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段琦: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

作者: 段琦 | 来源:儒家基督徒论坛 | 2010年04月04日 10:09 |
播放
近代以来,基督教伴随着帝国主义的枪炮在中国立足,凭借不平等条约在华取得合法地位,因此中国人从一开始就对其颇为反感。中国的老百姓称基督教为“洋教”,在诸多方面对其加以抵制,增加了其在华传播的难度。这一状况使“本色化”问题在中国基督教史上显得十分突出。
 
     一、中国基督教本色化的含义
 
     关于基督教本色化的确切含义,看法不尽相同。20世纪20年代,作为中国基督教领袖人物之一的应元道先生认为,本色的基督教会应当是:中华国民的教会;根据中国基督教徒自己的经验而设立;富有中国文化的质素;要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合而为一;能适合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心理;能使中国基督徒的宗教生活和经验合乎中国风土。
 
     60年代,日本学者山本澄子在《二十年代中国基督教的自立运动》一文中,对中国教会本色化运动作了更加具体的概括:以中国人为教会的构成;教会的行政与运作等方面的自立;教会在经济方面的自立;教会在教堂建筑、圣乐、圣画、礼拜仪式等方面的中国化;容纳中国人的祭祀与习俗,并且基督教化;教会要置身于中国国家与社会的现实问题之内;教会要除去欧美教会的传统与色彩;教会要能自治、自养、自传。
 
     综上所述,所谓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就是使基督教完全摆脱西方色彩,彻底中国化。一方面建立自治、自养、自传教会,一方面建立起“藉着出于本土环境的文化范畴将基督教的道理表达出来”(李景雄:《本色神学──旧耕抑新垦》)的本色神学。基督教的本色化不仅要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还要与中国社会相结合。
 
     二、中国基督教本色化分期
 
     基督教本色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同时代中国基督教本色化的内容也不相同。曾任中国基督教协进会会长的诚静怡牧师在20世纪20~30年代将本色化运动分为五个时期:“偏重个人得救之道”、“趋重出世思想”的“早年宣教”期;“渐注社会上人生问题”、“对于社会之罪恶……均加以关注”的第二时期;“中国教会领袖崭露头角”,“自立声浪,弥漫全国”,“足以表示中国信徒之觉悟”的第三时期;“教会中西领袖,极思改弦更张,大唱联合”的第四时期;“中国基督徒对于基督教及其自身之责任……大有进益”,“切盼基督教加入中国国籍,勿常此甘居‘洋教’”,高呼“本色教会”的第五时期。台湾研究中国基督教教会史的著名学者查时杰先生,综合各家之长,将这一运动分为四个时期:以西方传教士为主的栽种时期;中西合作的过渡时期;以中国人为主的自立式教会时期;以中国人为主的本色化教会时期。
 
     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将1807年以来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分为五个时期。
 
     1.1807年第一位新教牧师马理逊来华至19世纪中叶,基督教会本色化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体,他们为使基督教为中国人所接受,在语言文字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圣经的翻译,慈善事业的开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是基督教要在中国立足的首要条件。这些工作客观上为基督教本色化做了铺垫。
 
     2.19世纪中叶至1900年,过渡时期。基督教从一个彻头彻尾的洋教逐步与中国文化、社会相结合。这一时期仍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但他们中不少人出于传教需要,入乡随俗。一些传教士为争取中国知识分子的理解与支持,特别注意文化传教,对中国文化表现出相当的尊重;一些传教士开始推进中国教会自立。这一时期中国传教者逐渐增多,个别地区开始出现以中国人为主的自立教会。
 
     3.1900年至20年代初,教会自立运动时期。该时期中国基督徒民族意识大为觉醒,要求摆脱西方差会(西方教会传教组织)的控制,中国信徒首次自发地表达了要求教会中国化的强烈愿望。这一时期,中国教会自立运动基本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强调脱离西教会(西方教会),力求成为“中国人的教会”,力主“有志信徒,图谋自立、自养、自传,……绝对不受西教会管辖”。这类教会主要在华东地区发展,比如中国耶稣教自立会。第二类是华北的中华基督教会模式,联合与自立相结合,在组织上脱离西教会,但仍与各差会保持良好关系。第三类是在教派内发展自立、自养的同时,与差会保持一定的合作关系。这类教会主要分布在华南,如闽南厦门、漳州、金井等地区的教会。
 
     4.20年代至1949年,本色化探讨和发展时期。经过五四运动、“非基督教”运动、五卅运动等的冲击,一些中国教会领袖对作为洋教的基督教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更加坚决倡导本色教会。30~40年代由于抗战及解放战争等原因,教会虽然在本色化理论探讨方面在数量上有所减少,但在与社会结合方面却有较大进展,例如抗战时期许多爱国基督徒救济难民、抵制日货、组织抗日演讲会等。中国教会还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向国际社会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犯下的种种暴行,以取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与此同时,一些基督教青年学生还主动参加边疆服务工作。凡此种种,逐步改变了基督教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5.解放以后,彻底实现自治、自养、自传。解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结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彻底实现“三自”(自治、自养、自传)也就成为50年代中国基督教会顺应社会的最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督教又有了很大发展。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中国教会从神学思想、组织建制、道德建设等方面,做出许多努力。当前,中国教会又提出神学思想要与时俱进,以进一步引导信徒主动与中国社会相适应。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