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2020年奇特的一个受难周:隔空性的纪念,能否产生与主临在的氛围?

作者: 大漠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0年04月10日 09:51 |
播放

编者按:

因为疫情,全球各地教会许多不得不选择在网络上聚集,“这是基督教两千年历史上,首次全世界教会都无法聚集庆祝复活节。”这是美国超大型教会马鞍峰教会主任牧师、畅销书《标竿人生》华理克今年如此说。

隔离和在线聚集度过受难周和复活节,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本文是一位弟兄有感而发。疫情和隔离无法隔绝爱和信仰,但的确也让我们看到曾经我们习以为常的实地聚会和宗教仪式有着它们无法取代的实质意义。

但愿疫情早日过去,弟兄姐妹再度见面、拥抱、一同实地相聚敬拜赞美上帝!

——————————————————————————————

春天的柳绿花红并没有将疫情彻底摧毁,依然逼使我们信徒在“受难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相约网络,相见于视频之中。对“受难周”的纪念活动,也因此有了极为特殊的历史性内涵。虽是一种隔空的纪念活动,但其内容却是依序永久不变的。

从主日开始的第一天是荣耀日,接着权柄日、训诲日、静修日、团契日、受难日与复活日。虽然这是一种程式化连续性的纪念,但却是必要和必须的。因为,基督从骑着驴驹进入耶路撒冷那一刻起,基督拯救人类的工作便步入了高峰,进入他33年人生旅程最壮阔和辉煌时刻,也是他从暂居之地回归永恒之所的最后历程。

基督人性和神性相交融爆闪出的光耀,从这时起便开始穿透时空,辐射进人类的历史。整个受难过程中揭示出的一系列真理,成为《圣经》这部书的核心和最耀眼的闪光点。如果将圣经其他部分比喻为绿叶,那么这部分真理就是绿叶丛中的红花部分。同时,也是整个基督教全部教义中的根基,如果抽离了这部分真理,尤其是离开十字架和死而复活的真理,基督教也就不复存在了。

因此,对受难周的纪念不是可有可无,是必须的,不能忘记的,而是要像磐石那样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动摇。

可是,这种纪念的含义与我们纪念祖先和亲人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名为纪念,实则与纪念包含的意义是迥然相异的,甚至是不沾边的。纪念一词的意思,不过是形容我们对人或物的一种留恋情绪。而我们基督徒对主受难周的纪念,不是一种情绪的流露,也不是一种追思。因为基督所做的都是神的安排,是注定要在人间显现出来的,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是在人类必将出现的一个场景。

我们的纪念,真正的含义是在对基督回想和感恩的同时,进入忏悔意识的深处,让灵魂交融于主的真理之中,与主同在,得着灵性生命的造就和升华,成为被主喜悦的门徒。具体说就是:在回想中感念主的救赎之恩,在感恩之中察验自己与主的恩典是否相称,对不相称的地方进行向主忏悔,把灵魂托付给主基督,接受来自圣灵的光照。

所以,在这个纪念活动里与主临在的氛围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但这个氛围外在的表现就是,那些必须有的仪式:教堂的布景、摆设、祷告、举办圣餐、牧者证道以及信众的表情与态度等,由这些构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如同基督耶稣真的就在我们中间那样。这些外在的庄严与肃穆,不是没有必要,其作用是可以挑起和呼唤出我们与主临在的情感。整个信众如果都有了与主临在的情感,凝聚在一起形成的氛围,就是与主临在的氛围。这是每个参与者从内在心灵里发出的,是从我们的爱主情怀中奔涌而来的。

记得,第一次参加纪念受难周的时候,开始没什么感觉,只是用一种新奇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牧师讲的好像和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但在第五日做圣餐礼仪时,看见一个姊妹在领圣餐饼的一刹那,居然转身离开,跑到角落里哭起来,嘴里似乎说了一些什么,我只听见一句,说对不起主的恩典什么的。当时我没有什么感动,只觉得这是一种矫情和造作,不相信这个姊妹对信仰有这么深的感情。

后来才知道,这个姊妹因丈夫赌博成天向她要钱,不给钱就逼她去借,她要提离婚就打她。她走进教会后,教会有几个热心姊妹帮助她与丈夫谈,经过几个回合,她丈夫同意离婚了。谁知,这个姊妹找的第二任丈夫对她特别好,她自己反而看上了单位的一个同事,拒绝与现任丈夫同房。在这次领圣餐时居然幡然悔悟,所以才痛哭流涕,跪地向主认罪。

这个姊妹内在心灵里发出的这种氛围,就是我们在纪念主的受难周时从心灵里自然发出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圣灵的感动。当然,每个信徒发出的氛围信息是不同的,表现形态也是各异的,不是说在这个场合中,只有那些痛哭流涕的人才会发出这样的氛围。但整个场合的庄严与肃穆,赞美与欢呼却应是弥漫和振奋的。虽是表象,若没有众人心灵发出的氛围去巩固和迎合,就不可能持久。可是,这一氛围能否延伸于当下的隔空纪念活动中,却是很值得我们观察和探讨的。

著名基督徒女作家冰心的临终绝笔《谈生命》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即便在圣经中,主基督也用了撒种的比喻,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刻细致的阐述。

在这个隔空纪念活动中最能见出和一目了然的是,我们是不是能入海的江流,是不是能成树的那粒种子,这一切都会在隔空的纪念活动中,毫无遮掩地裸露出来。因为这里没有人约束,没有人会看见我们在干什么,展现出的是一个真实的自己,真实灵性生命的状态。虽然有视频显示,与实体纪念活动相比毕竟有限。即使牧者管理严格的话,问你的时候,你也会眼睛都不用眨地编出一百个理由来应对。这一点,既是隔空纪念活动的益处,也是隔空纪念活动的弊端。

在实体纪念活动中,虽然也不免出现一些与纪念氛围不和谐的动作和行为,但毕竟有所约束和收敛,更何况还有牧者的监督和考察,与主临在的氛围自然不会被轻易打破。但在隔空纪念活动中,尤其依靠微信声音传达信息的教会,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活动中有没有这种与主临在的氛围都是复杂难辨的。甚至究竟有多少人在参与这个活动都是说不清的。

这一隔空,那些因为面子、因为牧者的监督而假装表现出来的庄重和矜持,都没有必要了,一切的约束都没有了。所以,隔空纪念活动的最大弊端就是削弱了与主临在的氛围。而纪念受难周活动最应该彰显出来的,就应该是这种与主临在的氛围。这种氛围越是强大,越能表现出这个教会的信仰力度以及信仰质量。

当然,与主临在的氛围,也绝不会因为是隔空纪念而被泯灭。因为我们的纪念活动与平时聚会礼拜是一样的,都是一种灵魂的闪动,思想的驰骋,精神的飞跃,与神的交往是灵性化的。只是因为隔空,把实体活动中那种庄严肃穆或者赞美欢呼的表象隐没了,失去了被挑起与呼唤的外在条件而已。但真正的信仰者,也就是说真正的主的门徒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是存在的。即使没有外在条件的唤起,那种与主临在的氛围也自会从他的内在心灵里迸发出来。

遗憾的是,当下教会的牧者与领袖,很少有人注意教会里这种与主临在的氛围的。但在信仰生活实际中,一个教会里有没有与主临在的氛围,其信仰程度是绝对不一样的。信徒灵性生命成长的程度更是差异悬殊的。有了与主临在的氛围,对主就会产生敬畏之心,就会认真聆听由牧者嘴里发出的来自神的声音。有了与主临在的氛围,教会纪律就会被真正执行。有了与主临在的氛围,信众的心就会凝聚在基督的身上,而不是牧者身上。

如果一间教会缺少这种与主临在的氛围,不用问,一定是一间与社团没有区别的一个组织,充斥这个组织里的氛围不是娱乐就是散漫自由,或者对牧者的高举和吹捧,而且都是以信仰之名进行的,从而剥夺了基督是教会元首的地位。若在隔空纪念活动中,这样教会的活动状态,怕是最难以设想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