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蒋佩蓉:《下一代的竞争力》全稿连载(第九章)

作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1年12月31日 03:11 |
播放
《下一代竞争力》封面 《下一代竞争力》封面

蒋佩蓉,出生在台湾的传统大家庭,基督徒,11岁随父母移民加拿大,后就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麻省开放、合作、交流的治学理念对其影响深刻。婚后生育三个孩子,她放弃了IT行业,投身于教育,在社区和学校从事青少年辅导、父母培训有20多年的经验。在国内出版的《佩蓉姐教儿童礼仪》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欢。

蒋佩蓉女士所著《下一代竞争力》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基督时报连载本书,希望带给读者造就。本章的内容为“认识你自己”。

申请者的故事

约翰尼和他母亲一起与我会面,他母亲是个典型的“直升飞机妈妈”,一直在他头上盘旋关注。她希望他进美国顶尖的大学,而麻省理工学院是首选。这位母亲甚至把约翰尼的生活的每一分钟都做好了计划,包括他应该参与什么活动,以及约翰尼应该就读什么学校。

我们的谈话从约翰尼有着完美的数学SAT分数,以及最优异的成绩开始。我们在一起坐了整整一个小时,他母亲控制着整个谈话,而约翰尼则在座位上坐立不安。每当我要问约翰尼一个有关他的兴趣爱好的问题,他刚说完第一个词,他母亲就接过话茬,来替他回答。她滔滔不绝地夸他有多聪明,他和麻省理工学院如何极其般配,他的成绩和考试分数如何优秀。我告诉她我们希望在学生身上发现的一些品质,并建议他们去考虑一些问题,来确定对于他来说,麻省理工是否是恰当的选择。他们离开后,我仍然不理解是什么促使约翰尼要申请麻省,是什么激励他每天从床上爬起来。

另一位申请者想要进入“美国顶尖大学”,他的成绩位居所在学校的前列。面试过程中,当我问他想学什么的时候,他面无表情,说:“我不知道,我想我也许会去学当前的热门专业。”他的生活选择纯粹以经济和当前的社会潮流为依据。

我想起了我所喜欢的影片《死亡诗社》中的主人公托德,他是一个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优秀学生,家人倾其所有送他进一所高级私立学校。从入学的第一天起,托德就明白,他必须要取得成功,成为一名医生,以报答父母对他的“投入”和“牺牲”。然而,到了影片的中间部分,当托德爱上了戏剧,并鼓起勇气尝试演出时,他真正的激情被唤醒,他发现自己是一个很有天分的演员,并且爱上了表演。为了避免被父母发现,他在夜里悄悄地出去参加排演。然而,他的父母还是发现了他在排演,要求他放弃。伤心的托德不愿无奈地度过余生,于是用自杀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的生命,而那位以名言“Carpe Diem”(在拉丁语当中意味着“抓住今天”)传达对诗歌和生活的热爱来感染学生的英语老师,则因为托德的死遭到谴责,并被驱逐出学校。不知道还有多少个“托德”,只是为了完成父母的梦想,而生活着。

我不知道谁更值得同情,是那些无奈地度过人生黄金岁月的“托德”们,还是那些没有去审视自己人生的申请者们。

我的自我发现之旅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从小到大,我都是个乖孩子,我总是因为听长辈和老师的话,从来不违背他们给我的选择而受到表扬。我的生活是在取悦那些对我重要的人,甚至宁愿隐去真实的自我和真正的期待。我很擅长学习,通常,学校里的亚洲好学生选择的专业就是医学,因为把医生作为职业,既令人尊重又安全稳妥——不管经济环境是否景气。

在我开始读大学的时候,家长告诉我说,我应该去准备做一名医生,所以,我就成为了一个医学院预科学生。我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后,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找到一份医学研究工作:

在机械工程系和哈佛医学院之间做研究,用液体力学的主要理论来预测尿液的流向。我跟在麻省和哈佛医学院的优秀教授们身边工作,三年里,撰写并与他们合作发表了很多篇研究论文。

因为这次经历,我获得了很好的机会。可以进入美国顶尖医学院。然而,同时,我也参与了很多业余组织活动,并且发现我非常喜欢和别人一起工作。我发现,我害怕到医院去做研究工作,因为我不能忍受身处医院的氛围里——空气里充满了疾病,甚至死亡的气息,有的时候,这种压抑的气氛会完全击垮我。与此相反,我喜欢和同学在一起,共同为新的活动出主意,或者策划有趣、有意义的活动。不管我参加什么活动,通常最终的结果都是,我被推举到领导者的位置上。我的朋友和指导老师告诉我,如果我去从事商业,将会做的多么好,尤其是销售和市场方面。

但是,我知道,如果我那样做的话,我的父母会非常失望,他们想让我成为一名医生而不是销售员,因为后者并不是很受尊重。整整三年时间,我都在挣扎:我在做着生物机械方面的研究,最终,却要告诉我的父母,我决定毕业后去从商。他们自然很失望,并且极力劝我打消这样的想法。但是那时候,我很确信,如果我去做一名医生,结果一定很惨。不是我不能胜任或者不会被医学院录取,主要的原因是,在我人生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不得不去做一些我并不期待的事情,而商业则与此相反。所以,在做毕业论文时,我没有选择相对容易、并且积累了很多研究经验的液体力学,而是找到一位在大公司做管理顾问的指导老师,研究考核和提高公司效益的方法。尽管之前我没有任何的相关背景,要更加努力来补充管理知识,我仍然非常兴奋,并且最后论文成绩拿到了A+。

回顾这些重要的时刻:自我发现;尽管对一些事情很擅长,但因为那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仍然鼓起勇气说“不”,我从不后悔自己的决定。自我发现的过程让我明白,我的激情所在并不是特别的学科或者专门技术,而是帮助人们,提高他们生活品质。结果,不管我身处怎样的环境,我都能让自己融入其中,而实现我的激情所在与我学什么技术则没有关系。我没有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投在死气沉沉的工作上,结果发现没有出路,而是找到了真正的自由,发现了自己被造的真实样式。最终,我的父母动摇了,并支持了我的决定。

卡洛斯·普列托(墨西哥当代大提琴演奏家。)从总裁到大提琴家

“1975年,卡洛斯·普列托(他是麻省理工学院1958级毕业生)宣布他将卸任芳迪多拉·蒙特雷公司(一家在业界居领导地位的墨西哥钢铁公司)总裁,并辞去多个国家商业组织的主席之职,这一消息令他的同事震惊不已。当他告诉他们,他想成为一个职业的大提琴演奏家时,他们全都抱怀疑态度。为什么他会在38岁的盛年从如此辉煌的职位上走开呢?大家都觉得他不过是休个年假,暂时不想工作,要去玩玩儿大提琴罢了,一年后肯定会再回到他的办公桌来。

普列托的音乐家朋友们同样心存怀疑:他是个蛮有天赋的业余爱好者,但要达到专业水平还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更不用说旅行、排练和音乐会所耗的精力和时间了。他们也预言他将会改变初衷,不久之后就会重返主管办公室。

但普列托证明所有人都错了。

如今,他被公认为是世界一流的大提琴演奏家。作为新音乐的推动者而备受推崇的他,说服一大批作曲家为大提琴谱写新作品,并首次公演了其中的80多首。虽然他的工作步调已经有所放松,现在每年只开75~80场音乐会,而不是以前那样每年100场,但他在2008年将出版他的第七本书。听他自己讲述这一切,感受在世界闻名的音乐厅的表演,研究智人的语言发展史,或分析1978年以来的中国经济改革等等,俱属人生雕刻时光的寻常举动,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他说:“我利用在飞机上的长途旅行来读书和写作。”

——摘自2008年5 /6月的《科技评论》

这里的关键是,你应否在某一个领域从事一项职业,不是仅仅取决于你是否擅长,而要问你是否喜欢这项职业。每片雪花,每个指纹,乃至每个视网膜图案都是独一地被创造出来的。难道一个人就不应该独特吗?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历来是以模仿别人,走安全路线的方式把我们培养大的,以便我们能过上既舒服又稳妥的生活。然而,这并非我们的理想,因为每个人生来并非为模仿别人,而是发现他自己独特的样子,从而相应的实现自己的蓝图。2008年10月,我有幸受邀参加由北京市一些重点学校的校长主持的会议,当时,我被北京刘长铭校长所说的话深深打动,他说:“当我们的学生被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熏陶了三年,毕业后登上了国际舞台,他们都能够站得稳,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自己是谁,根在哪里,能够给世界带来什么,而不去盲目地模仿别人。”

自我认知令你与众不同

2008年11月底,我在收听一个广播节目,一位将要毕业的大学生向两位银行业的资深人事经理咨询如何在当前低迷的经济气候下找一份工作。他们的回答让我大为惊讶,因为其中包含了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提倡的大部分内容。两位经理都说,在此经济气候下,没有人再关注学历或智商,而更关注软实力——在困难时期,对成功而言更必不可少的情商。而在他们所提到的情商素质中,排在最前面的就是自我认知,这个最单纯的素质将使一个候选者在缺乏方向和信心的人海中鹤立鸡群,引人注目。其他素质,比如忠诚、沟通能力、团队精神、首创精神、坚韧不拔,以及领导能力,也都被提及。不过,如果缺乏自我认知(其作用犹如控制一艘船的舵),其他技能就没有了方向和焦点。

当公司想要裁减员工时,第一批要走的就是那些曾在短时间内频繁更换工作的人——不管他更换工作是为了短期财务收益还是缺乏方向感,和那些在其岗位上不快乐,总表现出消极情绪和牢骚满腹的人。而在困难时期蒸蒸日上的,则是那些明白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因为他们不管境况如何,始终不屈不挠。时局艰难,但他们总是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因为他们在步步追随自己已然建构好的蓝图。当所有事情都飘摇不定时,大家都在寻找不失自信的人,而不管他的年龄、经验和教育背景。当身处不确定时代,大家的心因恐惧而颤抖时,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并有信心带着平静的自我确信等待渡过困难时期的求职者,将影响他身边的其他人,并将引领他们至安全地带。

本章前面说的故事中,令人伤感的是那些父母,他们原本是帮助这些孩子明白、接纳和拥抱真实自我的最适当人选,现在,却让自己的孩子远离梦想,无法按他们自己希望的方式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或许是因为过去的负面经历,或许是因为他们在追随一种计划好的流行的社会思潮,总之,他们不是随波逐流,轻信某些所谓能带来稳妥舒适生活的良方,错误地以为这样就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就是将他们自己关于美好生活的想法强加在孩子头上。

父母的责任

自我认知从哪里来呢?美国一所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人自我形象的树立,80%要归功于那些伴随其成长的周边人群的言行所反映给他的信息。而这些人当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其父母。一个人从小自我形象的树立,其重要性是成长过程中的其他任何事情所无法比拟的,它会以种种潜在而巨大的力量影响其生活决策。身为父母,我们担负着极其重要而神圣的任务,要尽我们的本分,首先观察、研究、理解并接纳我们自己,然后观察、研究、理解并如其所被创造的样子接纳我们的孩子。

这就是为什么说社会上普遍接受的做法更加令人悲痛的原因——把我们的孩子和在其他方面优秀的孩子作比较,以此来督促他们,使他们像那些“优秀榜样”一样。事实上,对于孩子建立自尊,这将起到相反的作用,甚至引起他们的叛逆。因为他们想到,在父母看来,他们永远也不会做的足够好。事实是:我们越是肯定孩子的独一无二,她越想成为她被创造和设计的本来样式。

我们越是清晰准确地向他们传达真实的自我信息,就越能让他们得以自由释放,从而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

我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时,我的朋友珍还是个学物理的学生。她才华横溢,在我离开波士顿之时,她正准备获得物理学方面的硕士学位。当听说她已经中途放弃其研究课题时,我大为吃惊。若干年后,我在新德里遇见她,她在致力于帮助最贫困的印度乡村女性获得教育机会。根据印度的信仰,那些女性因为其身处的社会等级而受到歧视,被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她身穿俭朴而便宜的印度棉布衣服,风一般地冲进旅馆,看上去容光焕发,神采奕奕。我问她是否后悔离开物理学,她回我以满足的一笑,说:“不后悔。现在我做的就是我生来该做的。”这些话道出了全部奥秘。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