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家国心态与中国基督教及其研究”讲座举行 对中国基督教研究领域中不同模式的分析

作者: 李世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1年10月20日 09:42 |
播放
10月15日晚上,由华东师范大学李向平教授主讲的“家国心态与中国基督教及其研究”讲座在网上顺利进行 +
李向平老师资料图片。 +

10月15日晚上,由华东师范大学李向平教授主讲的“家国心态与中国基督教及其研究”讲座在网上顺利进行,本次讲座由中国基督教研究杂志和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办。

讲座一开始,李向平教授分享:“在中国基督教研究领域中一直存在着现代化模式、文化交流模式、文化侵略模式、文明对话模式以及本土化、在地化、处境化及当下的中国化模式。然而,在如此各种研究模式之中贯穿始终的无疑是家国心态、情感秩序与权力秩序的互动机制的变异。”

李向平教授举出明末时候天主教礼仪之争的例子,三圣(皇帝,祖宗,孔子)的冲突即家——国的冲突,在这场礼仪之争中,一个是家庭关系,一个是国家关系。在中国有一种流传已久的传统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成为基督教徒,便是不忠不孝。”这就是家国心态中的中国基督教或基督教中国化论题。

什么是家国心态?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中国人的身家性命,家国即为神圣原型。心态就是社会认可的人格类型以及相关情感结构,一部浓缩的家国关系历史。家国心态的社会学问题就是力求在人格精神、内心世界等“内在性中发现外在性”及“据以生成”的行动伦理和情感秩序。

李向平教授说:“家国心态实可谓‘社会心态’中具有中华神圣原型的终极心态,始终架构、强化、局限于人们的内心世界、理想信念,打造了天、地、人、家、国浑然一体的总体秩序。”它源自于中华神圣原型,包含有个体人格倾向和群体心态特征,能够链接个体与天道、家祖与国家、官僚与制度、制作与神圣、行动与结构。

儒耶两种父子关系的比较

家国心态是由父子关系为核心构成的,在基督教信仰中父子关系也非常重要。儒(儒教)耶(基督教)两种父子关系的比较,即是位格神圣与人格权威的形成及其表达。这两种父子关系,一种是源自上帝概念的终极性位格神圣,一种是基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血族型权威人格。儒教因个人求道,曾使家庭作为个体成圣的场域。

李向平教授讲到:“在基督教中最重要的关系即父子象征关系的神人关系,上帝与信徒是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当信徒坚信自己被神拯救、脱离重担和罪恶的时候,神与人之间的救赎和被救赎的关系也建立起来。”基督教神圣位格上的“父子关系”如同“神人关系”,依奥古斯丁所说:“子由父所生。”在这种神圣位格中,只有本体与关系,上帝在本体方面相同,借着父子关系而区别彼此,因为关系区别而建立位格神圣。

而儒教中的父子关系,儒教强调的是“亲亲——尊尊”的等级关系,并通过“正家之道”、“父为子纲”,尤其强调父亲的权威、建构父亲的权威人格。在“父者,子之天也”的父子象征关系之中,人格权威作为其中的核心纽带,促使“孝”达到绝对化、神圣化的高度。“诸父所为,其子皆奉承而续行之,不敢不至如父之意,尽为人之道也。”为此,儒教父子象征关系几乎影响着所有中国人的家庭情感与道德行为,以祖宗崇拜为载体,制约着报本反始、伦常有序的神圣精神。

这两种父子关系当中,一种是位格神圣的圣父,一种是人格权威的祖父。

讲座最后,李向平教授总结说:“中华文化可谓心性之学,为此,基督教研究也许能够架构为中国式的心性之学。”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