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2日
微信

真正的读书不能有太强的功利性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8月22日 13:48 |
播放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知道自己的存在。

自我存在感的建立实际上是从表达开始。一个人怎样在社会中表达自我,他是否能表达自我,关系他的人格能否确立。一个人不能表达自己,那么他一定不正常。就像《千与千寻》中的无脸男,他表达自己的方式就是发怒或者满足他人的欲望,成为他人的工具。这种表达是没有独立人格的表达。自我表达是自我界限和社会互动的基础。表达的方式当然是语言,这里的语言既包括符号声音语言,也包括身体语言。我们说一个人是温柔的,是文雅的,这不仅是指他的谈吐,也是指他的举止。

怎样表达才能有深度,让人一看就知道我们是有内涵有修养的人呢?可能除了读书,没有第二个途径了。当然经过培训也许可以在举止上达到优雅的标准,但是一旦开口,深入交谈就原形毕露了。因此,人生的视野、高度是无法用技巧的培训来提升的,必须读书、思考,才能拥有高度和广度。

但是,一个人如果为了提高自己的谈资,为了表现得有深度而去读书,显然很难达到目的。因为你还没起步可能就已经厌倦读书了。那么,怎样的读书才是真的有收获呢?我们读书,从小到大被父母和学校强调得最多的目的大概就是考大学。我小时候,什么事情都不重要,只有考大学最重要。我的整个人生都被堵死,只有考大学才是唯一见天日的窗口。

但是,那种读书,让我厌倦。让我为了分数读书,读书成为我的负担。当我拿起一本小说,拿起《红与黑》,拿起《西游记》的时候,我的内心就会有负疚感,这些书能让你的成绩提高吗?能考高分吗?既然不能还是放下吧。我只好放下我喜欢的书籍,去读自己不喜欢的书。中学毕业最大、也是最让我们快乐和兴奋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教科书撕得粉碎,从楼上扔下。看着漫天的纸片,那撕碎的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我们心里沉重的负担。

正是这种为了成绩的读书,让我们尽管取得了很高的学历,好像学习了很多的知识,但是我们依然没有深度,对读书依然没有兴趣,依然不知道怎样读书。可见,怀着考高分或者取得学历目的的读书,并不是真正的读书,因为我们并未从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学驾照的时候,科目三练习,最重要的是直线行驶。一开始我总不能在马路上走直线,总是偏离行车道,压线行驶。因为我始终盯着方向盘,我总以为只要方向盘不动,就可以走直线了。包括我在考试的时候,也是如此。因此第一次考试就挂科了。后来我找了原因,教练说不要总想着走直线,你要自然驾驶,眼睛看着远方,放松手臂。后来不再想着走直线的时候,自然就走了直线,考试也顺利通过。

目的太强,容易失去乐趣,也不容易达成目的。当然那种技术性学习,比如学习编程、学习某个专业,我们可以有很强的目的,但是如果想提高我们的人生深度,就不能怀着目的,最终你得到的可能只是知识点的堆积,对于你人生的成长并未有太大的帮助。

纵观在学术上有成就的人,没有几个人是为了成为学术大咖去读书的。成为某一方面的大咖,这往往是无意的收获。那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兴趣。爱因斯坦的学生时代并不是很突出,甚至他也旷课,也会担忧考试不及格,甚至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实验而引起一次小的爆炸事故。他毕业之后,也是焦虑工作,很多单位都不要他,他的老父亲不得不动用关系帮他找工作。那么,他是因为工作而取得后来的成绩吗?他的工作只是专利局的职员,为了升职称他还努力了很多年。他的相对论理论的提出,与他的工作没有关系,而是他的兴趣。

据说欧几里得的一个学生,在他的课堂上,问他:“我学几何有什么用呢?”欧几里得听了之后,思考了一会儿,叫人给他两个铜板,把他打发走了。学习几何没什么用处,两个铜板反而能买到东西。

今天目的性的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最普遍的学习方式。人们在学校的时候,为了考试成绩而读书;进入社会之后,为了职称而读书,为了考证书而读书,为了涨工资而读书,甚至为了给孩子营造氛围而假装读书。我们读书的目的性越来越强,能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对于我们的人生深度来说,可能并没有什么帮助。我们依然属于那个没有“文化”的群体,依然喜欢人云亦云地看待问题。

当然也不存在没有任何目的性的读书,读书多少带点目的,但是实用的目的和快乐的目的不同。带着功利的目的读书并不是不可取,这实际上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目的,因为我们用读书实现我们的目的,而不是用暴力、欺骗或者不正当的手段实现目的,这是我们文明的表现。但是,真正的读书还要能从书中得到快乐。怎样才能得到快乐?——带着问题读书。不是把书当作学习知识的教材,而是隐藏着你问题答案的宝藏,当你找到了答案,你就有了收获的快乐。比如,为什么汉朝的时候没有财神,到了宋代才有财神?因为宋代的市场经济非常发达,商人群体壮大,他们需要自己的行业神灵。再比如,为什么关羽在宋代之前都没什么名气,到了宋代才被封神?因为这个时候华夷之辩成为主流,民族团结和忠于朝廷成为意识形态,关羽的信仰刚好可以成为这一文化的载体。

真正的读书不能有太强的功利目的,不然我们无法从中体会到乐趣。


立场声明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