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9日
微信

受难周默想:带着爱与和平进入圣城的耶稣

作者: 沐风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4月18日 09:10 |
播放

近年来,世界的局势发生了不少的变化,让人感受到极度的不平安。俄乌战争、以哈战争、川普的关税政策等等,这一切都让人担心,甚至有人开始思想第三世界大战会不会一触即发。

在受难周的第一天,也是棕树节主日,耶稣前往耶路撒冷去。即使祂受到群众的夹道欢迎,然而这却是祂走向受难的开始。那么,祂是走向和平之路,还是走向不安之道呢?

再隔不到一周就是逾越节,这一天是犹太人最神圣的日子。这一天,无数虔诚的犹太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耶路撒冷过节。这是记念上帝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受压迫的景况,回忆过去他们重获自由的时刻。然而在犹太人的现实生活中,这却是他们面对罗马帝国的压迫,使得这个节日成为极度不安的时刻。他们期待再次获得自由。

正因为如此,逾越节往往会成为他们起义的时刻。在公元前四年就曾经有一群犹太人在圣殿招兵买马,用石头打死了许多罗马士兵。而当时罗马政府对这件事的响应,就是希律亚基老率军进入耶路撒冷展开残酷镇压,共有三千名犹太人丧生,而当年的逾越节也因此被取消。为了防止类似事件重演,每年逾越节前后罗马政府会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秩序与和平。

从此,犹太人认定起义是自杀,他们独立建国的梦想就此破灭了。

现在,耶稣的来到似乎点燃了盼望之火。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载,耶稣刚刚让拉撒路复活,这件事引起了当时祭司长的注意,他们密谋要杀拉撒路。对群众来说,耶稣这个人可以使人从死里复活,或许他有能力打败罗马,因为他的能力是可以战胜死亡的。因此,我们就能意识到当耶稣进城时,夹道欢迎的群众拿着棕树枝、高喊着和散那,这个字包含着拯救我们以及赞美上帝的双重意思。当群众向着耶稣呼喊时,好像在传达相信耶稣将拯救他们,因而赞美上帝。这从他们的呼喊中提到了愿上帝赐福给以色列的君王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期待,就是耶稣成为拯救以色列人的君王。

在耶稣的传道生涯中,人们给耶稣的类似的期待一直都在。比如当祂行了让五千人吃饱的神迹之后,马上就有人开始强迫祂作王。结果耶稣拒绝了,祂的选择是跑去山上避风头。确实,耶稣进城的场面就如一个王凯旋而归的画面,却暗藏着人们对祂的使命之错误认知。传统上,当王凯旋进城时,若是骑马就是为了战争,若是骑驴就是为了和平。而耶稣选择骑驴,已经表达出祂所要带来的是和平君王的角色。

耶稣在逾越节前的星期日选择进城,这一天是犹太家庭挑选献祭羔羊的一天,这些羔羊通常是伯利恒城供应给耶路撒冷的。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些羔羊通常会从耶路撒冷城的东北门(羊门)运入。出生在伯利恒的耶稣选择挑选羔羊的这一天进耶路撒冷城,也极有可能从羊门进入,与那些来到耶路撒冷的羔羊一样,象征祂将要成为那个被献祭的羔羊,而这正是祂成为和平君王的代价。

在罗马帝国军队进驻耶路撒冷预防犹太人起义的时刻,祂以君王之姿进城,表达祂所要带来的和平并不是躲避冲突,而是走向冲突。然而,耶稣解决冲突的方式却并不是以武力去抗衡,而是完全和平的方式。这似乎是欢迎耶稣的那些群众所期待的,也是罗马帝国当局所能接受的方式。耶稣把自己当作逾越节羔羊来献祭,期待用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解决冲突,并带给人所期待已久的拯救。

在生活中,我们为了求彼此能够相安无事,常常会选择躲避冲突。然而无数的事实都证明:许多时候选择躲避冲突只是推迟了冲突发生的时间点,对于解决问题却是无济于事的。或许我们必须思考的是,为何我们总是选择逃避冲突而不是面对呢?当我们以抗衡的方式来面对冲突,隐藏着对别人牺牲利益的期待,最后的结果就是互不相让而两败俱伤,自然就会选择逃避。以羔羊的方式走向冲突,学习耶稣的自我牺牲,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