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年终信仰盘点丨这一年的生命中,是否有主耶稣的同在?

作者: 大漠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0年12月29日 09:09 |
播放

据传,以色列人在年终岁尾的时候,有三件事是必须做的。

第一,对自己这一年来的言行举止进行反省和忏悔,求神饶恕。

第二,在会堂进行新年礼拜,向神虔诚祈祷,祭司要三次吹响号角,表示对神的敬畏和信心,督促自己在新的一年要谨言慎行。

第三,那些虔诚的犹太人要去海边或者有水的地方,举行赎罪仪式。在赎罪仪式上诵读《弥迦书》七章十八节到二十节的经文,诵读后便撩起衣角抖动衣服,表示抛弃了罪恶成为圣洁。

此外,还有人把自己这一年反省出的罪写在纸上,然后投入火炉烧掉,表示洁净自己的罪。诸如此类之事,都不过是在梳理年度记忆的时候,剔除自己身上的罪过,将心归主,忏悔在主前,让神洁净自己。这么做,无疑对增进个人的信仰是大有裨益的。

但对基督徒来说,这些外在形式似乎都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基督信仰并不注重这种形式上的赎罪方式。改教以后,按照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思想和理念,更注重一个人的内在虔诚,认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完全可以忽略一些外在形式上的仪式,所以,马丁路德提倡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因此,新教教会脱离天主教后,其仪式从过去的七种仪式,被简化为只有受洗和圣餐两种。

同样,在这年终岁尾的时刻,我们嘴上呼喊的哈利路亚,字里行间抒写的感恩,虽然也不乏隆重热烈,但这终究只是一种信仰的表达形式。这种外在的表达形式,并不能真正代表我们内在心灵真实的声音。很多时候,在这种表达里杂糅着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水分太多,让人难以滤清。

耶稣说“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4:24)”无论我们发出的“哈利路亚”还是“感恩”的声音,只有凝聚着我们心灵跃动的脉搏,氤氲在圣灵助推的氛围之中,于滴水中能够感受到主爱的温暖,于落雪中能够领悟到自己的卑微,凸显出当下生命存在的丰富、艰苦、多虑与深刻,才会托举出我们心中信仰上的那团燃烧的火炬。而这团火炬闪烁出的光芒,就是基督的生命。

读过一位牧者写的一篇圣诞节讲章,其中有这么一段话:“人的社会在一个自然世界里面,我们和所有的动物、植物,以及上帝创造的一切,构成整体的世界。因此,道成肉身的耶稣诞生在我们的心里,诞生在我们的生活里,诞生在我们的社会中,诞生在这个世界中,他要来转化这一切。”耶稣既然诞生在我们的心里、社会、生活和世界中,那么,在世上彰显基督的样式与转化世界这一伟大使命,无疑落在了基督的门徒身上。当基督与我们的同在的时候,我们融身社会与生活之时,我们就是基督的化身,基督的生命便从我们的身上展现和辐射出来,让世人通过我们认识基督。如同我们通过基督认识天父那样。

这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做光做盐的“光盐作用”。这种“光盐作用”,不是靠嘴说出来的,而是从内在基督生命里发出的,是被圣灵助推出来的。一但发出,其势不可阻挡,坚韧挺拔,完全失去了自我,与基督的生命融为一体。比如,我们知道的汤若望、利玛窦、马礼逊、剑桥七杰等一大批传教士,他们身上闪现出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生命形态。这就是内在基督生命在外在上的一种表现。

基督复活即将升天的时候对他的十一个门徒说:“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做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这是基督给以我们这些门徒的使命与应许。

我们的使命是让万民都做基督的门徒,神给以我们的应许是与我们同在。但与我们同在这个应许,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就是“凡我吩咐你们的,都当教训他们遵守”,也就是说,失去了这个前提条件,基督便不会与我们同在,我们也就离弃了基督,与世俗之人没有两样。

如果我们要验证自己的生命里面有没有基督,那么,这就是一个验证的标准。遵守了基督的教训,生命里就蕴含了基督的生命,基督就在我们里面,否则,基督就不在我们的生命里。换句话说,我们的生命还是旧我的生命,并没有得到主赐的新生命。虽然我们自以为感觉良好,甚至坚信基督在我们里面,而实际情形却并非如此,不过是自欺欺人。只有遵守了基督教训的门徒,基督才会与我们同在。

可是在当下教会和基督徒中,在没有遵守基督教训的情形下,却很乐观地认为自己有神的同在。这就有一点类似鲁迅塑造的阿Q了,不过是一种精神胜利法,不仅没有丝毫意义,还会被世人瞥来一抹鄙夷和嘲讽的眼光,甚至阻挡着我们福传使命的完成。

所以,在我们年度的记忆里,首先检索自己内在的生命中,到底有没有基督的生命,是否真的与主同在。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