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专栏】答非基督徒:人为何需要信仰?上帝存在吗?(下)

作者: 王文锋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3年12月06日 11:10 |
播放

续:【专栏】答非基督徒:人为何需要信仰?上帝存在吗?(上)

那现在的问题是,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宗教。我为何偏偏要选择基督教。在谈论这个话题之前,首先声明一点,但凡宗教如佛教、道教或儒教其实都有很多伟大的思想和教理,而且它们中的很多思想的确给人类的道德伦理和精神世界带来很大的帮助。事实上儒释道三教的很多教导是与基督教接近的。比如基督教同佛教一样也有强调人生在世应有好的行为和态度,原因是他们都强调今生会决定来世。又比如基督教同儒教一样也强调社会伦理及家庭和谐的重要性。还有比如基督教同道教一样也强调道的核心作用。那为什么我会强调基督教的信仰呢?基督教与这几门宗教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呢?根本区别就在于基督教的信仰是从神出发,给人类带来拯救,而其它这几门宗教的信仰是从人出发试图去寻找永恒的突破。现在问题来了,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承认人是有限的生命体,人的道德良心都是有缺陷的。既然如此认定,接下来的问题很明显便是谁来拯救人类的问题。

我们可以试想一群已被定了罪的犯人,在监狱里他们还有能力自救吗,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犯人意味着已不是合法的公民,其政治权利已被剥夺。因此他们既没有拯救自己的可能,也没有拯救他人的能力,即使他们有好心好意。一位无法使自己得到解脱的犯人,我们期待他去解脱同室的犯人。这现实吗?这可能吗?同样的道理,佛教、道教及儒学的开创者们都承认自己本是一位有过罪身的凡人。既然是凡人,那就意味着自己首先需要被拯救。

因此,佛教最大的问题是只知道每个人需要拯救,但却无法找到拯救者。他们只是提出一种方法而已,即提倡要从人自身出发通过念佛、颂经、打坐等修炼方式以寻求自身的解脱,并努力使自己跳出六道轮回。很显然,这种努力是无法解决信仰的根本问题的,这好比正处在监狱之中的犯人在起草一种自救方案一样,永远是“纸上谈兵”、“坐井观天”、“隔岸观花”,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宗教信仰来说,儒学的思想其实根本就没有涉及到救赎的问题,一直还是在人间摸索如何待人接物。就探索人的终极问题上,如果说佛教的状态是“坐井观天”,那儒学简直就是在“原地踏步”,反而是道教的思想倒是谈到了问题的要点,那就是它把注意力从人性和人行方面转移到“道”的高度。道教认为道是万物本源的观点很接近圣经的教导,但很可惜老子最终也无法真正知晓何为道,他只能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实他没错,因为人靠自己真的无法知晓何为道,最终他认为“道”就是“无”,这样说也是没错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他就是不知道“无”是什么。而在这一点上,圣经就开门见山告诉我们“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个道就是指耶稣基督,而道成为肉身就是指耶稣基督为人类设立的救赎。

对于基督徒与其他宗教的区别,还可以打这么一个比喻来显明一个事实。佛教徒、道教徒、无神论者、儒学信奉者及基督徒的区别就好比有五个人同时生了重病,如果再不就医就会有生命的危险。他们都是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病症呢?佛教徒深信自己慢慢保养就可以自救。道教徒觉得需要有一位医生,但不知他在哪里,也不知从哪里去找。无神论者却认为自己不会生病,而世界上也不会有医生。儒家学者认为只要心理调节好,心态保持健康,病就会好。而基督徒的作法就是立刻去找医生,并马上让医生来为自己开药方。

     不过,现在有一个问题会引起大家思考,即如果一定要面对上帝,那人究竟如何面对。这便涉及一个人天性中之缺陷的问题,因为人有这个天然的缺陷,因此必须得到完善才能顺利通往来世。这个缺陷在佛教看来是苦的问题,佛教认为人有三苦和八苦之说,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八苦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苦的存在是人一生的终极悲情,如《法华经》所言:“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佛教认为苦是源自人的执着心产生的无明之惑,接着就有了“业”,于是就掉进了轮回里。为了寻求脱离轮回,人人需通过修行,以求解脱轮回。而在基督教、伊斯兰教、儒教看来,人之缺陷乃是罪的问题。如孔子所言:“犯罪于天,无所祷也。”儒家之罪观意在对天、道、仁、礼、言等的无知,如孔子所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伊斯兰教则认为罪乃是不实行阿拉的旨意及未尽回教信仰五柱中的责任 ,其信仰五柱为:1、陈述信仰 2、祈祷 3、赒济 4、斋期 5、到麦加朝圣 。

而在基督教看来,罪的根本意思在于人与神之间的一种疏离。其意是说,人被创造后本来是会按着神的命令生活,但是由于始终亚当犯罪后,于是人就与神渐行渐远,于是就形成了一种难以弥补的疏离。如果要重新修复这种疏离,就只能通过耶稣的舍命和救赎来重新恢复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以上是我们从各宗教的教理角度来了解人之缺陷的问题,具体来说是罪和苦的问题。现在我们再从现实的角度来理解“人都是有罪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这里所谓的“罪”与国家法律定义的“罪”是有根本区别的。评价一个人是否有罪过,其实有几种评价标准,比如传统的守则、良心的谴责、法律的条文等。很显然,这些评价标准很重要,因为它们可以维系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民族的伦理底线。但是这些评价标准似乎是太有限了,何以见得?简单地说,世界上的法律和规条只是定性了人的罪行,却无法定性人的罪性和罪念,事实上罪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行为,更是在于意念。圣经上之所以说人人都有罪,就是因为人有罪性和隐在内心的罪念。其实这种说法完全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印证。

 打个比方,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山谷里遇见手拎着装满钞票袋子的老人和在车水马龙的闹市区遇见手拎钞票的老人之反应是完全不一样的。就是说有些人在闹市区遇到老人可能根本不会有任何抢劫的邪念,因为有舆论的监督和法律的制裁在监督。可是在荒无人烟的山谷里不一样,因为没有那种环境等于没有法律的制裁和舆论的监督,因此人的罪性就容易体现出来,如果真到了一种犯罪可以受不到舆论监督的环境里,可以很明确地说,很多所谓的好人就会在霎那间原形毕露。因此,这里的罪其意不仅是指罪行,更是指罪性。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活得像一位榜样市民,我们上守国法,下遵家规。但是谁又能测透我们那颗黑暗的心呢?谁能知道我心里的阴暗面呢?我们隐而未显的贪婪、嫉恨、仇视、自负,谁能指的呢?谁又能帮助我们驱散呢?如圣经所言的: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3:10)。圣经说人人都有罪首先是指人人都有罪性,而不仅仅是指人人有罪行。因此,从罪性的角度讲,人人都有罪是非常准确的。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老子和孔子都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人,都需要“解脱”、“成道”、“成圣”。 不管佛教、道教、儒教用什么词汇去描述人生的困惑,反正人就是一种困惑的存在。

既然众生都在“痛苦”、“伪善”、“罪恶”之中,那么当然就无法彼此相救了。这就好比一群关在囚牢里的囚犯,尽管他们彼此的罪行有轻有重,但都无法彼此相救,无论他们在囚牢里如何想法设法都无济于事,因为人人都有罪在身,既不能救自己,更不能救他人。唯一的希望就是囚牢外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

可是里又有一个问题,即人有罪与耶有何关系呢?一点在之前已分享,拯救罪人的人首先他自己必是无罪的。纵观所有的圣,我们发现没有一个人自称是完美的人。因此人的救世主必定不是来自人本身,因罪人无法拯救罪人。从个意,基督教的信仰特色就完全示出来了。因世界上只有耶是无罪的人,因他是道成肉身的神,因此只有他愿意,人才能从罪里得到拯救。除此之外,我们别无其它法。因一方面没有一个人可以是天生无罪的,或者完美无缺的。另一方面,人的罪性和罪念,靠世界上的法律和道德教是无于事的。而如何从罪里得到放和赦免,世界上的学校更是无法引的,因,人内在的罪性首先需要的不是教育而是救。一个掉到河里已奄奄一息的人,他此首先需要的不是一个人在旁教育他应该如何游泳,而是首先救他上岸。

 为了说明耶稣与孔子、释迦摩尼、老子的区别,在这里再打一个比方。话说在一个严冬,有一次一个人打水不小心掉到了井里,由于水井很深、井水很凉,因此那人挣扎一会后便奄奄一息了。这时分别来了三个人,第一个是孔教徒,他见状后非常同情,于是对井里的人说:“你一定没读过四书五经吧?孔夫子曾说过:‘行必恭。’意思是说人走路应该要恭敬端正,你一定是行走不端正,所以掉到井里的吧。我真为你可惜呀,如果你早照孔夫子的话而行,怎么会掉到井里呢?”那人回答说:“谢谢你的提醒,可我已经掉进去了,我现在需要你赶快救我?”孔教徒回答道:“事情已到这一步,一切都是你忽略孔子的话造成的,因此我也没办法。”说完之后便叹息地走了。过了一会儿,经过了一位和尚,他看到那人在井里的情况后非常痛心,于是一边念经一边对着井里的人讲解:“你应该要早点按照佛经的教导,刻苦修行,努力达到涅盘的境地,以致超脱痛苦,如果你能早日修炼成功,那今天你在井里就好像在陆地一样,就没有痛苦了。”在井里的人听后说道:“我现在已奄奄一息了,我现在需要你拉我一把。你不拉我上来,我怎么修炼呀。”和尚望着他说道:“我看你对修炼没什么盼望,我看你还不如早死早脱生吧。”说完后也摇着头走了。这时井边又来了一位回教徒,井里的人凭着最后的气力向他求救,回教徒带着很同情的心说:“朋友,不要太难过,人生都是真主命定的,我们要认同真主的安排,今天你掉进去了,而我没掉进去,或者说你是下地狱、上天堂都是真正的命定,因此不要太在乎命运的安排。”说完话后也走了。最后上帝的儿子耶稣经过了,当他听到求救之声后一句话也不说,自己就跳了下去,然后亲手把那人救了上来。等那人上来后,耶稣才开始教导他日后要如何做人、如何谨慎行事。

 与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教主及哲学大最大的不同之在于,首先他是一位救主,然后他才是一位教者。而世界上的其他教主都只是教主,只是在教人如何做好事、如何做好人。只有耶来到世界上是在拯救人,他的死之意就在此。从人的宗教属性角度来也一,人最大的理想不是受到宗教的教育,而是一种救。基督教与其他宗教的区就在此,上帝类带来的恩典是差遣子耶来救,并把人类带到上帝身,而佛教、道教、儒教所提供的只是一种做人的道理,或者是一种自我救的想法。如果再拿孤儿院的例子做比,儒教的作用好比叔叔阿姨孤儿的教育,些叔叔阿姨整天在努力希望以自己孩子的关怀来打消孩子们对父母的想念。而佛道的表就好比孤儿每天在里面呼叫父母,他们认为父母有一天会听到自己的声音。不言而,叔叔阿姨的想法不是人真正的需要,同道的献也不是人内心真正的需要。孤儿最需要的不是喊和慰籍,而是自己父母能自来离开孤儿院。

如圣经所说的:“惟有耶稣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5:8)

 (完结)

(注:本文由作者授权基督时报网站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