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历史上的基督教艺术家】伟大画家丢勒及其基督教绘画

作者: 特约撰稿人 岳翰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4年07月14日 08:50 |
播放

人物简介:
丢勒 即 阿尔布雷特·丢勒 (Albrecht Dürer ,1471-1528)生于纽伦堡,德国画家、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丢勒的作品包括木刻版画及其他版画、油画、素描草图以及素描作品。他的作品中,以版画最具影响力。他是最出色的木刻版画和铜版画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启示录》、《基督大难》、《小受难》、《男人浴室》、《海怪》、《浪荡子》、《伟大的命运》、《亚当与夏娃》、《骑士、死亡与恶魔》等。他的水彩风景画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些作品气氛和情感表现得极其生动。

    在西方艺术发展史的整个长河中,基督教艺术占据着至为重要的部分,在19世纪之前,几乎所有的伟大西方美术家都有基督教题材艺术的创作。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等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炽烈的宗教情感深入人心,成为意大利基督教艺术的代表和典范。同期在德国,更是有一位伟大的基督徒艺术家以其有力的造型和深沉的宗教情感而广为传世,他就是丢勒。

提及丢勒,人们会想到他那幅著名的《母亲》画像,简单而节奏分明的线条勾勒出母亲肖像的饱经沧桑之感,英国美术史家贡布里希在其著作《艺术的故事》中就着重提到了这件作品,并深入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美的辩证法:一个老态龙钟的妇人何以凭借素描的技法而透露出一股独特的美感。此外,丢勒也为世人留下了大量的类似的素描作品,现在的美术培训班在给学生教授素描技法时,都将其作为临摹和学习的重要对象。

母亲

对丢勒的理解,若是单纯停留在其技法的层面,实属浅薄。丢勒的艺术创作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紧密相关的,更为重要的是,对丢勒作品中精神意涵的分析和解读更是脱离不了他本人的精神背景,亦即他的基督教信仰。1471年,丢勒出生于德国纽伦堡,当时的纽伦堡黑死病蔓延,战争不断,天灾人祸横行,整个社会蔓延着末日来临的恐惧气氛,当时的大部分人因此而在心底里深藏着世界末日的情结,丢勒亦不可避免,而他的一系列基督教绘画便是在这样的时代精神背景下产生的。

《启示录》系列之《四骑士》

1498年,25岁的丢勒创作了他的一系列版画作品《启示录》,这组作品成为了他在艺术史上的代表性作品。《启示录》取材于新约圣经最后一卷书《约翰启示录》,以强烈的寓喻手法预言了当时罗马帝国必将没落的现实,充满着神圣的异象。在创作这一系列版画之前,丢勒刚刚游历完西德和意大利,并学习了两地不同的绘画技巧,然而在这幅作品中,丢勒却隐蔽掉了两地的绘画风格,而表现出独特的绘画风格来。《约翰启示录》以当时罗马帝国的尼禄大屠杀为背景,尼禄是当时罗马帝国的皇帝,以凶残著称,他极力迫害当时的基督徒和犹太教徒,以至于引发犹太人的强烈抗争——犹太教徒巴勒斯坦大起义(166年)。犹太人当时在抗争时杀了在耶稣撒冷的所有罗马人和罗马支持者,为了报复,尼禄下令在塞拉利昂一天就杀了大约两万名犹太人。尼禄及其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激起了当时很多人的不满,很多基督徒为此感到绝望和悲哀,所有这些情感最终沉淀而铸成了《约翰启示录》,其中的巴比伦便是隐喻罗马帝国。

尼禄时代,世界末日情结因其残暴屠杀而广为传播,丢勒的时代亦是如此。作为一个有着深刻基督教信仰感悟的艺术家,丢勒亦深深地苦恼于世界末日情结所带来的恐惧之感,为此他创作了系列版画《启示录》,该系列共有15幅作品,其中最为后人所熟知的当是《四骑士》。该作品原作面积395×285厘米,取材于《约翰启示录》第六章七、八节:揭开第四印的时候,我听见第四个活物说:“你来!”我就观看,见有一匹灰色马,骑在马上的,名字叫作死,阴府也随着他,有权柄赐给他们,可以用刀剑、饥荒、瘟疫(“瘟疫”或作“死亡”)、野兽,杀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画中的四个骑士分别象征征服、战争、饥荒和死亡。从右上往左下看,第一个骑士手持待发之弓,象征着征服;第二个骑士手握重剑,象征着战争;第三个骑士位于画面的中心部位,身材壮硕而面带威严,手拿天平,却是象征着饥荒;最左下角的骑士伛偻着身子,瘦骨嶙峋,手拿三叉戟张目怒号,象征着死亡。右下角的平民百姓全部被他们践踏在地,最为左下角的狮子象征撒旦,正在吞吃着倒在地上的人群。整件作品借助衣纹、白云轮廓和人物的神情姿态,制造出一种强烈的动感,描绘出世界末日的鲜明景象,给人以巨大的警醒和告诫作用。

《大受难》系列之《对基督的背叛》

《圣母的一生》之《玛利亚的诞生》

《启示录》系列版画创作完成并刊印发行之后,丢勒从1498年开始创作他的以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及复活为题材的版画作品,名为《大受难》,一直持续到1510年,同时完成了在1509年开始刻印的较小幅面的《基督受难》和《小受难》,一共37幅。1511年,又完成了《圣母的一生》,艺术创造力可见一斑。

《骑士、死神与恶魔》

《圣哲罗姆》

《忧郁》

丢勒在1512年至1514年达到了自己版画创作的高峰期,《骑士、死神与恶魔》《圣哲罗姆》《忧郁》三件作品完成了,有人认为这三件作品代表了四种气质(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中的后三种气质,也有人认为分别象征道德与天职、理智与科学、以及神学。在《骑士、死神与恶魔》,一位基督教骑士骑着马穿过黑暗的森林,死神在旁边仿佛正在与其对话,恶魔紧随其后试图对其进行诱惑,但骑士对其置之不理并坚毅地向前继续行进。这件作品既是对神恩的赞颂,又是对当时人精神上的鼓舞。有的艺术史家认为死神和恶魔象征着天主教,骑士坚定地前进意味着路德新教必将战胜天主教的专制强权。《圣哲罗姆》描绘的是古代著名基督教学者、思想家哲罗姆祷告时的场景,岩石和崖壁被刻画的坚硬又不失柔和,简陋的木桌子上安放着十字架,哲罗姆两手合十仰面朝天进行着虔诚的祷告,脚底下的狮子却在安详地休憩。丢勒在这件作品中描绘出上帝因为祷告而降下恩典时的安详气氛,这与《骑士、死亡与恶魔》有着鲜明的不同。《忧郁》一画刻画了一位有如带翼天使状的少女在冥思苦想时的神态,身边布满了各种道具:象征几何学的多面几何体与圆规,象征木匠生涯的锯子、刨子和锤子,象征科学的天平和沙漏。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大地之神掌管几何学、木匠和科学,由此我们可以将画面中的少女理解为科学、智慧和文艺女神的象征。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画中少女纵然有千般智慧,但仍然处于深刻的焦虑与愁苦之中,正如伟大的艺术史学者潘诺夫斯基所认为的,画中少女有可能是俗世智慧的象征,妄想着用“人的智慧”解决生命的问题,而这是与神的智慧相抵触的。在潘诺夫斯基看来,《圣哲罗姆》与《骑士、死神与恶魔》分别代表了顺服神旨意的两种方式:前者为沉思式的,后者为践行式的,两者代表了古希腊哲学所认为的生活的两种样态。而《忧郁》却是代表着与神的劝勉相违背的生命操练方式——渴望用人的方法。这也正表明了,基督教必将战胜古希腊罗马异教文化,神的智慧大大地高出于人的智慧。

《亚当与夏娃》

《圣三位一体的崇拜》 油彩、木板  135×123.4公分  维也纳 艺术史博物馆

《四使徒》 油画  1526年  左右各215.5×76厘米  现藏慕尼黑画廊

      除了创作版画以外,丢勒也创作了大量的油画作品,这些都反映出他精妙的艺术造诣及其对于基督教的深刻理解,代表作为《亚当与夏娃》《圣三位一体的崇拜》以及《四使徒》。《亚当与夏娃》透露出强烈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特色,然而人物的姿态以及整个画面所给予人的静穆之感又带有强烈的北欧气息,画面描绘出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情节,两人的违约之行在被耶和华神发现之时,正在用枝叶遮羞,无论人体、植物还是蛇的描绘都栩栩如生,完全遵照科学的透视方法。《圣三位一体的崇拜》受富商委托,为一个照顾贫苦老人的机构——12兄弟会所画。这件作品成为了丢勒描绘宏大的崇拜场面的代表之作,构图结构严谨,层次鲜明,颜色丰富,人物繁多,给人宏大而神圣之感。画面分为上下左右四大部分,上部、左部和右部描绘的是天上的场景,上部分中天父将一块巨大的象征荣耀的披风披在耶稣身上,圣父、圣子周边有一群天使在鸣乐赞美;左部分是圣母玛利亚率领着一群殉道者;右部分是圣胡安以及身后跪着的一群先知。下部分描绘的是地面情景,教皇、主教等教会人士列队进行崇拜,而非教会人士在跟随其后。画面的最右下角是丢勒本人的形象,他手里正拿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作品的创作日期及自己的相关简介,饶有趣味。《四使徒》是丢勒于1526年完成的一件油画作品,这件作品完成之后的两年丢勒便去世了,因此《四使徒》便成为了丢勒晚年的重要代表作。丢勒完成这件作品后,将其赠给了纽伦堡市参议会。《四使徒》是一幅双联画,由两个画面组成,每个画面为215厘米×76厘米,左边画面描绘的是身穿绿色内衣红色外袍、手拿经书的年轻约翰以及身穿蓝色外袍、手拿金钥匙的彼得,右边画面描绘的是身穿米灰色外袍、手捧经书并拿利剑的保罗以及露出机警眼神的马可。人物的不同性格通过服饰、道具和面部神情鲜明生动地刻画出来,其中约翰属于胆汁质性格,彼得属于粘液质性格,马可属于多血质性格,而保罗则属于胆汁质性格。约翰的红色袍子传递出一种热情和乐观,保罗的米灰色袍子则给人以冷静和思虑的感觉。两人的袍子露在外面,显得宽松,让人感到达观而坦荡。这件作品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丢勒高超的写实功力,成为德国艺术的写实风格与意大利艺术的典型塑造的完美结合。丢勒在这幅画的下部写了题词:“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愿所有执政者时刻戒备,别把谬言视作神谕,因为上帝从不给自己的话增减只字。为此,我希望大家聆听这四位至尊至善的使者的劝告。”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丢勒借着绘画在向世人传递神的话语和真理,这足以透露出他深彻而诚挚的宗教情怀。

    若是没有对基督信仰的深厚体悟和理解以及对世人和时代的关怀,丢勒是无论如何也创作不出这么多伟大的艺术作品的。通过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丢勒生活的年代正是路德发起宗教改革的年代。而丢勒与路德虽然未曾见过面,但亦有着相当程度的通信,对于路德的宗教思想,丢勒是有着深入的了解的。在路德发起宗教改革之前,丢勒就已经凭其艺术造诣而享有盛名了。在宗教改革之初,丢勒也与其挚友维利巴德·匹克海默(Willibald Pirckheimer)和拉扎鲁斯·斯宾格勒(Lazarus Spengler)一起成为了路德的支持者,并与他们一起参加1517年成立的路德小组(SodalitasMartini-ana)。丢勒在1520年写给好友斯帕拉丁的信中,感谢他把路德的作品赠送给自己,并提到:“如果上帝能让我亲自见到马丁·路德,我一定会把他铭刻在铜版上,作为对这位帮助我战胜了巨大恐惧的基督徒的永恒纪念。”在丢勒于1528年去世之前,他收藏了此前路德出版的所有作品,其中部分由萨克森选帝侯的宫廷秘书斯帕拉丁(George Spalatin)所赠。在作品《四使徒》中,每个人物的脚下都配有一段圣经文字,英国艺术史家威廉·马丁·康韦(William Martin Conway)通过考证认为,这些经文明显来自路德在1521年翻译的德语版《新约》。可见,丢勒在神学知识和思想上是深受马丁·路德的影响的,除此之外,丢勒还对文学、科学等学科有着较高的兴趣,并在晚年1525年之后致力于美术理论的研究,写成了《测量指南》《比例论》《城防指南》等著作。这些足以表明,丢勒的艺术创作绝对离不开自身的神学修养及其信仰情怀。

祷告的手  德国纽伦堡陈列馆

谈及丢勒的一生,在此必须要附上一段小的插曲。在德国纽伦堡陈列馆中珍藏着丢勒非常著名的一件作品,被称为《祈祷之手》,这件作品蕴含着一段颇为感人的事件。丢勒在学画之前有一位挚友名叫尼格斯坦,两人都喜爱画画,但苦于经济难题都无法拜师学习,于是两人商量其中一人工作赚钱资助另一人学画,两人互相推辞相让,最后还是商定让丢勒先去学画,尼格斯坦通过做抹桌、洗碗、劈柴等粗活赚钱。有一次,丢勒听到尼格斯坦在室内祷告,见他举着双手,泪流满面,祷告说:“亲爱的天父,求你赐福给丢勒,使他成功,将我终日所盼望的那种艺术,加倍赐给青年丢勒。阿们。”朋友真挚的爱心让丢勒异常感动,并激发起了他的艺术灵感,他自言自语说:“知道了,知道了,应该怎么办?我要以神所赐我的天才,画出这双伟大的手,使一切爱看我画的人,知道世界上竟有这种无私的爱,使他们晓得他为了我付上了何等牺牲的代价。”朋友舍己的爱心成为丢勒追求艺术的重要动力,也让他深深体验到上帝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竟然可以让一个人如此地为朋友舍弃自己的利益。

    伟大的天才往往都是如此,若是没有了爱,何曾有伟大的艺术,而这爱的源头便是那为人类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