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家人间,知道“不知道”,方法是什么?

作者: 上海爷叔谈家庭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01月13日 08:12 |
播放

【编者按】
本文根据『顾家的上海爷叔下午茶』现场讨论的内容整理、编辑(2023年12月10日,第81期)。
『顾家的上海爷叔下午茶』是“齐家学汇”播出的网络直播谈话节目,话题涵盖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会众可与上海爷叔、主持人及其他会众轻松对话,共谈家事、畅叙真情,让善意流动起来,共同创设幸福家庭。


【现场讨论】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沟通障碍重重;
如何谦卑反思盲点,需要自身求助。

主持人:
人会“骑马找马”,“戴着眼镜找眼镜”,这很形象地说明了人有盲点的状态。从旁人看,人明明有许多不知道,但自己带着这种“盲点”还以为自己知道,与人沟通,必定障碍重重,出现语言暴力也就成为常态了。
显然,盲点是家庭和美的障碍。那么,发现盲点是谋求家庭幸福的当务之急。我们要找一找,发现自己盲点的方法是什么。

爷叔: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知道,很容易陷入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关键是,自己要发现自己的“不知道”,否则,别人指出来,还是不买账。
我们上次提到了“谦卑”是自我发现盲点的原则。但在具体生活中,我们怎么“修”自身?

胡坚:
上次我提到,我家孩子刚会爬的时候,爬上灶台。我担心他碰火,就抓着他的手去感觉烟的热度,告诫他“不能碰火”,我以为他知道了。哪知孩子到了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他把蜡球放在火上烧,手指被熔化的蜡球烧了个大洞。我很生气,问孩子:我不是告诉你不要碰火吗?孩子说:我没有碰火呀,我只是在做实验,看看蜡球烧了以后会怎么样。
我要孩子远离火,孩子并没有领悟。现在,他还会经常玩火,比如他为收集嵌在塑料里的铁丝,就把塑料放在火上烧,没有防范措施,有危险。

爷叔:
我们以为,我们“教育”孩子,就对孩子讲一些“话”;孩子能背出来,就以为他懂了,其实他根本没懂。胡坚的孩子实际上不是被火烧到的,而是被熔解的蜡水烫到的。溶解的蜡,会伤到皮肤,孩子是不懂的。
胡坚让孩子去感受灶台上的烟,其实,灶台上烟与火,是两回事。到底是不要让孩子被火烧伤,还是被烫伤?无论是灶台的“火”还是“烟”,孩子首先要避免的是“烫伤”,也就是孩子要避免高温对皮肤的灼伤。“火”是“烫”的原因,但孩子能感知从而“认识”的,首先是“烫”,而不是“火”。
妈妈以为自己知道了关于“火”,就告诉孩子“不要碰火”,妈妈根本不知道,孩子没办法从妈妈那儿知道关于“火”的概念,叫他不要碰,孩子怎么执行呢?也就是说,孩子根本不认识“火”,叫他不要碰,不是白说吗?于是,孩子被蜡烫伤,也是自然会发生的。
被熔解的蜡烫伤,看似一个小案例,但是小案例反映了大问题。
我们常常很辛苦、很努力地想帮助孩子、帮助配偶,但是对方不领情,因为我不知道自己的“不知道”。
好比,我们努力去赶一趟火车,还不知道这趟火车的方向,上了车,等到了几站,才发现不对劲了。谁叫我上了这趟火车?是自己,怪谁呢?我是从上海出发,想去南京,我还问过列车员这车去哪里,列车员说这趟车去广州,我以为对了,就上了。因为我根本不知道上海、广州、南京的方位,在瞎问,还不如直接问:这趟列车到南京吗?
如果我们很“热心”地要帮配偶、孩子、父母、家人,结果因为“盲点”而帮反了,不是多余吗?甚至比不帮还糟上百倍。
我们脑子里的概念是混乱的。到底是“火”让孩子受伤,还是“烫”让孩子受伤?我们并不清楚。很多物体都会会发烫,火仅是让物体发烫的热源之一。我们孩子只有先认识了“烫”的危害,才会去迁移到对包括火在内的的热源的危害性认识。
我们不必问华丽的问题,而要朴实地问问题,就象问“火车去哪里”一样,不如问,“我想去某地,请问怎么走?”。如果要搞清楚事情,就要实事求是,提问不要多加修饰。
谦卑的人,能问对问题:能善意了解自己,也善意了解他人。
胡坚老师给孩子传授的知识点,除了自己要知道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孩子。孩子认识事物,是从感觉开始的。胡老师想让孩子认识“火”,就从“烫”开始,这没错。但“烫”的烟与火之间的关系,对孩子来说是不知道的。特别对低龄的孩子,你说,不要碰火,这与烟怎么连得上呢?烟的“烫”与“火”又怎么连起来呢?你要讲孩子能理解、能体会的。小朋友不能理解什么是“不要碰电”,你跟他讲“不要碰这个东西”比“不要碰电”更有效。

小群子:
我家小汤圆,之前非要去摸装了热水的杯子,跟他说“烫,不能摸”,他还一直要摸。后来爷叔让小汤圆摸到了,切身体验到了什么是“烫”,就不再碰热水杯了。
我们以为告诉孩子一个结论,就教会他了。实际上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是我们没有把信息正确传达给孩子。

爷叔:
所以我们要讨论:如何让自己发现盲点?我们怎么发现自己原来是不知道的呢?

小群子: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爷叔节目平台特别好,我们在这里交流,会看到自己的无知,否则还觉得自己做得挺好的,都是别人不好。

爷叔:
上次茗茗提到对女儿在校的焦虑。我们怎么帮助茗茗发现自己的盲点呢?茗茗说发现自己的盲点是“给不出去”,其实我们不是给不出去,而是给出去,被弹回来了,没给对。

小群子:
我很有同感,我上学的时候,妈妈给了我很多关心,也常叮嘱我一些事,比如:不要跟坏人接触,要跟好同学来往;多个朋友多条路;要吃饱穿暖。但是怎么分辨“坏人”和“好同学”呢?我感到妈妈总把我当小孩子,不能理解我,也不能帮助我,只是唠叨。久而久之我也不会去跟爸妈说什么了。

爷叔:
如果你嫌爸妈烦,会被冠以“不孝”。现在小群子也做了妈妈,以后不能让你的孩子觉得烦。被爹妈当成小孩的感觉,好像是没有被平等对待。其实被人关心挺好的,只是,当我们把困惑、挫折讲给爸妈听的时候,爸妈不会理解,反而会来数落,不会来帮我们找原因。

小群子:
是的,还会拿我和别人比较。

爷叔:
所以,爹妈需要谦卑。

胡坚:
孩子不是不愿意听你讲,而是感觉到你在高位上骂他;孩子感到你不尊重他,但又说不清楚。

爷叔:
有时候小朋友说“你不要骂我”,其实你没有骂他,但他感觉你是在骂他,因为你在讲他不对。人被指出问题时总有压力,成人更是如此。我们应该怎么指出孩子的错呢?这值得研究。“赏识教育”、总是夸,同样带来许多问题。抑郁的孩子常常是被夸出来的,他坏话听不进,心理脆弱,受一点委屈就要去跳楼了。

主持人:
其实,在爷叔节目上,我们大家也在互相指出不对之处,为什么我们在这个平台上,小群子你能接受;对爸妈批评指出的话,却不能接受?

小群子:
我想是因为,爸妈在长辈的位子上说教你,说的东西又没法执行。比如,“多条朋友多条路”这话没错,但是怎么做到呢?没有下文。

主持人:
我们是否能归纳出我们的一个盲点:我们很依赖于说话人的态度,而不能抓住话的实质?

爷叔:
那么,谦卑这个原则具体怎么操作?谦卑的人,是怎么想问题的?

大叔:
我们要想到,自己看事情是不是完全的。我们看到孩子脚边有个打碎的杯子,就判断杯子是孩子打碎的。我们起码要先问一问:这杯子是谁打碎的?

爷叔:
谦卑的人,要问对问题。你问杯子是谁打碎的,如果孩子回答说“不是我”,如果你有偏见,火气一来,就会继续问:你会撒谎吗?房间就你一个人,碎杯子就在你身边,你还不承认?这样的提问,显而易见不是在求问,而是在审问。
谦卑的发问应该是怎样的呢?
我们的案例很丰富。在胡坚提供的案例中,关于烫、火、热源,我们先要把概念分清楚。现在学校给孩子上课,概念都没讲通,就让孩子苦苦写作业。我们在方法论上,犯了重大谬误。

书亚:
人能认识自己的盲点,需要很多条件。当我们在作出一个判断的时候,谦卑的想法应该是:我的判断是不是有问题?我的判断可以被质疑吗?我想,茗茗之所以这么听信辅导员的话,是受了“教育”的影响,会认为:老师怎么会错呢?老师说的肯定对。如果你读到博士,就会发现,那些博士生导师等,越是知识渊博的人,越会说:我有很多问题也搞不清。得诺贝尔奖的学者都这么说。科学上有很多没有定论的东西,如果当作绝对真理来讲,是有问题的。

爷叔:
我接触过许多当老师的家长。我发现,在有问题的孩子中,家长是幼儿园老师的,孩子问题相对最严重,接下来是小学老师,大学老师的孩子稍微好一点。跟幼儿园老师最难讲得通,他们都对——“小手放放好,小脚并并拢!”
所谓艺术幼儿园的艺术老师,真的在教艺术吗?这都是我们父母的盲区,他们有的在误人子弟,父母还会津津乐道。
我们目前的教育,最缺的是美育。国务院已经提出了“要把美育放在第一”的呼吁。美育是道德教育和其它一切文化科学教育的重要基础。然而,目前学校尚未执行“美育为第一”的教育策略,老师都被陷在“分数”的坑里了。
听到这些,我们应该恍然大悟:现在的教育,老师的问题是首要的,他们不但不可能“正确”而且还需要父母的“督导”。问题是,目前父母自己都“盲点”重重了。要知道,“老师”只是一个职务,需要具体的“人”去承担。我们对这个“职务”有强烈的“正确”要求,但对一个“人”来讲,本身就难保“正确”,何况,目前教师队伍本身就缺乏“美育”。就如法官,他应该是“正义”的化身,然而,有的法官还会受贿、胡判。我们有一个大盲点是:“职务”和“人”分不清。解放军爱人民很对。但“解放军”是个大概念,某个军人不一定爱人民。
我们有很多不懂,若还不肯学习,还在那里刷短视频浪费世间,日子过得不顺畅、不开心,就成了必然。我们要谦卑下来,问一问,怎么发现自己的盲点。

杨杨:
胡坚老师关于“烫”和“火”的例子,与我的经验联系起来了。我在做饭时,会被蒸汽烫到,伤害我的不是火,是水蒸气。
最近,我对我家的布置又有了新想法。我家卧室阳光很充足,我想,阳光充足的地方,应该是我们长时间待的地方,所以想把卧室改做客厅。我丈夫说:你的想法很好,但是你的衣橱放哪?我说,衣橱放你工作室,卧室搬到阳台。我丈夫说:啊?你想想,人家到家里来,一开门就看到阳台上的卧室,这合适吗?

爷叔:
人要有活动空间,起居室应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我们去丹麦,看到卧室都在阁楼上,小小的,一个温暖角落,活动用的客厅是很大的。我们一般的房屋结构都是反的,卧室大,客厅小。这也是我们早期住宅设计的盲点,现在许多家庭都在改格局。我们的道路建设、管理也有盲点,所以会到处修补,填了挖,挖了填。

胡坚:
我想,关于“火”和“烫”的关系,我给孩子的知识没有拓展。他总是会继续探索,我不可能永远让他不碰火。但我只是在限制他,没有帮他拓展知识。

爷叔:
胡老师的盲点是概念不清。如果起初的概念错了,再拓展也是错的。我们到底是要避免“烫”,还是避免“火”?搞错了,拓展就白干了。胡坚,你认为是要避免“烫”还是避免“火”?

胡坚:
我要孩子避免火。

爷叔:
胡坚老师还是坚持认为要让孩子避免“火”,我们怎么帮助她发现自身盲点?

老黄:
孩子被烫了一次,他就吸取教训了,就学到了。

主持人:
但是胡坚希望孩子能够防范于未然,不要负上受伤的代价。上次我也看到了,孩子的手烫伤很严重。

老黄:
这是知识的诅咒。我们作为父母,以自己的知识为背景,认为自己已经讲清楚了,但是孩子没有相关知识背景,其实是不懂的。我们怎么发现自己知识的盲点,用什么方法切入?我认为,谦卑、实事求是,是在“法”的层面;具体方法,是“器”的层面。
我想,知识的渊博,是解决盲点的方法之一。笛卡尔说:“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就像苏格拉底那样。我们要通过不断学习、实践,让自己越来越渊博。
我们是否有一个最大的盲点?把这个盲点解决后,其他事就很容易解决。这个最大的盲点是:我的大脑就代表我的想法。实际上,大脑只是我们的一个器官,它是为我们服务的,并不是我们的主人。我脑子里的想法、思维、决定,都不能代表我,只能代表我的一个器官。如果调教好,它能服务我;如果没调教好,它会损耗我。头脑自动运转时,常常消耗我们很多,但那并不是我们真实意志的表达。我们在家里吵架,并不代表我真正的意志,而是头脑里情绪上来了。
或许,我们只要感到痛苦、不适、担忧,就反映我们触碰到了盲点——这里有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我有个朋友,做“心灵教练”,他有一个身价几亿的富有客户,这个人去菜场买菜,一位菜农会给他加一把葱。那天,菜农没有给他葱,他就和菜农大吵一架。吵完他很迷惑:我一个身价几亿的人,为什么会为了一把葱和菜农大吵?我那个心灵教练的朋友跟这位富翁说:你会跟菜农吵架,以为菜农小气不肯给一小把葱,其实是你在计较一小把葱,这是你的问题。
这其中是投射原理:我眼中的我不是我,别人眼中的我不是我,我眼中的别人才是我。

主持人:
老黄爷叔提到“知识的诅咒”,那岂不是知识越渊博,诅咒越大吗?

老黄:
读书,应该是不断矮化自己的过程,越读书,越应看到自己的渺小,这是自我认知。
“知识的诅咒”是指,我们跟对方交流时,如果我不了解对方不具备和我一样的知识背景,认为对方应该懂,其实对方没听懂而造成的困境。这与知识的渊博不冲突。如果我再渊博一点,就能知道对方的不懂了。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去告诉孩子知识。

胡坚:
从孩子现在的结果看,我在教孩子“火”的概念时,有个目的:避免火带来的伤害。但是我没给孩子讲解火会带来什么伤害,也没有带他体会。孩子对火不认识,不理解火与其它东西产生关系后,也会发生伤害,没有感知到“火”与“烫”的关系——火引起其它东西热了,也会伤害他。这是我传达不清晰导致的。

爷叔:
很认同老黄爷叔,别人眼中的我不是我,我眼中的别人才是我。我们看到别人有问题,会投射出自己的问题。
好心眼与坏心眼看出去的世界是不同的,好心情与坏心情看出去的世界也是不同的。当我们看到别人有问题时,应该时不时提醒自己或许有问题。我们看到孩子脚边打碎的杯子,心里充满怨愤,反映出自己有问题。如此,当我有不好的心情时,就要提醒自己:盲点来了。既然有盲点,就没有理由发火了。
孩子爬上灶台,若心情很好,就可知道孩子是来学习了。可我们往往是恐惧,是“提防”,传达的信息都是“不许”。
幼师搞不好自己的孩子,这是“知识的咒诅”很好的例证。学了半吊子,以为自己懂了,瞎教一气,还不如农村妇女,孩子爬灶台一巴掌打下去就是了。要么就完全搞懂,要么就承认自己不懂。最怕半吊子,不懂装懂地说教,孩子还是无法避免受伤,这也就是“知识的咒诅”。
拿了一张文凭,找不到工作,这就是“知识的咒诅”,还不如小学毕业,勤勤恳恳;读书把心态读坏,高不成低不就,不如自认无知,反而受人器重。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学历很低,在工厂仓库做保管员,后来工厂中日合资了,日本高管在找骨干,面试了许多学历很高、头头是道的人,都不满意。后来高管看到仓库里明目繁多的各种配件放置得井井有条,物品进出记录清晰,账目一直无误。日本高管就把他带到日本去培训了,让他读书,后来做了企业的高管。这个故事很说明“知识咒诅”的道理。
老黄讲的脑子的问题,我认为就是“理性”的功能,我们要用“理性”,但千万不能依靠自己的“理性”,心志、意念才是关键。我们要反省自己,意念里是爱还是恨?一个有知识的人,如果充满怨愤,就成为杀人工具了。人在于他的心肠。一个真正的人,是心肠慈悲,喜爱公正、公义的。我们要做真正的自己,要谦卑,应该回到小孩的状态——什么都不懂。不懂就问,样样都可以学。
火是热源之一,让物体加温过程有许多知识点。电烙铁、电饭煲,都没有经过火,但也会烫伤人。
尖锐的东西、烫的东西、化学物品、电,这些东西切忌让孩子碰到。如果对孩子说“小心触电”、“小心烫伤”、“小心......”,都是没有办法让孩子接受到有效信息的。这些言语只表达了我们的担心,无法让孩子学到如何避免“烫伤”、“触电”等等的知识以免伤害。
我们是不完全的,必须要谦卑像小孩子。我们的理性会被心志、意念扰动,这些非理性的成分会挑动情绪,影响我们的理性,但这也是属于我们自身管理的范畴。
老黄爷叔提到“心灵教练”,什么是“心灵”?心灵的来源是什么?我们要有知识,以至于可以被教、被练。心灵和我们的思想有什么区别?心灵是怎么影响我们的思想的?要进一步问,心灵又会受什么影响?这等相关的知识,都是我们的盲点,我们没有学过。
我们可以在爷叔节目里探讨,怎么了解自己的心灵,通过观察自己行动的结果,探讨怎么矫正的方法,以至于让我们和家人,和周围的人关系处得更好。
我们修行是为了好结果,是为了家人关系的和谐,这是大家最普遍的追求。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赚了很多钱,住了很大房,日子还是过不好。
为了一把葱斤斤计较,说明有钱的人不一定大方,没钱的人也不一定小气,有钱没钱与是否大方没有关系;迁移来讲,知识是否渊博与谦卑也没有必然联系,等等。
我们要认识自己、认识别人,与人好好相处,不要随便得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就会寸步难行,连坐火车都会坐反。
今天我们聊出了一点名堂——要发现盲点,就要学做小孩子。学习不是让头脑变丰富,而是让心志变明朗、广博、让意念充满爱。学习,是要让自己的境界提升。

主持人:
胡老师想要孩子避免烫伤,目的却没有达到目的。
家人相处,确实有一个很大的盲点:无法给出对方所需要的。正如茗茗妈妈上周的感悟:女儿需要的,我给不出。这个盲点如何补上?留待后续探讨。

{ 创设幸福家庭,提升你我视野;轻松聊出智慧,善意践行建言 }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Tyler Nix via unsplash.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