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在人际关系中是独特的存在,二人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却拥有生死相依、共度此生的承诺。当然,这不仅仅是一种承诺,更是一种生命的选择。
而婚姻为何如此奇妙,为何如此令人神往呢?
我想这与起初上帝的创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起初上帝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而后,上帝的确创造了夏娃,并让夏娃进入到了亚当的生命中。当亚当看见夏娃的时候便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见,亚当对夏娃喜爱到一个程度,就宛如喜爱他自己一般。
这种喜爱在雅歌书中有了更具体的阐述,诗人说:“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嫉恨如阴间之残忍。所发的电光,是火焰的电光,是耶和华的烈焰。爱情众水不能熄灭,大水也不能淹没。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宝要换爱情,就全被藐视。”
可见,这份原本纯粹的爱情,拥有超越死亡、超越金钱、超越水火的力量。
而如今呢?思想现今一些人的婚姻时,难免发出一些哀叹。
前段时间,当地教会有一对年轻人谈恋爱,各方面谈的都非常好,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说到了彩礼的问题。女方想要20万彩礼,男方只能拿出15万。也许对于一些地区、一些人而言,20万根本算不得什么,但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在抛开天灾、人祸、疾病、养家之余还能攒出20万,这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于是,两个人结婚的问题就被搁置了。
其实,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件事是:“婚姻与金钱有直接的关系吗?如果拿不出彩礼,就不能拥有婚姻吗?”
书上说:“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宝要换爱情,就全被藐视。”可见,爱情本身超越了物质与金钱。如果人在婚姻中殷勤地劳作、苦心经营,共同创造属于彼此的财富,或许这才是超越彩礼的保障。
我又转念思想,为何人会格外看重婚前的保障呢?这或许与如今婚姻不稳定性有直接的关系。
因为如今,居高不下的离婚率触目惊心地摆在人的眼前。就像有姊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竟然走到了离婚的地步。”每个人都曾想好好经营婚姻,但是最后却以失败告终,这样的例子实在很多。于是,一些人在开始结婚之前就做好了准备,避免自己结婚之后一无所有。
试想一下:“如果最开始就为离婚做准备,这样的婚姻岂能长久呢?”
当婚姻的契约被撕毁,婚姻自然无法让人得到真实的安慰。
如今,婚外情早已见怪不怪,更有甚者,一些家庭夫妻二人各自都有婚外情,彼此互不打扰,又维持着所谓的婚姻关系。当然,一些人不仅仅有婚外情,婚外还有私生子。
这种种行为,破坏着原本纯正的婚姻关系,让人对婚姻不安、对家庭不安、对配偶不安。
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思来想去,我发现这就是人里面的贪婪和罪恶导致的。爱情是好的,欲望也并无不妥,但是美好的爱情与罪联合、纯正的欲望与罪联合,产生的就是放纵与堕落。
因此,人需要归回到上帝的话语之中,归回到起初上帝创造的婚姻之中。
起初,上帝创造的亚当、夏娃没有受到罪的玷污,所以他们能明白纯正爱情的美好。如今,我们虽然受到罪的影响,但是借着耶稣的宝血,也能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因此,我们需要在基督的面前常常的认罪、省察自己的里面是否被私欲辖制、是否被罪恶占据、是否已经违背了上帝的心意,在反思之中急速地回转,如此才能经营好婚姻关系。
记得有一个弟兄,当他在反思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嫌弃自己家的姊妹,相反,他对自己的同事却越来越感兴趣。猛然间他就想起圣书的话说:“凡看见女子就动淫念的,就是与她行淫了。”从那一刻开始,他就学习欣赏自己的姊妹,抵挡私欲的牵引,一点一点婚姻也步入了正轨。
人都是软弱的,没有圣灵的提醒,我们都不知会走向何方。我们不仅要认自己的罪,更要脱离卑贱的事情。
时至今日,网络上有太多似是而非的道理。一个视频、一个观点,在不经意间就会影响人的价值观,进而影响人的判断。所以,在婚姻中我们要靠近光明、靠近圣书的教导、靠近纯正的教训,远离这些猜忌、纷争以及一些人本的信息。
婚姻的盟约在今天这个时代,正在被无情的撕毁。但是在撕毁这些盟约之后,受到最深伤害的还是人本身,因为自此人与人之间充满的则是怀疑、指责,而没有了那种生死相随的亲密感。
仇敌在破坏,我们陷入了愚蒙中;时代在说谎,我们又陷入了宴乐中......
或许,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唯有归回到上帝的话语中,才能找寻到最初的婚姻契约,才能建立最初的婚姻契约,也才能享受到婚姻原本拥有的美好。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