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专访武汉家庭教会牧者忆汶川赈灾:它唤醒了中国教会参与社会服务

作者: 叶一 王新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2年05月16日 04:04 |
播放

2008年5月12日,这是中国老百姓心中永远无法忘记的一天,汶川地震给国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灵之殇,而地震之后社会各界所显出的大爱却更让人铭刻在心。在那年大爱行动中,中国基督徒没有缺席,内地家庭教会自发开始了“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积极参与抗震救灾活动;而直到四年后的今天,依然有很多基督徒默默的在震区坚持服务,让许多人看到上帝的爱成了基督徒们实际的行动。

今年5月12日前后,基督时报网站同工就当年的爱心行动采访了曾经的参加者武汉一位家庭教会的牧者李牧师,他分享了当时的爱心行动的宝贵意义和留下的教训。李牧师说,2008年的“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唤醒了中国教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并且联合各地有爱心的教会和信徒透过具体的行为来见证基督徒的爱心,让社会对一直处于边缘的中国基督教有了全新的认识。

而透过这个爱心行动,中国教会也积累了今后参与到社会服务当中所需要的宝贵经验,如教会对常态化社会服务的模式和方式有了探索、如何培训志愿者等。而说到最重要的,李牧师指出:“容许差异,在爱中包容,在爱中让差异成为完美——这是教会的功课,也是教会的任务。”

以下是李牧师对当年“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的问答记录:
(基督时报网站简称“基时”,李牧师简称“李)

基时:请问当年是如何发起这个爱心行动的,初衷是什么?
李:
2008年初时南方有雪灾,很多人受到影响,当时教会并没有参与赈灾,但教会一些牧者为这个祷告后很有感动,觉得教会应该积极参到赈灾这样的社会服务里面去。因为社会有这个需要,而教会在赈灾方面也有这个力量,并且基督徒的爱心在社会服务和关怀中可以落到实处。

也就是说,当年年初的雪灾让教会开始有了以后参与赈灾、参与社会服务的想法,并开始为此而预备。所以,后来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以后,我们也就马上看到需要,并很快行动起来了。

基时:四年过去了,您再次回顾当年的“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觉得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李:
首先,对中国教会来说,在社会服务方面是很大的一个唤醒。可以说,中国教会在很长的一个时期主要关注是传福音、自身成长和教会的扩张。而这次爱心行动参与赈灾是公开的社会服务,而且当时面对的是一个很大的灾难,教会需要有一个爱的体现,基督徒的爱心应该有一个行动,所以“爱心在行动”是这次活动的一个主题。对教会来说,参与到社会服务和关怀是让基督徒的爱心落到实处,这是教会学习如何让爱心行动起来的一次很好的尝试。

而且,不同的教会为了一个目的共同参与一个活动,这是不多见的。这次活动中不同的教会轮流负责、共同参与,这对教会的连接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

同时,对社会来说,对基督教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坦率的说,一段时间以来,教会和社会中间有隔阂,教会甚至是在边缘的位置,社会对教会普遍有误解。而这次赈灾活动,让很多人看见我们的信仰到底和实际的生活有什么样的一个联系,让社会对教会有了更深的认识。

基时:您刚才说到这次行动对中国教会参与到社会服务有很重要的意义,您可以更详细的对此进行分享吗?
李:
当时的爱心行动对教会参与社会服务方面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启,对中国教会以后进入常态化的社会服务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头。

首先,这次经历让教会学习了参与社会服务时常态化运作的模式,比如说,如何在过了赈灾紧急期后作比较中长期的规划。而且,这次经历也让我们了解了我们国家社会现状的特点,让我们也更加思考和晓得:社会工作如何参与比较好?哪些是我们可以持续做的?哪些是政府可以做的?这样慢慢就会有一个分工,可以帮助找到教会参与社会服务的定位。

另外,当年的行动对教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方式也有所启发。在四川参与救灾的教会很多,很多基督徒的服事持续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在中国,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多样化。这次活动的开始也考虑过,能不能所有教会一起做、模式统一起来,开始觉得用这样的模式工作会比较方便,所以刚开始时不太容忍差异和多样性,后来发现并没有成功。

这让我们发现:勇敢尝试、探索道路,这应该是被好好鼓励的,而不要过早的下定论。多样化的服事、相互接纳和认同——这条路可能是将来中国教会参与社会服务的一个特色,而不会形成一个单一的机构,比如说红十字会这样的一个机构。当年的行动时短期的赈灾的一个行动,但其实除了这个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个别的教会和基督徒进入到灾区默默的服事一直到今天,他们的服事更好更持久。至少从地震后的这四年来看,这些不同的教会做的都有自己的特色,很多基督徒做的很好,比如透过小孩子的辅导、福利院等很好的扎根,服事做的很持久。

而且当年的经历也为中国教会积累了很多社会服务方面实际的经验,如之前需要训练大家如何服事等这些很具体的东西。比如说,这次有的人信主不久就很热心的去到四川参加赈灾去了,可是遇到灾难后自己也接受不了,过来几天之后自己也需要被辅导,所以这让我们看到,在赈灾行动前需要对弟兄姐妹做好提前的训练。

基时:我们带着爱心去赈灾,在赈灾过程中也带着爱传福音,但由于一些现实情况,传福音的确带来了一些争议。那么,关于赈灾服务当中的传福音行为,您是如何看待的呢?
李:
对于参与社会服务,我认为,中国教会有需要学习和改变的地方,应当首先是满足别人的需要,不能单做我们想做的事情。当然也有的人过去是觉得传福音是第一优先的,过去只是传福音,不过这样的弟兄姐妹比较少,主要的还是解决他们需要去的,要知道的是:实际的爱心行动就是对福音真理美好的见证。

但是传福音的工作也是需要有人做的(不过方式上也许需要更合理),可能会让有的人不喜欢他;但如果更多的人是为了满足需要在服事,这样整体上就可以调和、平衡了,爱的福音真理也自然以不同的方式传开了。

对此,我是这样相信的:中国教会大家整体参与赈灾过程中自然有它的一个平衡点,我们不能说让一个人统一的指挥、或按照一个方式做,而是放开,让大家用不同的方式做、形成一个平衡比较好,而且我相信上帝真的能掌管,会让整体平衡起来。

打个比方,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单个人唱歌的时候声调并不准、可能会差很多,但是合在一起时就不那么走调了,因为都会有一些差异,但合在一起的时候却可以相互弥补,所以需要有一个群体的观念。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合唱团,也是分成不同声部,大家合在一起才能成为完美。容许差异,在爱中包容,在爱中让差异成为完美,这是教会的功课,也是教会的任务。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