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信耶稣,要跟随耶稣,要到教会聚会呢?显然,我们是希望从耶稣那里获得力量,获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为什么我们每周要聚会,要到祂的面前听祂的福音,接受生命的食粮和喂养呢?显然,我们是希望不断从耶稣的福音中获得成长的养料,获得生命坚强的盾牌。
我们把主日看得这么重要,于是,我们给自己规定,每个主日都不能缺席,必须去教会。我们也相信我每天坚持去教会,我的生命就会改变。
于是,去教会之后,每次我们认真坐在第一排,听牧者讲道,甚至我们还会记笔记,像上学的时候那样,回去还会温习。我们每天晚上都会祷告,都会读经,都会忏悔这一天我做的事情有没有不符合信仰的地方。我们每天都在努力地省察自己的状态,期待生命获得提升。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主日的聚会越来越像“上班”了。我们找到一份新的工作,开始上班的时候,我们热情十足。心里想着,我一定要好好工作,完成老板交给我的任务,好好表现,用我的诚心和爱岗敬业,换来升职加薪,改变我的生活状态,争取早日实现经济自由,买房买车。开始的时候我们还能保持积极的心态,但是半年之后,我们发现自己的努力没有带来什么改变。一年过去了,我们还是那个刚入职的岗位。上班的心态,也慢慢地变成按部就班地打卡,每天完成老板的任务就可以了,多一点事都不想做。
我们设定了目标,却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目标正在身后远离自己。我们开始怀疑,怀疑老板无视自己的存在,怀疑这个工作是不是不适合自己。我们也开始怀疑教会,教会的教导有问题,教会不关心信徒的成长,教会的水平有问题。我们的聚会开始变得敷衍,主日聚会也开始变得懒散。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总是寻找他者的理由,却从来不看自己的责任。我们以为认真工作,就一定会带来升职加薪的结果,如果没有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公司的责任。但是我们有没有考虑过,我们自己的工作是否有问题呢?我们能不能积极主动,能不能理解上司给我们任务的目的,能不能用灵活的方法达成工作目的。此外,我们有没有思考,这个工作是否适合我,是否适合我的专业、我的性格,我在这个工作中能不能获得能力的提升,能不能获得快乐和人生的价值。这样思考下去,我们冷静省察,然后与上司同事认真交流,如果无法沟通,那再考虑自己的去留。不论怎样,认真思考,分清责任,才能找到问题的真正症结。
同样,我们在教会中,也要做这样的客观的思考。我们和教会的关系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们是主动寻求成长,还是等待教会的喂养,成为被动张嘴等待食物的雏鸟。我们和其他信徒有没有成为朋友,有没有和他们交流对主日讲道或者圣书经文的不同心得;我们有没有主动参与教会的事务,积极参与教会的公益活动。每次去教会,我们只是被动地像小学生那样,希望讲台上有面包丢下来,当然我们每次都会失望。
人是软弱的,人性更是软弱的,能让我们始终保持热情的事情,大概没有几个。爱情能让我们舍弃生命,但是却很难长久地保持当初的热情。当然有人能一辈子爱一个人,但是不能时时刻刻都保持第一次见面的触电感。如果我们能始终对一件事情保持热情,那么我们的身体大概吃不消。疲倦和休息,热情和冷淡是我们身体的规律。因此,一个人对教会聚会有时候有热情,有时候很平淡,这十分正常。因此,不要把失去热情当成一件不正常的事情。但是不热情,并不意味着成为我们的负担,让我们生活压抑。
既然如此,当我们从参加教会的信仰活动中感到疲惫和压抑的时候,我们要反思一下。
首先,我们先反思自己。我有没有理解牧者的教导,牧者的教导与我的生活有没有关系?聚会结束之后,我们有没有参加相关的讨论,或者与同教会的弟兄姐妹交流心得?显然这些对于我们理解讲道信息是很重要的。另外,我们去教会的心态,是张口等待喂养,还是自己主动寻求呢?如果是等待喂养,那我们的心态就有问题,需要改变。教会不是家长,我们也不是襁褓的婴儿。任何教会都有自己的问题,没有完美的教会,正如除了耶稣之外,没有完美的个人一样。
其次,我们和教会的关系是不是像自己和工作的关系。是不是每周去教会就像上班一样,是一件必须的不得不完成的事情。如果是那样,我们和上帝的关系就像和老板的关系,等待他发工资,改善生活。这样的信仰,不是精神的依靠,也不是心灵和生命的融合与改变,而是现实利益的交换。
当我们的信仰变成沉重的负担,我们要思考自己和上帝的关系,思考自己在信仰中扮演的角色。耶稣说:“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只是我们不祈求、不敲门,只是等待掉下的馅饼。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