的教育,它是以人的健全为目标的。它是成全人的教育,而不是成功的教育。这种人的教育,是那个时代的教育呈现出来的最有生命力的一个侧面。” 傅国涌说。

傅国涌在其一些有关历史的梳理和回顾的著作中,有谈及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化发展中的贡献。

傅国涌的逝世,引发了公众的纪念和缅怀,其中也包括基督徒群体。

专注于文化与历史传播工作的基督徒张老师在朋友圈写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就是一片云彩少时就不见了。珍惜当下,为主而活,不至于见他羞愧。愿主安慰家人,警醒世人。”

一位基督徒知识分子在自媒体平台发文悼念,盛赞傅国涌的文字“透着真挚,少年般的真挚,既不油滑,又不呆板,小孩子的样子”,并言:“每个人的天赋不一样。有的人对看书特别喜爱,有的人从小喜爱造型艺术,有的人对音乐敏感,有的人想象力无限。在造物主给自己的天赋里,去探索,流淌,完成使命,赞美,见证,才叫不负韶华,不负一生的活法。”

一位傅国涌的学生感恩师恩,赋诗缅怀道:“国涌吾师,未及六十。正当其壮,戛然而止。呜呼哀哉,扼腕痛惜。……是真豪杰,确真名士。耶稣堂弄,居有数载。偶遇圣书,难明其义。常人弃之,异人反思。渐入圣道,更新史识。时间如磨,上帝转之。半百之身,知有重疾。不舍昼夜,马不停蹄。有教无类,倾囊无私。不才如我,幸遇恩师。生命文章,绚烂多姿。三载从学,相见恨迟。广为人知,多有不知。恰如历史,留待后世。雁荡虽美,仅止在地。天堂永在,真得安息!”

一位与傅国涌有共同朋友却素未谋面的基督徒读者钦佩傅国涌“立言”方面的成就,提及其著作《去留之间》时,感受到了作者“对历史大砧板上的鱼肉那暖暖的悲悯”,誉其为时代的“开窗”之人。

南方一位牧会十余年的崔牧师感言,傅国涌在当下环境中难能可贵地没有爱说教的“爹味”实属难得,祈愿他安息。

一位深耕婚姻家庭领域数十年的基督徒作家在朋友圈悼念,称傅国涌是一位“非常好的语文老师”。

一位基督徒信弟兄追忆与傅国涌相似的经历,感念曾得其学术上的诸多勉励,也见证了他投身于教育,首创“小班游学,开创了中国游学之先河”。信弟兄高度评价其对国语热爱:“深爱自己的国土、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民,深爱这块土地的历史和文化”。他寄望傅国涌的年轻读者“能践行傅国涌的精神,一边工作,一边读书,你也许就是下一个傅国涌。日积月累,你的一地鸡毛就变得特别有意义。国涌就如一粒麦子落在地里死了,但将结出更多的籽粒来。”

图片来自:学人Scholar公众号

立场声明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