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世界名画鉴赏:凡帮助人就是帮助那一位

作者: 蒙允转载 荒原星语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23年11月08日 09:05 |
播放


Jan van Eyck 

扬·范·艾克是北方哥德式绘画的代表。他改变了国际哥德式的装饰主义,在西洋绘画史中第一个把各种事物以及人物置于真实环境的光影当中,而成为法兰德斯画派的创始人。

NO.01.画家生平

扬·范·艾克(Jan van Eyck 1390年-1441年7月9日)1390年出生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附近的马塞克城,与同时期的胡伯特·凡爱克合称为凡·爱克兄弟。二人同为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的伟大画家,是尼德兰文艺复兴的奠基者。1425年扬·凡·艾克任菲力蒲·卢·蓬公爵的宫廷画师,曾经充任使节到过葡萄牙等地。他以写实的精细描写和微妙的光影表现,使作品闻名于世。他把神圣的内容拉入现实世界中,着力描绘现实生活、现世人生的丰富多彩。

NO.02.画作解析


The Ghent Altarpiece  1432
Jan van Eyck 

扬·范·艾克于1432 年创作的《根特祭坛画》为油彩画板,内部画面为335 x 457 公分,现为比利时圣巴蒙教堂收藏

NO.03.画作背景


Meester van de Levensbron
De Zeven Werken van Barmhartigheid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2.0
Generic, Wikimedia Commons

本画背景出自“公审”的教导。这是耶稣所说的一个最生动的比喻,其中大意十分清楚,就是至高者将要按我们对待别人的需要的反应,来公审我们(参太25:31-46)。

NO.04.画作意义


Anonymous - XpbICTOC Ha npactone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至高者的公审并不是根据我们所积累的知识,或我们所获得的名声,或我们所拥有的财富,而是根据我们所给予人的帮助。这比喻还教导我们这种帮助必须怎样,其中包括这样三个缘由:

首先,我们必须学习在小事上帮助人。耶稣所提到的事,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给饥饿的人一顿餐;口渴者一杯水;接待一位陌生的客人;看望一个病人;探访一个囚犯,这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的事。所需要的不是去施舍巨额货币,或在历史的年鉴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只要对我们在每天所对遇见的人,给予了一点小小的帮助而己。没有一个比喻,能这样给最平凡的人打开到达光荣的道路。

其次,是必须毫不计较地帮助人。那些真正帮助人的人,并没有想到自己帮助了他是为了立善功;他们帮助人,是因为自己不能不去帮助人,是自然的、本能的、不计较反应的爱心行为。从另一方面来说,那些不帮助人的人整个的态度就表明,我们若知道是你,我们一定十分乐意来帮忙;我以为那不过是一个普通不值帮助的人。直到今天还有这样的人,只要能够得称赞,被感谢并传扬好名声,他们就愿意帮助人。而不是,只为了助人而助人,不去计较酬报。

最后,耶稣启示我们一个奇妙的真理:一切给予人的帮励,都帮助了祂;凡是不帮助人的,就是不帮助祂。这怎么可能呢?其实,如果我们真正想要博得一位作父母的欢心,如果我们要使他或她真正感激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他的孩子。至高者是伟大的父亲,让祂喜悦和欢心的方法,就是去帮助祂的儿女,也就是我们的人类同胞。

在公教史上,较早发现这一奇妙的当属亚西西的圣佛兰西斯(Francis fo Asissi),他富有财产,出身于高贵名门,却闷闷不乐,他认为人生是不完全的。有一天他骑马到外面去,遇见一个患痲疯病的人,在病痛的折磨之下,使他的样子十分讨厌、丑陋、令人作呕。佛兰西斯有些感动,从马上下来,用双臂围拥抱这个可怕的受苦者。看哪!在他膀臂中痲疯病者的脸,竟变成了基督的面貌。

另一位是圣德蕾莎( 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 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她是一位慈善工作者,她的工作岗位就是平民窟、弃婴院、临终医院、麻风病院、收容院、爱滋病收容所,她一生服务社会的弱势群体。许多人亲眼看见德蕾莎修女从水沟里抱起被蛆吃掉一条腿的乞丐,看见她把额头贴在濒死的病人的脸上,看见她从一条狗的嘴里抢下还在哭叫的婴儿,看见她把爱滋病患者紧紧地搂在怀里,并告诉他们:祂爱你,在天上等你。由此她常对人说:“  一颗纯洁的心,很容易看到基督。”

如果,我们学到了那不计较的慷慨,并在最简单的事上帮助人的时候,我们也会体会到服务基督本身的喜乐。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