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8日
微信

有时“属灵”的教导压垮了弟兄姐妹

作者: 寄居客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9月08日 09:22 |
播放

有时候,压垮弟兄姊妹的最后一根稻草并不是外部的环境,而是那些看起来好像特别“属灵”的教导。

在多年前有一位姊妹,遇到了这样的一件难事。她的婚姻一直不幸福,那时候的婚姻不像现在是自由恋爱,可以挑一挑,也可以有很长的时间互相了解。当时的她结婚都是经人的介绍,双方其实并不是很了解,然后就结婚了。这以前的年代很是普遍。

结婚后,丈夫的本相才慢慢显露出来。丈夫经常酗酒,还会赌钱,一输钱就会打她。因为姊妹不支持丈夫赌钱,还信耶稣,祷告的时候还求主改变自己的丈夫,这些也全部被丈夫听了去。丈夫心里很有意见,认为就是妻子不让自己赌钱,还老是祷告,这才导致自己输钱的。再加上输钱了心情不好,总要找一个地方发泄一下,而妻子就是他发泄的对象。

当她被家庭暴力以后,她也问过教会的弟兄姊妹该怎么办。一些比较“属灵”的同工就告诉她:“要长久忍耐,要多多包容,要耐心等候。主会为你开出路的,祂一定会改变你的丈夫的。你要相信上帝的作为,不要怀疑。”

这些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也很符合信仰的要求,但对于身处痛苦中的她来说,却像是一种无形的枷锁。她尝试着按照这些教导去做,忍耐、包容、祷告,但每次丈夫的暴力并没有因此停止,反而变本加厉。她的内心充满了挣扎和困惑:为什么上帝没有回应她的祷告?为什么属灵的教导在现实中如此无力?她的信心开始动摇,甚至对信仰产生了怀疑。

有一次,丈夫回来又开始和她争吵,打砸的声音还很大,也吸引了邻居的到来。因为是在农村,不像套间那般封闭,邻居才方便过来帮助。当时的姊妹已经被严重殴打,丈夫用力地掐住姊妹的喉咙,把她摁在墙上。若不是邻居过来及时拉住,恐怕姐妹真的性命不保了。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姊妹很是纠结:究竟该怎么办?究竟应该如何包容?还要忍受到什么时候?她真的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不知道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恰巧,教会的同工又来安慰,叫她继续忍耐等候,好好祈祷,还叫她多省察,是不是自己什么地方犯罪了,上帝藉着自己的丈夫来提醒和管教她?姊妹实在是坚持不住了,终于发出了她的询问:“为什么都是我的错?我被打,甚至差点被掐死,你们却还要我省察是不是我犯罪了。难道上帝的旨意就是为了让我一味地承受伤害吗?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忍耐和省察是否已经超出了我能承受的范围?如果信仰的要求是让我在暴力中继续沉默,那它究竟是在保护我还是在伤害我?”

她的话语里充满了痛苦与不解,也透露出一种被忽视的孤独感。她渴望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她的处境,而不是用空洞的教条来回应她的绝望。她希望的不仅是这些属灵的大道理,她渴望真正有人能感同身受地理解自己。

其实,这也是对今日我们这些同工的一个提醒。在服事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过于强调某些属灵的标准,而忽略了真实的人性需要?信仰的核心是爱与怜悯,而不是冷冰冰的教条。如果我们的教导让人感到更加痛苦和孤独,那么这显然偏离了福音的初衷。作为同工,我们需要更多地倾听,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挣扎与无助,而不是急于给出答案或评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弟兄姊妹的支持者,而不是让他们感到被误解和孤立。

信仰要有教义和教条,但信仰的核心并不只是规矩,而是人,是领受主恩典的人,是愿意向主转变并享受在主的爱和恩典中的人。我们在主里得成全、被改变。每一次的教导和劝勉都应指向这一点:让人更靠近主的爱,而不是被恐惧或羞愧所驱使。如果我们无法在信仰实践中传递出这份爱与接纳,那么我们的事奉也就失去了意义。真正的信仰是帮助人在软弱中找到力量,在迷茫中寻得方向,而不是用规则去束缚他们,让他们感到窒息。当我们以恩典为出发点时,才能真正触及人心,成为他们的安慰者而非审判者。

不要让那些“属灵”的教导成为压垮弟兄姊妹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要学会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思考和理解,用爱心去感受他们的痛苦,而不是用教条去衡量他们的行为。我们要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独特的经历与功课,信仰的意义在于带来希望和安慰,而非增加负担。当我们以真诚的心去陪伴和倾听时,才能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力量与答案。这样的服事才是真正符合福音精神的体现,也是对彼此生命最深的尊重。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cottonbro studio  via  Pexels.com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