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他在信中讲述了一个让人深思的故事。
刚过去的母亲节,她们教会特地请了一位姐妹分享。这位姐妹在讲台上没有分享她的母亲,而是分享了她的祖母。她的母亲也是一位基督徒,但是信得不热心,她的爸爸则是一位非信徒。而她之所以能成为基督徒,则是因她祖母是位虔诚的基督徒,每每聚会都会带着她。在通篇的讲章中,这位姐妹把她自己成为基督徒的机缘归结于祖母的信仰。正是祖母的热心信仰让她认识了上帝,并成为耶稣的跟随者。而对于她的母亲和父亲则极少提及。
这位读者在信中发出这样的疑问,母亲节的本意是感谢母亲养育自己的付出,而这位姐妹的分享却忽略了母亲的养育,而把宗教实践和道德摆在首位,祖母之所以被她感谢,在母亲节这一天被纪念,完全是因为她带着自己进入教会。除了带着自己进入教会之外,其他的一切都可以被忽略、被隐藏。而养育自己的父母则因为不是基督徒或者信仰不虔诚,而成为她回避的理由。而除了宗教实践之外,在生活中难道就没有什么值得你去纪念吗?
这位读者在最后说道,一个人如果因为这样的缘故进入教会,那她将来也会离开教会,因为生活并不是只有基督教的唱诗和讲道,还有许多具体的油盐酱醋茶。
他的邮件让我想起一件事情。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教会每周都会举行一场见证会,常常会有一些信徒见证自己的家庭成员是怎样成为基督徒的。在他们热情洋溢的见证中,他们家庭的成员慢慢都成为基督徒,甚至慢慢地家族成员也有很多成为信徒。有一次,我把我宿舍四位同学带到教会参加青年团契,牧者看到之后,让我分享一下是怎样一下子把那么多同学带到教会的。那时候教会弥漫着一股传道的热潮,谁带到教会的人多,谁就成为教会表扬的对象,成为其他信徒侧目的对象。
曾几何时,在被视为中国耶路撒冷的温州,主日学成为令人瞩目的现象。几乎每个信徒家庭的孩子都被编排在主日学的不同班级中。他们像在学校一样,又像今天的补习班,每个周日的一整天,他们被编排在主日学里,学习圣书的内容。当时这种学校和教育方式,被视为基督教工人和未来信徒的孵化基地。然而结果如何呢?
就像我曾经带到教会的众多同学,至今没有一位皈依基督教一样,曾经蔚为大观的温州主日学,皈依基督教的也屈指可数。为什么呢?曾经一个朋友去温州的主日学上课,来听课的大都是一些中学生,但是大多是父母出钱让他们来听,或者被逼着来到课堂。这样的情绪,就像我们今天的鸡娃补习班一样,你威逼利诱他学习,他怎么会对学习产生感情呢?
基督教这种持续的纯粹宗教传统,正是成为基督教自身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教会偏爱的传统说教,就像没有对象的大龄青年每年春节面对的说教一样,那些说教者丝毫不考虑他们的状态,他工作的辛苦、生存的压力。说教就像下命令一般,容不得你有什么反驳,任何不认同都被贴上以下犯上的标签。其实说教本身不是教育,而是一种权威的宣告,一种权力的输出。它旨在让你服从,以显示自己权威的有效性。
基督教的说教同样如此,它类似于灌输一种理念,这种理念你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没有什么可商量的。这既是一种家长的权威宣示,也是教会权威的告白。说教这一方式本身就是权威为主角的模式。
说教往往有很强的目的性。就像催婚的说教,目的是让你结婚一样,那教会的宗教说教也同样如此。教会说教的目的是让你顺服,让你接纳他们所说的观点。而他们在说教的时候,也是直达目标,目标之外的事情都被过滤掉。因此,他们不会告诉你生活的内容,不会说福音与生活的关系,不会探讨一个人怎样才能变得充实,在今天的这样的背景下,怎样避免债台高筑的压力和焦虑,他们会直接告诉你,你信耶稣就可以了。只要信,唯有信。
在教会的说教中,一切都是形而上的,他们的眼光和说教的内容,都是关于拯救和属灵的公式,任何形而下的都被过滤和删除。所以,那位读者来信中才提到疑惑,难道母亲信仰不虔诚,就不值得在母亲节被纪念吗?只有把你带到教会的人才值得纪念吗?这种说教的基督教,就像公司里的销冠一样,不管你用什么方式,你成为销冠之后,就是英雄,至于那些没有成为销冠或者业绩平平者,都不值得出现在公司功劳簿上。
今天的年轻人已经对说教说“不”,这也是他们为什么宁可去烧香,做一个临时宗教徒,也不愿成为某个宗教的正式信徒。编制宗教不能吸引年轻人,就在于今天的城市和社会为他们提供了可逃避说教的空间。
宗教和神学越是“纯粹”,它离我们具体的生活越远,越是具有说教味。尊重年轻人,回应他们的疑问,与他们对话,也许才是破局的开始。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