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疫情催生的网络聚会繁忙为何归于沉寂?焦点应集中在福音而非规模和流量上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10月11日 10:29 |
播放

在西部某个农村集市的广场上,一名老人在摆满供品的桌子前念念有词,呼喊各路神仙将新冠病毒赶走国门,而供桌下面则跪满了戴着口罩的虔诚的老年信徒。旁边路过的路人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这样的事在他们的眼里是一种稀松平常。倒是这条视频下面的留言和弹幕上,出现各种不满的声音,斥为迷信者有之,斥为疯狂者有之,斥为落后者有之,认为其心地善良淳朴者亦有之。

而面对公共灾难,上述的宗教表现其实是一种传统,这种传统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一直是宗教参与公共事件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并不意味着宗教成为公共事务,最终宗教公共性的落脚点仍然是世俗生活。因此,其公共仪式结束之后,宗教也就重回了私人领域。

在小说《西游记》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桥段,师徒四人走到一个地方,恰逢此处久旱无雨,民不聊生。而当地官员也到了龙王庙中求雨,但是无济于事。于是师徒四人就要临时扮演起求雨的角色。孙悟空则唤出土地神询问原因,然后飞升入天庭,以改变不下雨的高层决策。其实师徒四人所扮演的求雨角色,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是十分寻常的事件。

但是西游记中的桥段,毕竟只是小说。上面老年人供桌前的一幕,却是每个刷视频的人都能看到的。在这个新冠疫情的公共事件面前,这种求雨一样的宗教仪式却成为公共事件中的公共事件。这种公共事件在网络和智能手机普及以前,几乎没有发生过。

疫情事件的出现让近距离接触成为一种潜在的危险,从而不被提倡。但是网络接触的便利性以及安全性也就成为近距离接触的替代品。因此,在线下聚会受阻的特殊处境中,线上聚会的模式成为一种主要途径。这种聚会不仅是宗教活动,也包括生活团体。

然而与线下近距离会聚会不同,网络聚会的特点在于它的可重复性。线下近距离聚会,如果不是特意用电子设备将聚会场景录下来,这种聚会是没有可重复性的,可能其重复性只在头脑的记忆里。但是网络聚会不同,他们在聚会的同时,其影像也可以保存并传播。这种传播是不会限制对象和群体的。但是这不意味着没有边界,这种边界在每个人那里,它不是一种规范和限制,而是每个个体根据自己的兴趣、价值观等进行的自由选择。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文章开头的一幕,弹幕中可以发出或喜或厌的评价。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分层。

与线下聚会相比,网路聚会的另一个不同就在于它的公开性更大。线下聚会往往设在一所房子或者一个教堂内,这样的建筑除了教堂之外,可能设在民宅内的更具隐蔽性。即使在闹市中的教堂,其门口的人流量也无法与网络相比。而那些设在小区单元楼里的聚会则更加隐蔽,而鲜为人知,因此更少吸引人。但是网络聚会不同,他几乎没有大门,只要把入场的二维码扫一下就可以进去参与。这样,那些觉得不错的聚会可能会将连接推送自己的好友,或者在自己的朋友圈等公共平台上发布。这种网络推广与线下的传播效应不同。对于一些确实吸引人的讲道和聚会,它能起到叠加效应,一个人传另一个人,不断传播下去,从而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几何级增长。在著名学者斯塔克的社会网络与基督教增长的模式中,网络发展的这种途径可能是社会网络的效率最大化。

但是这种网络发展的极速特点,在疫情开始的2020年,被预期得过于乐观。很多人认为网络化的教会聚会模式必然带来一场打破地域限制的教会复兴。但是三年过去了,并没有迹象表明教会因网络而复兴。究其原因,网络的发展固然有其一夜暴富的感觉,但是怎样维护这些突然增加的人,可能是后续更加困难和挑战的工作。因为所处地域不同,同时信息接纳的窗口在个体身上,而不是在教会身上,一旦那些个体关闭个体窗口,教会无法自动打开其手机,并完成推送任务。

此外网络服务的另一个副作用就是可能置基督教整体形象于负面的效应。在网络视频上,就如本文开头的一幕,我们会发现有两个并不交集的对象出现在同一个视频中。一个是视频本身,这包括那些参与视频录制以及视频中的主要角色,他们展示着自己,并希望通过这种影像传递自己认可或者反对的价值理念。另一方则是广大受众群体。受众群体在接触这个视频之前,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因此当他们在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往往会提出自己的评论,这是视频提供方是无法干涉和左右的。这样就会造成一种现象,那就是负面效应往往会随着负面评价的增多而被放大,让那些不了解整体事实的人,会误以为这就是一个整体形象。比如在教会中类似文章开头的一幕,众多信徒疯狂祷告让病毒离开中国,这样的影像传播出去,显然也会出现类似的负面效应。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基督教,那些不了解基督教的,显然会认为基督教整体如此。

如此看来,网络固然能够带来便捷安全的交流的模式,也能够将社会网络的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但是网络本身毕竟只是一个工具,而不是能代替信仰和福音本身。同时综合利弊,最终网络并没有产生预期的火爆和带来福音的复兴——在短暂的网络复兴之后,便归于沉寂。

我们更应该将焦点集中在福音上,而不是规模和流量上,因为福音不在于圣殿门口兑换银钱市场的繁荣,而在于人们心里是否有耶稣建造的圣殿。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