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一位传道人的感时伤怀:文学故事和上帝故事的区别

作者: 志献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9年04月10日 09:21 |
播放

我特别佩服能将故事写好的作者,例如老舍笔下的祥子、海明威作品中的老人,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保尔柯察金,每一次回想他们的时候,都觉得是在回想曾经的老朋友。

一段时光,一段记忆,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偶尔翻开老书,发现曾经和自己对话的老朋友依然在书里,他依旧坚定执着,而自己却已经被日益严重的雾霾所吞噬。

我写过一段时间故事,但是却无法进入状态,或许是阅历不够、文笔浅薄,不足以用文字承载出一个角色的一生吧!满篇糊涂言,颠沛流离话,却能将人带入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让人体验不同的人生。有一段时间,我们沉浸在各种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的故事中,在角色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体验着不同的生命轨迹——或许这就是书为我们带来的穿越时间与空间的能力吧?!

但是越是穿梭于角色间,越是发现生命的浅薄与无助是多么的真实。王侯将相、寻常百姓、流浪乞丐,无论是谁,心中的愁苦都异常的真实。在他人面前是个铁骨铮铮的战士,但是一个人的时候却卑微像个浪子,在面具转换间、嬉笑与悲鸣中一会高涨一会低沉,最终在一声叹息中离开这个世界。

所以当过了一段喜欢期的时候,我就特别恐惧看第一时间的人物自述,因为太过写实。仿佛可以看见一颗跳动的心就在眼前,可以触摸的到、可以感受到其温度,但是却无法给予任何帮助,在悲哀中模糊了第一视角,傻傻的将自己与故事相融合,甚至忘记自己是谁。

昨天在表妹的催逼和利诱之下读了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我之前就知道,身边的人也多次和我提说,只是我一直没有勇气去看,因为光听名字就不敢看。“活着”看似是一个很简单的状态,但是又有多少人为了活着已经拼劲全力了呢?多少人为了活着,早已经成为了曾经所讨厌的自己呢?多少人为了活着,在人群中卖笑,在黑夜中哀嚎,在风雪中发抖呢?

看过这本书之后,我真的觉得自己承受不了这本书的重量,做着公交车一边看书一边流泪,或许在同车人的眼中我简直就是个异类,一把年纪的人一边看书一边流泪......但是那有怎样呢?比起福贵来说,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当他们夫妻二人穷到一个地步不得不将自己的女儿送到别人家的时候,那种悲伤我又怎能体会呢?

看着自己亲生的骨肉被别人带走,看着自己心爱的爱流泪,自己却没有任何办法,心中又怎能不悲哀?

一生颠沛流离,无奈孤独终老,只因为着故事讲的太过真实,一不小心就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早年福贵有钱的时候奢华宴乐,没尊重父母,没善待妻子,甚至将耻辱当做荣耀羞辱自己的岳父。无奈嗜赌成性将所有的家产都赔光了,成为了地地道道的穷人,脱去了曾经绸缎,穿上了粗麻布,饥一顿饱一顿的过生活。一个不幸又被抓取当大头兵,九死一生可算回到了妻子儿女身边,但是老母亲却已经开了人世。又赶上了大饥荒,一家人险些没饿死,紧接着自己心爱的儿子死了,女儿死了、妻子死了、女婿死了、外孙也死了.....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只老黄牛。

其实认真想一想,已经不能用苦来形容福贵的一生,用悲惨来描绘一点也不过分。如果说这是作者有一描绘的景象,只能怪这景象太过真实,甚至觉得这景象就真实的发生在身边。

生活太苦,太多人只是在苦中不断寻找逃避安息之处。

前段时间我辅导一个青年人,她从小的时候父亲就有家暴行为,对自己的母亲非打即骂,自己也在父亲的暴力行径中苟且偷安。同时她母亲多次在她面前自杀,用刀割腕、吃老鼠药、跳楼,她母亲做的这些行为画面,都真实的存记在她的头脑中。

生活公平么?苦,真的很苦,所以这个青年人已经二十几岁却不敢和陌生人说话,甚至紧张的时候不自觉会哭,一个人的时候会有非常严重的焦虑。少年的记忆对她的影响太过真实,听她的描述,我觉得仿佛在读一本书,然而这本书却有又实的活着。

人生何处是归途呢?很多的故事仿佛看见了悲哀,却并没有让人看到悲哀的出路。只有当读到圣经的时候,才发现上帝早已经给出了人生的出路。

他不断地透过圣经,透过神的话告诉人“这个世界会有苦难,但在基督里面有平安”;“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预备好了就要再来接你们”。圣经中清楚的说道人生中会有困难,并且没有让人脱离苦难,反而是引导人要靠着上帝的恩典胜过苦难。

人生中没有绝对的公平也没有绝对的顺利,但是耶稣说他是道路、真理、生命。唯有在他的里面才能找到生命的希望。

读一本书,就像遇见一位朋友,有的朋友会告诉你靠着自己的力量努力争取得到胜利;有的朋友会告诉你勾心斗角获取胜利;但是唯有一位朋友告你要仰望创始创始承终的耶稣,单纯的依靠他。

我佩服会写故事的作者,但是我更佩服将圣经赐下的上帝,因为他将人生的路清晰的指出来,而且活泼真实的摆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永生之路。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