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有贪心的,就与拜偶像的一样

作者: 蒙允转载 廖悯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24年07月30日 06:52 |
播放

1

贪心的人对自己的“得到”和“拥有”有一颗极度饥渴的心。欲壑难填意味着,贪欲是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沟壑,是一个永远也不停止吞吃的黑洞。

贪心的人一时得到之后有短暂的快乐,很快就将陷入“远远不够”的失落感中。他总是不以自己已有的为满足。不知足的心会夺走他心中的平静和安宁。被缺乏感所刺激出来的欲望骚动会使他的神经越来越紧绷,使他承受某种欠缺感所带来的痛苦煎熬。

2

贪心的人看见别人比自己拥有更多,就怅然若失。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即便自己已经非常富足了,但别人比他更多这个事实会像刺棍一样搅动他的心。一种比不上别人的失落感、疼痛感、烦躁感和焦虑感会深深地纠缠他,让他里面没有平安,只有焦躁和重负。

3

有时候贪欲会以上进心的面貌出现。有些上进心的实质就是野心,一种为了满足私欲而有的永不知足的攀爬欲。

贪心的人总是会为自己树立一个未得的目标。当他因着贪心的刺激而不断地树立新目标的时候,他的眼里、心里都只有这个目标,而不会冷静地去思考他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自己会失去什么。

贪心的人总是幻想自己得到更多之后生活和生命才更有保障。他们以一种幻想中的安全感和满足感来作为自己不断追逐和积累的动力。

他们很难有这样的智慧去认识到,自己就算赚得全世界却丢掉性命,有什么益处呢?贪心的人最终所失去的,一定比他所得到的更多。

4

贪心的人对“得到”很贪婪,对“给予”往往很吝啬。

当贪心的罪隐藏在一个天路客的里面,他对至高者也会很吝啬,然后就很难甘心履行十一奉献的本分。

吝啬的背后隐藏着一颗精于算计的心:“我自己都还不够多。我给一点,我奉献一点,自己就减少了一点……”

即便对他人有所给予和付出,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动机。

他们没有那样的信心和智慧来看见一个属天的定律:一个人越吝啬越不愿给予,就越贫穷(灵里的贫穷,真正的贫穷)。一个越愿给予,就越富足(灵里的富足,真正的富足)。

在那永不震动的国里:地上的财宝终将变为无用。在地上所积累的一切财宝在将来的国里其实是无用的。除非在地上的时候,这些财宝都被使用在那些去给予和造就他人的善事上。这样地上的财宝都转存为了天上的财宝。

用地上的财宝来投资永恒,积攒天上财宝的人是真正的聪明智慧人,也是真正的富足人。因为利用了暂时的来积存了永恒的。

5

薛华说:“衡量我们是否起了贪心有两条标准:(一)我是否爱上帝到了完全知足的程度?(二)我对人的爱是否到了使我不生嫉妒的程度?”

对于第一条,我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地上财宝减少的时候,我是否并没有过于放在心上,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担忧焦虑和惧怕,只因为深信上帝是我全然的依靠,并深信自己真正需要的必将一无所缺?

当地上财宝增加的时候,我是否并没有因此而觉得更安全更满足更快乐,因为知道那只是无定的钱财,并不能真正掌管我的生活和决定我的命运,因为深信掌管我一切的只有上帝?

如果财宝加增,我们变得更有安全感、快乐感和满足感了,财宝减少,我们变得更加担忧惧怕愁苦焦虑痛苦了,那么,在我们心中真正占据神位的,恐怕仍然是地上的钱财。恐怕我们里面仍然充满了对钱财的贪恋和依靠。

薛华所提的第二条标准也是对的。比如说,若我们会嫉妒别人比我们更富有,来钱比我们更快更容易,那么,钱财在我们心中恐怕依然占据了一个隐藏的神位。如果钱财根本我们不是我们的“神”,那么别人比我们更富足,就根本丝毫不能搅扰和折磨到我们的心。只有我们愿意去祝福那些比我们富有的人,丝毫不嫉妒他们,这才意味着,我们并不贪恋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包括财富。

6

曾经全然美丽的天使长堕落于一颗不知足和不感恩的贪婪之心,就成为了撒但。牠对自己作为受造物的尊荣并不知足,还觊觎不属于自己、唯独属于至高者的荣耀。

人类的堕落与悖逆也起源于贪恋:有神做王、有神做依靠还不够,还想要自己做王(所谓“如神”的妄想背后,是一颗贪婪的心)。

有一个喻道故事说:有人为上帝没有满足自己想要的而悲伤地质问他为什么。

上帝的回应是:“我所给予你的是最好的。我想要的,你也要给我……”

“那么,你要我给你什么?”

“我要你为我所赐予你的而感恩知足……”

鸣谢: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 眼中瞳人”
ct7xtvdp79xocxzint.jpg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hbieser via pixabay.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