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从以色列历史反思遗忘上帝恩典的代价

作者: 温良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10月20日 10:09 |
播放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明天更新信息让人应接不暇。现在每天早晨起来祷告、读经之后,我都会去看新闻,并不是因为喜欢看新闻,而是担心如果不看新闻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科技、信息、文化的更新速度实在太快,让人来不及深入的思考,就已经迎接新的消息。而人性却是软弱的,当不断接受新的消息、新的刺激,内心的承受能力就会不断提升。就像最开始我们会觉的偷窃是非常可恶的事情,但是随着新闻报道的增加,我们会认为这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然后猎奇心的驱使下,我们就会对打砸抢的新闻更为关注。

随着新闻的快速更新,人猎奇心不断提升,也就失去了对一件事持续关注的能力,也就会出现“互联网记忆”,事情刚发生的时候,义愤填膺,但是倒杯水的功夫就将刚刚发生事情忘记了,甚至还会出现昨天还被自己讨伐的人,今天就喜欢了他。

这就是一种遗忘,想着“铁链女孩的事情”“唐山打人的事件”这些事曾经都让人记忆深刻,但是现在又有多少人记起,又有多少人为曾经发生的悲剧而不懈努力呢?具体的答案无人知晓,一定有一些人在努力,但是大部分却选择了遗忘,也包括我。

遗忘,是对历史的侮辱,更是对曾经的人、事、物极大的不尊重。人如果遗忘历史,就无法从前人血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自己在发生同样事情的时候,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人如果遗忘历史,就无法警钟长鸣。“居安思危”这不仅仅是对君王的劝诫,更是对每个人的提醒,只有我们不遗忘过去的伤疤、不忘记曾经的遗憾,才能在今天不懈努力。

这也正是耶和华神对以色列人说:“你只要谨慎,殷勤保守你的心灵,免得忘记你亲眼所看见的事,又免得你一生这事离开你的心,总要传给你的子子孙孙。”

上帝实在清楚以色列人遗忘的能力,因为当他们过了红海之后,就开始向上帝埋怨的时候,就证明他们遗忘了自己在埃及所受的苦楚和羞辱。正因如此,上帝吩咐摩西教导以色列人,当进入迦南之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同时借着摩西告诉以色列人,该如何教导儿女。

可悲的是,他们忘记了。

昔日,上帝清楚的吩咐他们,要将迦南地的异族灭绝净尽,他们反而让异族做了仆人;上帝清楚吩咐他们,不可以和他们结亲,他们反而和异族通婚;上帝禁止他们拜偶像,他们却随从外邦人拜偶像......

究竟是遗忘太快,还是利欲熏心呢?当老一代还在的时候,老一代人还能不断督促以色列人的行为,免得他们犯大的错误,而当约书亚去世后以后:“那世代的人也都归了自己的列祖。后来有别的世代兴起,不知道耶和华,也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以色列人就进入了黑暗的时期。

“黑暗时期”,他们开始被仇敌欺压、拜偶像、经历贫穷战乱,惶恐不得平安。神因为祂的怜悯兴起一个士师又一个士师帮助他们。经历患难,本不是神的旨意,神的旨意乃是让他们享受平安和美福,只是他们遗忘了神的诫命。

一代人遗忘、一代人又遗忘,最终在百姓中间并不知道耶和华是谁,忘记了耶和华乃是生养他们的父......每一次看申命记的时候,内心中都有说不出的感动,因为就感觉像看一封家书,一位慈爱的老父亲在认真劝勉家里的儿子凡事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甚至这位老父亲连儿子家里面的“筐”“抟面盆”都考虑到了,这种爱怎能不为之动容。

然而,儿子最终遗忘了老父亲的爱,甚至连父亲都忘记了......

只是这种遗忘的速度太快,快到让后人都咂舌。当上帝兴起一个士师的时候,以色列百姓就能归回到正路中,好好的过敬拜的生活,然后生活平顺安定。但是,当这个士师过去几年的时间,他们的路径又回到了从前:拜偶像、行奸淫、被欺压的生活,然后再此向上帝发出悲鸣,周而复始......

遗忘的代价太过惨厉,如果从以色列人的遭遇中看,这种遗忘所付出的则是生命的代价。然而虽然这里谈的是以色列人,然而在我们生命中的遭遇与以色列人岂不特别相同么?

上帝曾看见了我们的苦情,然后怜恤了我们,并且认真吩咐我们可以再随从这个世界的风俗。然而当我们经历平安、顺利的时候,就不觉得所得的一切是上帝的恩典,反而遗忘他的教训,然后慢慢的靠近世界的宴乐......在宴乐中,自己却经历了背叛、经历了伤痛,然后才想起上帝曾经的话语。

有些人遗忘了神的话语几天就转回了,有些人则是遗忘了几年、十几年,甚至最终也没有转回。遗忘,虽然会让人轻装上阵,但是遗忘会让人失去智慧、失去方向、失去辨别力。

经上曾说:“你们要谨慎,免得忘记耶和华你们神与你所立的约”“耶和华你神原是有怜悯的神,他总不撇下你、不灭绝你,也不忘记他起誓与你列祖所立的约。”

人会常常会忘记自己在上帝面前所许的约,但是上帝总不忘记,惟愿我们常常思想,不至于遗忘祂一切的恩典。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