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的第一波传福音运动和基督徒见证都是通过耶稣第一批门徒传入的。有人声称,圣安德烈是第一个来到这片土地上的耶稣门徒,而新约记载说使徒保罗在其传教旅程中多次去到这片地区。
本土性、民族身份和正统性
今天,东正教会在这一区域代表了大多数基督教世界,称东正教的基础是由使徒们亲自奠定的,这意味着唯一合法基督教信仰就是东正教。
这就构成一历史论点,当信仰与民族身份之间存在深刻重叠的结合时,便会为国教会打下前提条件。这样导致了对信仰采取领土性方针,让其他基督教派没有存在的空间。
一英国圣公会的牧师在罗马尼亚的工作期间,认识到罗马尼亚东正教会大会坚称,“法律应当将其(指这间东正教会)描述为国教会,因为其认为所有罗马尼亚人基于他们的民族身份的道德而都是东正教徒,并非是在多元社会中通过个人选择而成为东正教徒的”。
同样的模式也存在于中欧及东欧,即民族身份决定了宗教上归属于东正教。举个例子,当一个保加利亚人意味着当一名东正教徒。
如果某人出生于东正教家庭,那么他会被视之为东正教徒。他如果想从继承而来的基督教传统转向其他基督教派的话,比如兄弟会(Brethren)或浸信会,会被视作对其祖先之教会的背叛。因此,民族公民身份与基督教身份之间存在着强烈的重叠。
这种方式的一个积极面是,在今天社会的大多数情况下,东正教会使用当地语言,还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去适应每个国家的人民。
与《使徒行传》中记载的圣灵降临事件(也就是众人们在耶路撒冷过五旬节)相类似,使用当地语言可以直接触及人们的心弦。另外,多数国家里的基督教东正教会都在追求自主、本土化,不希望被视作受外国重要影响的跨国机构。
因此,从宣教学的角度来说,道成肉身的圣经价值观给予了东正教会以巨大的优势,正是福音派教会在这类国家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时所渴望的。
本土性和宣教
尽管东正教会自称是国教会,但他们将宣教定义为“与传统契合”。因此,继续教会的传统意味着完成上帝对于这个民族的宣教。
从更深的层次来看,东正教认为一个完整的宣教有两大组成部分:“martyria”和“diakonia”,也就是“见证”和“服事”。这产生了东正教宣教神学中一个重要的新视角:“礼仪之后的礼仪”(liturgy after the Liturgy,相关人员约翰·齐济乌拉斯,John D. Zizioulas)。
这也正是著名罗马尼亚东正教作家伊昂·布里亚(Ion Bria)对这一概念的解释:“礼仪的基本结构基于两大部分:第一是人们聚在一起作礼拜,聆听上帝的话语,领受生命的饼;其次,仪式结束的时候,他们被差派出去。”
在这里,敬拜社区就变为传福音的社区。领受圣事中“朝圣者的饼”,即传教士的食粮,如此信众变为宣教的行为人。
另一位来自亚洲的东正教作家看待传福音为“分享基督白白给与我们的喜乐”(译注:作者这里援引的是印度叙利亚东正教会大主教格瓦尔吉斯·马尔·奥斯塔西奥斯的著作,Geevarghese Mar Osthathios)。
从这份东正教会进行宣教及传福音的非常简短的介绍中可以看出,明确存在一种假设,即仅作为一国之国民,即自动成为该国国教会的一员,要参与见证和分享基督的喜乐。
但是,宣告上帝之福音的信息和大能,需要影响和改变那些见证基督之爱和救赎的人,使其成为宣教的行为人。
这可能就是为何福音派教会看待本土东正教信徒为非基督教,认为他们需要听到福音的好消息。
福音派将东正教传福音的定义仅仅视作“实现上帝在造物中的目的….非为罪人辩护”。如此导致福音派教会采取了一种将所有自称是东正教徒的人都基督徒化的修辞策略。
因为东正教会认为福音派教会用到的任何形式的传福音活动都属于宗教劝诱,因此视其为来自西方世界的外来实体,而西方世界在很多方面都被他们认为是本质上属道德败坏,这显然在基督教教派之间造成了紧张。
由于此类紧张,福音派教会的成员被打上“外国教派”的标签,在某些国家还被冠以用于区别于国教会隐形成员之忠诚国民的讽刺性绰号。
举例来说,福音派在罗马尼亚被称之为“忏悔者”,因为福音派的信息总是呼吁所有人悔改以成为基督徒。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是那些嘲笑福音派的人也承认,他们可以从被嘲笑的人那里获得帮助和支持。因此,在困难时期,福音派信徒是周围人爱心和关怀的泉源。
这种同情的举动只是福音派宣教任务中的一部分,福音信息的宣告才是完成了这一任务。
移民和东欧宣教
考虑到中东欧地区正在经历人口结构的变化,随着来自远东(如尼泊尔、老挝、斯里兰卡等国)成千上万移民的到来,基督徒见证的机遇是巨大的。
所有东欧基督徒们都有很多机会去分享福音的好消息,向当地人和新来者展示爱心和关怀。
如果基督教会(含东正教、天主教和福音派教会)能理解如何欢迎陌路客和根据新来者的情况调整信息,则通过耶稣基督的希望信息和救赎就能传递出去。
如此可能意味着教会欢迎移民参加当地会众,允许他们经历到基督之爱和活着的上帝的大能。
尽管如此,还存在几个关键问题:教会能否认清当前的机遇?教会是否准备好邀请那些与他们截然不同的人?地方教会是否准备后接纳移民,使用对东欧信徒而言可能是陌生的语言及习俗呢?
教会能否不止于慈善(假设他们的会众确实为移民提供了这样的服务)、见证耶稣基督十字架的作工,进而改变人们的生命呢?
无牺牲,无爱心;无活着的上帝的见证,无生命。因此,请让我们所有人都朝向那些需要福音的人,参与到我们的父对彼此的爱心中来。
原作者亚历山德鲁·弗拉辛(Alexandru Vlasin)是巴拿巴国际(Barnabas International)的导师、培训师,亦是布加勒斯特大学浸信会神学院的讲师
文章首发于期刊《Vista》2025年7月号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