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中国基督教研究》2025年度会议如期举行,会议以网络的形式举办,为期一天,并包括学术报告和评论与提问两个环节。参加此次年度会议的学者共有15位,其学术报告的内容涵盖了各种各样的学术话题。
本次会议共分为3节学术报告,每一节学术报告都有五名学者阐述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报告,且设有另一名学者作为主持人组织其他学者进行报告并评论与提问环节。
当天,十五位学者的演讲主题广泛。其中包括:李灵教授以“‘美国回来了’ ,还是‘基督教回来了’ ?谈谈川普2025年第二次当选后基督教能否重新主导美国社会”为题的讲座;富勒神学院的冯成伟以“成神论在中国”为题的讲座;同济大学的周萍萍以“近代基督徒实业家研究”为题的讲座;南昌大学的彭睿以“从血缘与地缘关系的视角看古希伯来人社会的构建”为题的讲座;上海大学的王皓以“陈垣与非基督教运动”为题的讲座;复旦大学的刘平教授以“一部经典的炼成:‘上海土白联合译本(文字版)’研究”为题的讲座;上海大学杨卫华以“民国基督徒的个人主义想象与身份重塑”为题的讲座;中南民族大学的聂利分享了“游走于两党之间:吴德施与国民党和共产党”为题的讲座;西南民族大学的郭建斌分享了“明末清初天主教文献在晚清时期的再版情况:以李问渔为中心”为题的讲座;北京大学的肖清和分享了“钱谦益与西学西教关系详考”为题的讲座;北京大学的奚望分享了“瓦格纳论宗教真相与宗教象征”为题的讲座;复旦大学的贺腾分享了“一的形而上学:重思埃克哈特的神秘主义”为题的讲座;暨南大学的谢伊霖分享了“斐洛论摩西灵魂的飞升”为题的讲座;中原大学的王学晟以“从身份理论视角看腓利门书:腓利门的多重身份与行为抉择之探讨”的讲座;剑桥大学的徐颂赞分享了“冷战与福音移民:1950-70年代地方教会的跨太平洋流动”为题的讲座。
美国洛杉矶基督教与中国研究中心于2006年成立。成立之后,便展开与中国国内学术界的联系和合作,共同推动基督教与中国相关课题的研究。2007年10月,研究中心邀请了国内外三十几位专家举办了“中西文化交流回顾与展望—暨纪念马礼逊来华两百周年”学术会议。此后,研究中心每年都与国内的大学合作举办与基督教和中国相关话题的学术研讨会。
2013年,中心创办《中国基督教研究》杂志,主要刊登有关中国基督教研究主题的中英文学术文章,出刊时间为每年的6月和12月,包括网络及纸质形式的刊物。自创刊起,杂志已经连续出版了23期。主要有三个栏目,包括特稿、一般论文、书评与动态。杂志旨在为从事中国基督教、中国宗教与文化研究的学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以学术研究的方式退工中国基督教、中国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对话,并为中国文化未来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学术思考。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