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9日
微信

暑假是个“劫” ——在爱中寻找亲子关系的出路

作者: 读者来稿 王元皓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8月29日 14:01 |
播放

这个暑假,窗外的夜总是吵闹的。不是热闹的那种吵,而是那种带着破裂声响的——男人的咆哮、女人的怒骂、孩子的哭泣,在深夜的楼道里一遍遍回响。本来在外忙碌了一天的我,回家只想安安静静的休息,可没想到,这样的夜晚竟成了每日的常态。

他们是我楼上的邻居,几个月前刚刚搬来,一家三口,平时都挺安静的。但自从放暑假开始,他们家的气氛就变了。每天白天能听见写作业的催促声、座椅磕磕碰碰声,晚上则是愈演愈烈的争执。那声音隔着天花板传下来,我听得心都揪紧了。

我没有愤怒,只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悲哀。悲哀的是,那些话语和眼泪,并不陌生。它们或许以不同的方式,在无数个家庭中上演。只是这一次,它们离我太近了,近得像是从某个更深层的地方,把我也一起震碎了。

暑假,对很多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天,父母都在时间被打乱的混乱中挣扎,在被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争吵哭闹)吵晕的边缘徘徊。基督徒父母安慰自己,这是爱的代价,但心里那句“主啊,请赐我耐心”的祷告,是不是已经念了八百遍?

我虽不是为人父母的人,也没有权利对别人的家务事说三道四。但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却在这些日复一日的咆哮与哭泣中,隐隐感受到一件事:暑假对许多家庭来说,并不是什么轻松团聚的美好时光,而是一场关系的考验,甚至是一场信任的“浩劫”。为什么呢?我们曾经那么盼望和孩子有更多时间相处,但真正拥有这些时间时,我们却无所适从,甚至彼此伤害。时间多了,矛盾反而显露了;相聚多了,距离也浮现了。这个“劫”,不是因为假期本身,而是因为关系的根本早已松动,只是被日常的忙碌掩盖着罢了。

在这个时代,做孩子真难,做家长更难!我们真的需要从那份更高的力量中汲取养分。

关系先于规范

这一切的背后,是现代家庭亲子观的两极失衡:要么是过度介入的控制式育儿,将孩子视为待塑的泥土,以规条与成绩为唯一价值;要么是疲于应对的放养式,美其名曰自由成长,实则在关系的旷野中任由彼此迷失。我们仿佛在效法两个失败的原型,却忘记了那个真正爱的源头。

可惜的是,在很多家庭里,这个假期的旋律早已走调。孩子成了计划表上的项目,父母变成了情绪的引信,彼此都好累、好怕、好失望。我们想靠责任修补关系,却忘了关系才是责任真正的根基。

我认为若一个孩子在父母眼中是“需要被修理的人”,那么规条再严、安排再满,也只能换来更深的对抗和疏离。相反,若孩子先被当成一个完整的人,被看见、被理解、被陪伴,那么即便规范仍然存在,它也会被理解为保护,而不是枷锁。

关系才是一切教育真正的土壤。没有关系滋养的规范,往往只是父母焦虑的外化,最终变成孩子的压迫。反之,关系足够深厚时,哪怕是最严格的要求,也会被孩子内化为信任与依靠。就像一棵树,若根系扎得深,枝叶便能向上伸展;若根基浅薄,再繁茂的叶子也撑不住风雨。家庭亦是如此:情感的根基若是脆弱,再完美的教育蓝图也只是一座空中楼阁。

爱才是最好的教育

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上海某五年级女孩期中考了95分,母亲一句“别人能考一百,你为什么不行?”之后,孩子就从十几层的楼跳下;母亲跟着跳;父亲看见妻女没了,也跳了下去。

同样今年上海高考,某重点高中高三男生“小三门”考试204分,离满分只差6分,却够不着清北的强基线,于是从17层纵身跃下......诸如此类的悲剧层出不穷。

考试是人创造出来的制度,可是人却被这种制度所束缚,甚至还为此失去生命,真是可悲。我想,分数不该,也不能成了丈量成功与否的唯一尺子。成绩单上的数字,常常成为亲子关系中的一个引爆点。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我们不应只将目光聚焦于分数和名次,而应该更深入地去理解和关注他们独特的个性、兴趣爱好、社交能力以及品德修养。

如果说分数是冰冷的,那么爱才是真正能滋养生命的源泉,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圣书中的爱,可以从“牧养”这个词的含义中得到体现。牧羊人了解每一只羊的习性,知道它们何时需要青草,何时需要水源。他没有时时刻刻用鞭子赶着羊群,而是走在前面,用声音引导,用爱护来陪伴。他不会因为哪只羊走得慢而放弃它,更不会因为哪只羊迷路而大声呵斥。他会亲自去寻找,把迷失的羊扛回肩上。

我眼中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愿意为了孩子付出,愿意放下自己的面子和骄傲。它让我们看到孩子的软弱,并以温柔相待。而真理,是让我们懂得为孩子的成长设立界限,让他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并非为了控制,而是为了保护,就像父母在家中给孩子设置的安全栏杆,是对孩子的保护一样。

课外班与孩子的真正起跑线

在中国,许多家庭都是双薪,家长们难以全程陪伴孩子。因此,暑假期间,补习班或者暑托班便成了许多家庭的首选。孩子们的生活作息依旧是从早上八点到下午四五点,只是地点从学校换成了教育机构。尽管为了市场竞争,五花八门的课外班也增添了不少户外活动等多元课程,但其核心仍然是课程填充和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长的托管需求,却未必能满足孩子内心深处真正的成长渴望。

孩子们的学习旅程是一场长跑,而暑假正是这段旅程中难得的暂停时刻。这个看似令人头疼的安排,实则是让孩子休息、调整,以及探索不同学习方式的宝贵机会。我们不妨将视野放宽,回想学期中每周五天、每天八小时的密集课程,再加上各种补习,中国学子们在学期间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是巨大的。因此,一个长假的存在,本意就是为孩子们的身心提供一个舒缓的空间。真正的挑战,在于家长如何把握这个假期,让它真正发挥出舒缓与另类学习的效用。

我曾经读过基督徒建筑师小万工的一篇文章《课外班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她写到,现在父母最大的焦虑,常常不是怕孩子没学到知识,而是怕他们“落下”。于是他们拼命给孩子加码,希望用课程和证书换来一份保障。可她提醒,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在被看见和被陪伴时,心里生出的安稳,同时强调孩子的好奇心、感受幸福的能力以及内心的平安喜乐,这远比考试分数重要和珍贵。

在该文章中,作者也谈到自己童年的经历:第一次上电子琴课,她抱着小小的电子琴被同学取笑而哭着回家,第二天她母亲就咬牙买下百货商店里最贵的电子琴。这给孩子一种笃定:你想学的,我们支持。哪怕学到“划呀划”就戛然而止,那份被理解的感觉却一直留在心里。

所以说,课外班本身并不一定是问题,问题在于父母的初衷与认知。是要把课外班当作筹码,还是当作孩子探索世界的桥梁。小万工说“爱才是最重要的”,我现在越来越能体会:爱就是在孩子还没准备好时,能忍住不逼迫;在孩子真正渴望时,能立刻给予最好的支持。

真正的起跑线,并不在某个证书或分数上,而是在孩子的心里——当他/她在某个时刻,因为被爱和理解而点燃了热情,就已经在人生长跑中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以一个孩子的角度看家长

升学路上的等待会很煎熬。父母会担心机会错过,会害怕孩子被同龄人甩开。但孩子的心不是机器,插上电就能启动。很多兴趣要在他自己渴望的时刻才能被唤醒。就像种子,有的春天发芽,有的要等到夏天。

有时我会想,做父母的究竟在忙些什么?他们焦虑着、追赶着,想要给孩子准备最好的条件、最优的教育、最广阔的道路,盼着孩子能健康、快乐、无忧地长大。可即便再三对自己说“我不会逼迫孩子,我愿意给他足够的空间与自由”,心里仍然难以平静。一只眼羡慕着别人家的孩子,另一只眼却死死盯着自家的孩子,唯恐他落后,唯恐他不够好。于是问题总在心底浮现:究竟是孩子不够优秀,还是父母哪里出了差错?

这一切,都是家长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已经给足了孩子条件,但其中父母的焦虑,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自身投射在孩子身上的期待。如果家长能够用孩子的视角看自己,然后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家长能收获更多。

当家长放下身段,蹲下身子,用和孩子一样的高度去看待他们的本性、特质、想法和心情时,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没有成年人的复杂与世故,只有最纯粹的喜怒哀乐。

当家长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接纳孩子,即使他们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也能报以更多的包容与尊重。因为你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长需要耐心和爱心来浇灌,而不是苛求与评判。这种换位思考不仅能让你更有效地引导孩子,也能让你的内心变得更加柔软和丰盈。

暑假终将过去,但爱不会

或许我们的生活,常常乱成一团。我们与至亲至爱之人,总是陷入一场又一场无休止的争执与拉扯,在言语与情绪的锋刃里彼此受伤。误解层层堆叠,伤痕渐渐累积,仿佛爱与痛紧紧缠绕,谁也不肯先松手。可奇妙的是,在所有的撕裂和沉默过去之后,在无数个可能的平行宇宙里,我们仍然会想要再次靠近彼此,再次触碰彼此的真实与温度。那些看起来难以磨合、似乎没有答案的矛盾,我们只要相信爱始终在其中,就够了。

父母和孩子,其实都在成长。父母并不是天生就懂得如何去爱,孩子也不是生来就懂得如何去回应。我们都在一次次冲撞与妥协中,学习如何把心交托给彼此,学习如何在脆弱中依旧伸出手。圣书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 若我们真的相信这一点,就会知道,教育的终极意义,不在于培养一个完美的孩子,而在于彼此在爱的塑造中,一同成长为更温柔、更宽广的人。

爱,不该输给焦虑;关系,不该毁于控制;假期,不该成为一个家庭的“劫”,它应当成为爱的“节”。

暑假终将过去,喧嚣和争执也会渐渐沉寂。但如果我们能在这段混乱的时光里,抓住爱的线索,把它编织进亲子关系的肌理,那么哪怕外在的世界依旧充满考验,我们的内心也会有一处柔软的家园。因为爱比争执更持久,比误解更深刻,也总在那里,默默地守护着我们。

愿这份爱,会像微风一样,一直吹拂,永不停歇。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Luemen Rutkowski via unsplash.com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