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蒋佩蓉:剖析原生家庭对婚姻影响的实例

作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2年05月02日 01:37 |
播放

我们成长在不同的家庭,当我们相识相恋直至走进婚姻,我们需要磨合的太多太多……矛盾、问题不可避免,但婚姻里的我们要意识到发生这一切不是因为我们不爱了,而是,我们各有各的原生家庭。

实例1: 否认问题的存在

鲍勃的父母分床睡已有多年。除了必须的沟通,他们几乎不和对方交谈,并且从来未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对对方的爱意。但是即使是这样,鲍勃的整个家庭生活仍然是安静有序的,父母并未有任何争吵。在和安娜结婚的一年后,鲍勃用两个人的存款去投资了朋友的一个项目,结果失败了。安娜发现此事后感到大为受伤,因为鲍勃投资前未和她商量就擅自动用了这笔钱。于是,安娜搬到了另一个房间睡。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分房睡三个月了。鲍勃不但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道歉或试图寻找办法来让两人都能对这个重大的经济决策失误释怀,而且选择假装一切照常。安娜心灰意冷,并对这段婚姻关系开始失去希望。鲍勃孩童时代的应对机制使得他能够自如地应对冷战,但当他组建自己的家庭时,却大大阻碍了他承认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鲍勃这样的应对机制,要么会导致安娜彻底崩溃,要么会继续增加鲍勃越发可怕的反抗,或是失去信心,最终和他离婚。

实例2:逃避、幻想、理想化现实、假装不在乎、发呆

李强生长在一个父母每天都会争吵的家庭。如果哪一天父母没在争吵,母亲就会对父亲或他唠叨不停。对此,李强经常选择去看书或玩电脑游戏以逃避母亲的唠叨。和YY结婚后,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回到家,李强就会习惯性地打开电视或是玩电脑游戏。看到他不帮忙干家务YY感到很懊恼,于是就在李强身边开始碎碎念。李强不但不倾听妻子请求帮助的心声、不改正自己的行为,反而越来越专注在自己的游戏上。他这种应对的机制在孩童时代、当身处争吵不停的家庭时可以帮助其避免伤害,但成人后仍使用这种机制则注定他将重蹈覆辙,不但没有给他健康的情感和自信道歉、让他愿意承担更多家务,并且享受因为这种改变而带来的和YY更亲密的关系,反而让事情变得更糟。

实例3:压抑感受、麻木、冷漠自己、跟自己的感觉隔离

蕾切尔是家里“没人要的孩子”,总是惹继母生气。她的母亲在她很小时就过世了。为了给她更多的照顾,父亲选择了再婚。父亲工作很忙,常出差,并且年轻的继母也很讨厌照顾她。为了应对这种状况,蕾切尔试着让自己麻木、让情感隔离,并且决定一旦有机会就远离这个家。后来,一找到合适的人她就结婚了。但她发现很难对自己的丈夫有很深的情感。久而久之,她的丈夫也发展出了自己的应对机制,那就是变成工作狂。由于蕾切尔选择将自己的情感隔离,无论好的坏的,因而也导致了她在这段婚姻关系中无法与丈夫有更进一步的亲密感。

实例4:移转情绪(愤怒、忧伤)到别人、别事身上

玛利亚的妈妈因为婆婆对她严厉指责丈夫没有挺身而出而感到愤怒不已,但是对此又不能多说什么,因而只能迁怒给女儿玛利亚。渐渐地,玛利亚也学会将她的情绪转移,将怒气都发泄在“安全”的人事物上,诸如学校里她认为看起来呆笨又弱的男孩。我们有时可以在北京的街头看到类似的景象。在餐馆里被妻子责骂的丈夫往往会对身边的服务员发飙。因婆婆而恼怒的妻子常常会冲营业员大小声,指责他们收费过高。这种应对机制可以避免重要的冲突和随之而来不可避免的火花,但是同样也妨碍了冲突的真正解决以及妥协的最终达成。这种原始问题若未被解决,则将会一次又一次地浮出水面,产生越来越多的挫败感和愤怒感,从而需要新的途径来转移这些不良情绪。

实例5:转移目标:电影《活着》诙谐且形象地刻画了屡试不爽的转移目标的方法

为了转移丈夫的注意力,不让他因为儿子输光了家里的钱而动怒,妻子特意用一块湿布给丈夫擦脸。擦脸让丈夫忘记了愤怒,儿子赌博的事也不再提起和纠正,直到有一天,儿子赌光了所有家产,全家人被扫地出门。转移目标这种方法对于孩子逃避问题也许管用,但当孩子长大成人需要面对成人世界的现实问题时,再使用这种方法就会是致命的。因为越久不纠正错误的行为,最终导致的结果就将是越致命。除了要学会转移目标以避免处理负面情绪,还需要培养孩子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他/她才能在成人后足够成熟,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这部电影中,好赌的儿子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整个家庭为他背负缺乏自律的后果,并从此教训中学习今后该如何自律。

实例6:情感补偿

戴安娜一直都是个“好女孩”,但她的父亲却喜欢喝酒、常常丢工作,或是因喝酒成瘾而被解雇。她的母亲一边得忍受别人轻蔑的眼光,一边还得出去做清洁工以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同时还得设法去改变丈夫不良的行为。事实上,戴安娜从未过过一个真正的童年,因为在很小的年纪她就得一边照看自己,一边为母亲打理整个家庭。母亲工作一直很累,因而很容易突然动怒,对身边的每个人大声斥责。尽管如此,戴安娜还是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班里成绩也是排名第一。她不自觉地变成了完美主义者,对自己和身边人都高标准、严要求。

后来,在她的婚姻里,她也变得难以尊重自己的丈夫,因为丈夫常犯令人难以忽视的错误,并且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一样井井有条地操持着这个家。尽管她对这个家劳心劳力,但所有人是缺少欢笑的。后来生了孩子,她变得愈发焦躁,对家里的卫生标准和干净情况也过分地完美主义,并且开始把丈夫当服务人员差使,差遣他随时待命做各种事情。

不久,她的丈夫就开始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工作上,并且与另一位愿意耐心听他抱怨的伙伴共事。她能给他的妻子所不能给的关爱和友谊。不自觉的,戴安娜孩童时因为父母顾家而形成的完美主义在这段婚姻关系中却逐渐地将自己的丈夫推离了自己。

走出婚姻里两种应对机制的惯性碰撞

很多时候,拥有两种截然相反应对机制的人往往最终会结成连理。当婚姻里发生碰撞时,各自使用自己的模式去反击,这必然会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并且这种模式也将继续代代相传。继而阻碍我们甚至下一代与心爱的人发展一段亲密的良好关系。

长大或变成熟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能够以正面、深思熟虑和客观的态度坦然面对自己负面的情绪、将之与已发生的事区别开来,并着手解决(无论它是冲突还是挑战),而不是被各种负面情绪所包围。成熟意味着有勇气及时解决难题并有责任感地兑现自己的承诺。

希望我们都能有这样的勇气来摒弃孩童时代的应对机制,努力学习沟通、解决冲突、处理问题,试着学习道歉、原谅自己和配偶以及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孩子组建自己的家庭时也能获得顺应力和同样健康的应对手段来处理这些负面情绪和棘手的难题。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