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9日
微信

上海仁德基金会推出“爱德公益沙龙” 全面解读《慈善法》

作者: 胡艾茜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6年04月15日 16:40 |
播放

4月15日,上海仁德基金会推出了“爱德公益沙龙”第一讲,同时也是“慈善法解读”的首讲,特邀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理事徐家良做了全面讲解,并进行互动讨论。前来参加的公益基金会代表、慈善机构人士约有50人。

3月16日,中国首部慈善法通过,共12章112条,并将于2016年9月1日起施行。徐家良从《慈善法》的立法背景、框架结构、创新点、局限性以及实践过程中相关政策配套5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说。

徐家良认为,慈善法的制定可以带来以下几点重要性:

一.是发展慈善事业、规范慈善活动的客观需要。

二.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

三.答应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措施。

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慈善法的主要框架结构,应是明确中国改革的使命与职责,处理好政府、企业与社会关系;构建慈善管理新体制,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社会需求。

上海仁德基金会是由爱德发起,于2011年12月9日获准成立的民间公募基金会。仁德基金会致力于支持民间公益,推动公益创新,促进行业发展,成为公众信赖的、基于社区的“资助型为主,操作型为辅”的民间公募基金会。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