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福音影评丨《银河补习班》:跳出固有的亲情与学习模式,反思家庭和教育的本质

作者: 小斌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9年08月09日 19:38 |
播放

新电影《银河补习班》正在热映,口碑成两极分化,很多人认为电影是假大空,灌鸡汤,也有很多人觉得电影很棒,展现了父子真情,批判了应试教育。

笔者考看电影,也有这样两种观感,既被感动,又想吐槽。争取不剧透,只谈感想。

1

电影名字叫《银河补习班》,这多少揭露了当下社会的痛点,补习班。虽然教育部三令五申不允许学校开设补习班,也大力整顿了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各类辅导班。但是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很多家长感慨,一年下来,孩子上辅导班的钱,超过了家庭总支出的一半,有些更是高达十几二十万,俨然成为了压在家长身上的一座大山。

电影里,父亲马皓文带着孩子马飞在大自然中奔跑,在一座堤坝上,父亲对孩子说:“我带你上的是东沛最好的补习班,叫银河补习班。”这个名字听上去有点不着调,我想电影要表达的是广阔,丰富,无限的意思吧,所谓补习,不应该局限于一间小小的教室,而应该放眼大自然,拓展到宇宙。

2

在马皓文的“银河补习班”里,除了课本知识,还让我们看到理解与欣赏,理想与自信,兴趣与坚持,独立与思考,生存与挑战,平等与自由。这不都是当下教育的短板吗?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现状,都是将孩子的教育全然委托给了学校,这既不合理也不负责。教育是一项多方合作的大工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当下家庭教育的缺失,成为了我们最大的教育之痛。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家长素质的反射,孩子所有的优缺点很大程度都来自于家长的复制粘贴。父母教育得当,会成为孩子的翱翔的翅膀,而操作失误,就会变成孩子的绊脚石。

所以,看完这个电影,可能大多数孩子,都想有一个马皓文这样的父亲。但是,更应该看这部电影的可能是我们做父母的。我们是不是把教育全然甩锅给学校了呢?孩子可不是充话费送的,他们的童年和成长都只有这一次。

3

电影里,儿子马飞从小就被老师认为缺根弦。在父亲马皓文顶锅入狱后,妈妈改嫁,马飞成了没人照管的可怜娃。他被送到寄宿学校,遭遇霸凌,学习不认真,又爱旷课,成了班里的第一,当然是倒数的。这样的马飞,毫无悬念的被教导处阎主任开除了。

这时候,父亲马皓文出狱了,他和阎主任打赌,自己的儿子马飞期末可以考进年级前十,那样就可以免于开除。

阎主任代表了老一辈的教书匠,是应试教育的卫道士,分数决定一切,高考决定命运。这样的老师,自然是瞧不上马飞这样的差生。

马皓文刚好相反,他完全摈弃老一套,在今天看来,1997马皓文的教育理念也是相当前卫的。

阎主任是羞耻感教育,说的好听点叫激将法,做的是减法。你是差生就越来越差,最终成为垃圾。马皓文则是鼓励教育,做的是加法。儿子是最棒的,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可以从倒数第一成为倒数第五,只要努力坚持,成为全校第一就未来可期了。马皓文一直告诉儿子:“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

阎主任是题海战术加棍棒手段,马皓文则是以兴趣引导,让孩子自己主导学习。书看不完就不看了,题做不完就不做了,过重的学习重担会让学生厌学并对学习失去兴趣。

电影里,高考结束,面对高三学生疯狂撕书,上演蔚为壮观的“六月飘雪”时,阎主任说,这是他允许学生唯一的一次释放。而马皓文则反问道:“如果高三的学习让他们迫不及待的撕书,他们对学习是真的热爱吗?他们对学习还有热情吗?”灵魂拷问啊。

4

说说电影的槽点。

为了烘托主角马皓文父子,电影几乎把所有人都和他们对立了起来。现实生活中,会是这样吗?

之前上映了一部叫《老师好》的小成本电影,电影里的苗老师是和《银河补习班》阎主任一样的存在,但电影的最后,我们看到那个对你最严格的老师,其实悄悄的爱着你。苗老师对学生说:“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

所以当我们反思应试教育的时候,可不可以妖魔化老师呢?实际上,多少人的一生,记忆最深,最感谢的就是高中老师,特别是那个严厉的班主任。

笔者记起高考前一天也曾起哄把高三下学期的试卷全部撕了,从三楼扔下,整个高三一片沸腾。我们班主任可能是比阎主任更严厉的老师,他痛斥了我们的所作所为,命令我们去楼下把自己的试卷捡回来,然后才可以放学。

我永远不会忘记班主任当时的话:“这些试卷承载了你们的梦想和汗水,现在你们把它们都丢掉了,你们要通过什么去回忆这几年的点点滴滴。高考之后,你们的路还长呢!以后遇到任何的困难,就把这些试卷翻出来看看,有什么是不能战胜的。你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丢掉的是什么?”那天,我们班很多同学一边哭着,一边在一楼捡试卷。

5

电影的海报上写着“献给父亲,送给孩子”。想必这是电影的一个大主题,父子亲情。然而电影没有很好的围绕这个主题,很多观众的既视感都认为这部电影是反思应试教育的。

对比同类型电影《当辛福来毃门》,我们就可以看到这其中的差距。

《银河补习班》里的父亲对儿子说:“你要一直想,一直想,你就能做好地球上的任何事。”给人一种洗脑灌鸡汤的感觉,这怎么可能呢?

而《当辛福来毃门》中的父亲说的是,“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去捍卫它。”不只是想,而是要行动。

6

马皓文的人设上,也很不讨巧。

当他为了儿子不被开除和阎主任打赌时,阎主任说拿全班前十就可以了,而这本身就已经是不可能的任务。你以为只有你在努力吗?所有的人都在奋勇向前啊。结果马皓文竟然加大赌注说可以拿年纪前十。不知道是不是在监狱里待久了,借机释放一下压力。你的儿子是倒数第一啊。没有一个父亲会这样拿儿子对赌吧,简直是自毁前程嘛。

如果,这里换成亚伯拉罕,他不会这么做。亚伯拉罕会说,前十有点难,前二十行不行?前二十也很困难啊,前三十行不行?如果真的要帮儿子,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吧。

7

电影里,马皓文的一句经典台词,“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这个话咋一看很有道理,还有点圣经中希伯来文“罪”的含义。圣经里,对罪的理解就是射不中靶心。但又不太一样,我们说箭存在的意义就是射中靶心,而射不中就失去了价值。原本上帝的设计是一定可以射中靶心的,唯一的变数是故意射偏了,这就是罪。

人生就像射箭,天天拉弓就是为了射中靶心,所以天天练习本身就很有意义。找一个梦想靶心是不难的,难的是射中靶心。

我们都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然而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不管怎么样,《银河补习班》是这个暑期档值得看的电影。值得父母孩子,学生老师一起看。我们固有的亲情模式,学习模式都太古旧了,这让我们快看不清家庭和教育的本质了。电影给我们展示了,父亲归位,对孩子积极的影响,以及对传统教育的反思,这本身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