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案例观察丨为何社区教会曾促成中国教会1980年代的属灵复兴?

作者: 王政民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9年01月11日 09:00 |
播放

1949年之后中国教会的发展始于1980年代,基督徒人数迅速增长。笔者认为,在研究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时能清楚地看到,1980年代教会的本质是社区教会,而在此之后,兴起了全国性团队教会、和教义教派主体教会即在某个城市分区域按照不同的团队或者教派组织起来不同的教会,居住在这间城市的人,不辞辛苦风尘仆仆地前去聚会点聚会。但1980年代不同,那个年代的教会是社区型的。

这种教会组织形态直到近些年才被欧美的教会学家认为是符合城市化时代的一种最优的教会形态。但我们中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了。

在当下,教会不断强调深度牧养、强调就近原则、强调参与信徒的生活圈、强调社区教会。在理论上讲,社区教会几乎是本地教会的一种最佳的教会形态,也是平民基督徒能得到福音滋养的最好形式。

在本文,笔者想透过一个真实具体的小例子来尝试回顾分析1980年代教会的一些片段,让我们一起借此透视下社区教会在那个年代促成的属灵大复兴的内在机理。

在山东的济南,刘山运长老(化名)是德高望重的一位基督教牧者,父母是在创办山东第一家报纸《时报》、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赫士的影响下信主的,并且和老舍等民国时代的一些基督徒都有着很好的关系,刘山运长老小时候接受的是长老会神学,接触的人群是齐鲁神学院留在济南的保守的长老会圈子,但是也和浸信会有着密切的交往。

在民国期间,济南的长老会是新旧神学争夺的中心,在长老会美国差会内部有着大量的自由派神学牧师,为了避免建制派对济南教会,对刘山运和刘山运这些普通的基督徒产生过于自由的影响,长老会找到了一个策略,那就是邀请本土独立无教会北京的传道人前来领会培灵,刘山运长老和王明道等浸信会教会的独立传道人有着交往。

建国后,刘山运加入了三自教会,年轻的他当时是认为这是中国教会的最好的选择,因为他经常听到本土独立的传道人生活艰难,但是外国大差会却不给于补贴,大量的钱财都用于无用的建筑和自由派教会的传道人了。十年动荡期间,济南所有的教会都停止了聚会,刘山运是一个热心虔诚的基督徒,他觉得这样漫长的不知道何时能结束的教堂关闭能结束,一直很郁闷愁苦。

他白天的时候,在一个标牌厂上班,主要生产标牌,比如名片,门牌,车牌,标签,这个工厂现在不存在了,但是在当时确是很出名的一个集体工厂,效益很好,产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工厂也给职工建设了职工家属院,他的社会工作是很稳定的,劳动强度不大,但是却一直苦闷在不能聚会。

作为基督徒,在建国之后,很多人认为是受到极大的不公正待遇的,但是刘山运长老却说并非如此,他说对基督徒的歧视和偏见并不是49年之后才有的,而是民国开始就有的,建国前人们也一样戴着有色眼镜看基督徒,认为不爱国,认为不可信任,认为都是低端人口和神经病,相比而言,建国后反而好了一些,因为认为基督徒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同盟军,而且自己在单位的体验是自己工作认真出色完成规定的劳动量,被领导表扬为好基督徒。也有的领导说希望他放弃信仰,入党,然后当自己的帮手,一起管理工厂,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不是党员的话很难提拔成管理人员。但是刘山运不为所动,只是说:“好的,回去考虑一下。”

在十年动荡期间,刘山运和教会里面比较要好的弟兄姐妹就在家里聚会,大家一起读圣经,分享,就这样一直以这种形式过信仰生活。时间久了,逐渐大家觉得需要讲道的,刘山运就自告奋勇做了讲道人,但是很谦卑,一点也不骄傲,只是把自己知道的分享给大家,就这样一直到了1980年代,在此期间,工厂里和邻居都知道每周末都在刘山运家里有聚会,但是也并未受到打扰,一个是神奇妙的保守,第二就是由于刘山运是本地人,来这里聚会的也都是以前在教会聚会的基督徒朋友。大家都知道,基督徒需要聚会,而教堂暂时被关闭了,大家也很理解他们,虽然谈不上同情,不过没有什么有组织的去强调要去限制在家里的聚会,而刘山运也只是聚会,并不有什么教会之外的社会主张。

1980年代开始,教会陆陆续续开放,大教会开始通知大家前去聚会,但是刘山运和他的基督徒朋友们却觉得,现在的聚会是良好的,没有什么问题的,而且因为教会需要给邻居,给新信徒洗礼,于是大家感觉需要圣职人员,刘山运是一个不拘泥的人,他有一次聚会后,给大家说,现在的聚会,没有洗礼,没有圣餐,大家需要圣餐,于是刘山运就站起来,说自己是长老,又找了七个人做执事。说教会就这样成型了,所谓长老,按照长老会的理解,分为教导长老和治理长老,刘山运是教导长老,也就是牧师。他们就开始每周分圣餐,也给加入教会的人举行洗礼,教会的名字叫做某某马路教会,因为他们聚会在的家属院在某某马路上。

刘山运长老的教会一直有个传统,不去街头传福音,因为他们长期以来,觉得这样是不妥的,对社会有干扰性,害怕社会敌视自己,但是教会本身需要传福音,刘山运长老的教会是这样做的,他经常邀请同事和邻居来自己的家,吃饭聊天,同时聊信仰。由于大家都在一个社区,生活有很大的交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邻里关系,都需要一个非官方的组织来协调,中国是一个原子化的社会,大家之间互相漠不关心,谁也不服谁,谁的话都没公信力。于是刘山运就成了社区里最具有公信力的人,因为是一个机构。

有一年冬天,小区供暖坏了,家里有孩子的冻得不行,大家纷纷去物业反映问题,物业说已经打了电话,热力公司在协调。但是事实上,需要等待很久的时间。普通的业主,没时间没精力去一直跟进这件事,这个时候,刘山运教会的几个执事就代表业主,不停地一遍一遍的去热力公司追问何时能修好。过了几天,热力公司就维修好了,恢复了通暖,业主都感谢教会,教会赢得了在社区里的公信力。

这样,由于刘云山的教会深植社区,了解社区,了解信徒的每个要求,所以能更好的服侍信徒,服侍社区,周围的人对教会印象和感觉都很良好。这些邻居就是社区的居民,每当有需要解决的事情或者感情发生剧烈波动的时候,就很容易走向教会。

也有很多人经常去社区教会坐坐,但是并不信主,他们的生活是和教会高度的重合的,喜欢参加教会举办的各种活动,但是却不受洗,只是说还没做好心理准备。

现在,这间教会有了年轻人进入,发展的越来越好,整个社区,谁家水管坏了,就去教会问问修水管的电话,大家都知道,教会储备了各种民生方面的资源和信息。今年,街道让他们登记一下,刘山运长老就说:“好的,你们负责弄好吧。”

不过有很多的教会传道人却认为社区教会是没有宏大远景的,是居家过日子的小教会,永远发展不大,也有人给刘山运长老提意见建议他们参加很多教会的松散联合,而且租个市中心的聚会场所面向全市建立大型教会。刘山运长老则认为,需要太大,关怀不过来,也没这个负担,就想做个基督徒,服侍邻舍。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