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2日
微信

知识的冠冕与圣职的恩膏:再思教会事奉理解

作者: 尹伯斌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8月22日 13:47 |
播放

编者按:
本文是作者关于华人教会当下一个现象的反思,他来信中如此写到:“
当前,华人教会中高学历知识分子和具有社会名望的信徒日益增多,他们在教会事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的文章旨在探讨这种积极参与可能带来的挑战。” 
他相信,这篇文章所探讨的问题在当代教会中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希望能引起更多弟兄姐妹和教会领袖的关注与思考。

在当代教会中,笔者观察到一个值得深思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在笔者熟悉的华人教会语境里:社会各界的精英,特别是那些拥有高学历和卓越学习能力的知识分子,在教会事奉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他们对神学知识的掌握往往令人赞叹,甚至在神学深度上超越不少专职神职人员。与此同时,一些具有社会名望的信徒,如演员、企业家等,也可能因为其公众影响力而频繁登上讲台,甚至对教会治理产生影响。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需要思考:这种积极的参与是否在无形中模糊了专职神职人员独特的呼召和职能?当主日礼拜的核心被简化为“听讲道”,而讲道本身又趋向“学术化”时,我们是否正在偏离礼拜的真实意义和神职人员真正的使命?更甚者,世俗名望的引入,是否正在挑战教会治理的属灵根基?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努力厘清知识恩赐、世俗名望与神圣职分之间的界限,重申专职神职人员蒙上帝特别呼召与圣灵恩膏的独特地位,并呼吁教会回归圣书,构建一个恩赐彼此配搭、职分清晰、秩序井然的健康事奉模式。

一、 现象观察:多元参与下的挑战与误区

教会欢迎并善用不同恩赐的信徒参与事奉,这原本是圣书所倡导的。然而,当知识的优势和世俗的名望进入教会的圣工范畴时,一些值得警惕的挑战也随之浮现:

1. 对“神学知识”的过度看重

华人文化向来重视知识和学问,因此,拥有神学学位或渊博神学知识的教授、博士在教会中更容易获得讲台机会和话语权。对知识的尊重固然是好事,但若把神学知识直接等同于属灵权柄或牧养能力,就可能产生偏差。一些高知信徒可能因此产生错觉,认为凭借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神学知识的积累,足以胜任甚至超越专职神职人员的牧养职责。

2. 礼拜核心的偏离与“讲道至上”

许多教会将主日礼拜的核心简化为“听讲道”,不少信徒掐着点赶到教会,听完讲道就觉得完成了礼拜。这种做法让敬拜、祷告、圣餐、奉献和肢体团契等其他重要环节被边缘化,礼拜的丰富性大大削弱。当讲道又趋向“学术化”,侧重于神学理论分析和文本考究,而非圣灵恩膏下生命的喂养和上帝旨意的宣讲时,其牧养性和转化能力就会减弱,从而破坏了礼拜中与上帝相遇的真实意义。

3. 名人效应对属灵秩序的冲击

名人自带光环和号召力,教会邀请他们无疑能带来大量关注。然而,如果名人因为其社会地位或知名度,而在教会中获得了超越其属灵恩赐和职分的发言权,甚至介入教会治理决策,就可能模糊属灵权柄与世俗名望的界限。这不仅会稀释专职牧者的权威,还可能导致教会治理的世俗化和人治倾向。

二、 核心辨析:知识、名望与神圣职分的本质区别

要解决上述张力,关键在于清晰辨别知识恩赐、世俗名望与神圣职分的本质与区别:

1. 知识恩赐

上帝将各种属灵恩赐赐予祂的儿女,包括教导的恩赐、知识的恩赐、智慧的恩赐等等。高级知识分子在学识上的卓越,正是上帝所赐予的宝贵恩赐。他们可以在教会中以各种方式服事:比如担任主日学教师、专题讲座讲员、神学顾问,或在教会治理中贡献智慧。他们的参与是教会的一笔巨大财富。

2. 世俗名望

名人拥有社会影响力,这本身可以看作一种“影响力恩赐”,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成为福音广传的桥梁。然而,名望是世俗衡量成功的标准,它不代表属灵深度,也不赋予属灵权柄。

3. 神圣职分(专职神职人员)

专职神职人员,比如牧师、传道人,他们的设立并非仅仅基于学识或名望,而是源于上帝独特的呼召和特别的赋权。这是一种对圣工的“执业”,其合法性和有效性来自上帝主权的拣选和教会的正式按立。

就像任何世俗职业都有其相应的执业授权和资格一样,一个人即便对某个行业再精通,如果未获授权,也无法合法执业。同样,神职人员的“执业赋权”更是来自超越世俗的上帝:
○ 福音宣讲的权柄: 他们的宣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带着上帝的道,以生命影响生命,带有圣灵的能力和属灵果效。
○ 奉主名祝福和祷告: 这是代求的职分,代表教会和信徒向上帝祈求恩典,这背后是上帝对他们作为仆人的特别应许。
○ 宣讲上帝旨意,牧养和带领群羊: 他们需要敏锐地聆听圣灵的声音,明白上帝对教会和信徒的引导,并将其清晰传达,带领信徒走在真理的道路上。

更重要的是,上帝所呼召的仆人,祂必然要用圣灵的恩膏来膏抹他们。这种恩膏赋予他们其他信徒所不具备的特质和能力:
○ 属灵的权柄: 使他们的服事带着上帝的授权,能带来属灵的突破和转化。
○ 牧者的心肠: 对羊群深切的爱、关怀和怜悯,这是圣灵在他们生命中塑造的品格。
○ 属灵的洞察力: 敏锐地分辨上帝旨意和属灵状况的能力。
○ 讲道的恩膏: 使讲道不仅有神学深度,更有属灵力量,能穿透人心,带来生命的更新。

三、 圣书与历史的佐证:神圣秩序的不可僭越性

圣书和教会历史提供了大量事例,证明上帝对自己所设立的职分有着严格的界定和保护,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僭越:

1. 初代使徒的独特性
耶稣拣选十二门徒,并非依据他们的学识,而是亲自呼召和训练。使徒们拥有世俗的博士、教授所不能拥有的特质:
○ 神迹奇事的伴随: 比如彼得能够判断亚拿尼亚夫妇的藏私;保罗被毒蛇咬伤却安然无恙;彼得在监狱里被天使所救。这些都是上帝为印证使徒职分而行的超自然作为,绝非任何知识或能力所能达到。
○ 方言宣讲的恩赐: 五旬节时门徒被圣灵充满,用方言向万国犹太人讲道,这不是语言学博士的刻苦学习成果,而是圣灵即时赋予的能力,目的是为了宣讲福音。 这些都指向使徒职分的神圣性和超越性。

2. 旧约的警戒
○ 米利暗挑战摩西:
 即使是先知米利暗,当她质疑上帝亲自设立的摩西领导权时,上帝亲自介入审判,使米利暗长大麻风。这清楚地表明:哪怕在属灵上有恩赐,也不可僭越上帝所设立的属灵职分。
○ 乌西雅王擅自烧香: 乌西雅王虽然是敬虔的君王,但当他越权进入圣所、亲自烧香时,祭司劝阻无效,上帝立刻击打他,使他长大麻风,终身不得再入耶和华的殿。这明确指出,属灵职分不是任何人凭热心、知识或地位所能擅取的。
○ 可拉党的叛乱: 利未人可拉与同党挑战摩西和亚伦的领导权,声称“全会众都是圣洁的”,质疑摩西为何“自高”。结果是地裂吞灭可拉一党,显明上帝设立职分有其权柄和圣洁,不容人私自篡改。 

这些历史事件显示:上帝对自己所设立的职分极为严肃,任何轻忽、僭越或以人为的标准取代神圣设立的,都会遭致上帝的管教或审判。

3. 教会历史的传承 
从使徒教父(如帕皮亚、坡吕甲、伊格那丢)到改教家(如马丁·路德、加尔文),再到复兴运动的领袖(如约翰·卫斯理),这些教会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巨大影响力并非仅仅依靠学识或名望。伊格那丢强调主教、长老和执事的合一与顺服;路德和加尔文更是蒙上帝呼召,带着先知性的权柄,打破旧秩序,建立新模式;约翰·卫斯理的复兴运动更是圣灵恩膏的明证。他们都是被上帝特别呼召并赋予独特职分和权柄的仆人,他们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世俗的衡量标准。

4. 保罗的见证
学识的谦卑与福音的超越。保罗作为初代教会的顶尖学者,在雅典亚略巴古山与希腊哲学家辩论时,并未因辩论而取胜。这让他深刻领悟到:“因为我曾立定主意,在你们中间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耶稣基督和祂钉十字架的事。”这并非保罗放弃学识,而是他意识到福音的力量并非倚靠人的智慧或口才,而是圣灵的大能和十字架的单纯宣告。

四、 信仰与神学学术的边界:理解与避免僭越

信仰和神学学术都关乎上帝的真理,但它们并非同一事物,其边界的模糊可能带来多重危害:

1. 信仰的知识化/精英化: 如果把信仰等同于神学学术,那么信仰就可能被简化为一系列神学知识点,成为少数拥有高深神学知识的“精英”专属。这会让人产生“懂得多才算信得好”的错觉,排斥那些学识不深却生命敬虔的信徒,导致信仰失去其普世性和生命力。

2. 神学学术的信仰化/教条化: 反之,如果把神学学术研究的成果直接等同于信仰的全部,而不允许对其进行批判性反思,那么神学学术就可能沦为僵化的教条,失去其求真、探索的活力。

3. 对神职人员的误读: 这种边界的模糊,正是导致我们之前讨论的问题根源。当教会精英误以为掌握了神学知识就足以取代专职牧者时,他们混淆了“神学学术能力”与“蒙上帝呼召的牧养职分和恩膏”。神职人员的核心职责是被上帝呼召对圣工的执业,而非仅限于神学性的宣讲或学术研究。

4. 傲慢与论断: 当个人将神学知识视为属灵优越感的来源时,就容易产生知识的傲慢,论断那些神学知识相对薄弱的信徒,破坏教会肢体间的合一与爱。

信仰与神学学术并非对立,而是互相滋养、互相印证。信仰是神学学术的源泉和目的,而神学学术则能深化和保护信仰。

五、 对教会的建议:建立健康的职分与恩赐配搭体系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建立一个恩赐彼此配搭、职分清晰、秩序健康的教会模式,我们必须:

1. 清楚传讲圣书中“职分”与“恩赐”的区别
牧者有责任在教导中持续澄清“事奉”并非人人都能以相同方式、相同层级参与。虽然每位信徒都可事奉上帝,但并非所有人都被呼召承担属灵权柄的“职分”(如牧师、长老)。这种“设立”与“呼召”应当清晰明确、公开按立,不可随意认定。

2. 正确认识讲道事工的神圣性
讲道不仅是知识的呈现,更是代替上帝对会众说话,是属灵战场的宣战书。因此,应鼓励有恩赐的信徒担任教导工作,但主日讲台需由蒙召、受训、被按立、并在灵命上成熟的神职人员承担,才能带来全人转化与属灵喂养。

3. 尊重属灵职分,设立健康治理架构
教会治理应避免以社会地位、财富或学历作为话语权的依据。长执应以属灵生命、服事忠心、被圣灵印证为选拔标准。名人和知识分子的恩赐应被善用,但不应替代神职职分,也不可凌驾于教会治理结构之上。

4. 鼓励知识分子以合宜的方式参与教会事奉
教会应主动设立神学讲座、小组查经、信仰与职业整合分享等平台,让知识分子在其恩赐范畴内服事,造就弟兄姐妹,并成为职分体系的辅助力量,而非取而代之。笔者所熟悉的缸瓦市教堂的堂讯经验就是很好的实践范例:牧师把关内容不偏离真理,而具体撰稿、编辑、排版到印刷,则由教会不同恩赐的信徒分工完成,这清晰地展现了不同恩赐有效配搭的巨大果效。

5. 善用名人影响力,拓展事工
名人信徒的社会影响力是教会福音拓展和公共关系处理方面的宝贵资源。他们可以作为福音大使,利用其公众形象和号召力,吸引更多社会关注,为教会的宣教活动、慈善项目等带来流量和资源。在处理外部事务和公共关系时,名人的介入可能比教会内部的声音更有影响力。然而,其服事必须以荣耀上帝为出发点,并在教会领袖团队的属灵遮盖和引导之下。前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1998年6月28日随克林顿总统访问中国期间,在北京崇文门教堂(当时克林顿总统偕夫人希拉里及女儿切尔西前往礼拜)礼拜的经历,便是名望在信仰面前谦卑的生动写照:她主动取消严格安保,并谦逊声明“这一刻我不是美国国务卿的身份,我仅仅是缸瓦市教会的一名普通信徒”,这深刻体现了在上帝面前,所有世俗身份皆要放下。

结语:回归圣书,重建圣洁与次序

知识和才干是上帝所赐的恩典,名望和影响力也可被上帝使用为福音的工具。然而,属灵职分是上帝特别设立的圣工,其设立的方式、权柄的运行,以及服事的能力,都必须由上帝亲自呼召与赋权。

教会若希望维持健康成长,必须回到圣书中清楚的属灵秩序与治理原则上:让每个肢体各尽其职,彼此配搭,不混淆职分与恩赐,不让知识或名望取代圣灵的呼召与恩膏。

愿我们所建立的教会,既有智慧之光,也有属灵权柄;既有知识的冠冕,也有圣职的荣耀;在谦卑中彼此服事,在次序中见证基督荣耀的身体。

 

引用
● 参见《民数记》12章:米利暗因挑战摩西而遭神惩治。
● 参见《历代志下》26:16-21:乌西雅王擅越祭司职分,受到神的惩罚。
● 参见《民数记》16章:可拉党叛乱,神亲自施行审判。
● 《以弗所书》4:11-13:“他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
● John Stott, The Preacher’s Portrait: Five New Testament Word Studies (Eerdmans, 1961)。
● Eugene H. Peterson, The Contemplative Pastor (Eerdmans, 1989)。
● D.A. Carson, The Cross and Christian Ministry: Leadership Lessons from 1 Corinthians (Baker Books, 2004)。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MD Duran via unsplash.com

立场声明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