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思考丨疫情后为什么教会要转变牧养方式?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1年03月29日 08:34 |
播放

疫情带来的冲击正以一种缓慢的方式影响着教会的方方面面,正如一剂吃进身体的胶囊,在不知觉中,胶囊缓慢释放的药剂,在调整着身体各种机能。

疫情之前的和平时代,经济的粗放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很多的人从经济发展的高速管道中获益匪浅,这反映在教会上,就是教会的人数不断增加,大型教会成为普遍现象,并且很多传道人把建立大型教会作为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为什么会有大型教会,这当然离不开城市化背景下农村教会向城市的转移。其实中国过去二十年的城市化,是建立在与农村相对的模式上,通过硬件设施和工厂把农村人口吸引到城市,来完成区位和空间人口转移。

在这其中,农村教会的信徒也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转移到城市来。城市与农村相比,打破了原有的界限和封闭。城市交通的发达,突破了原来以行政村为单位的教会,从而为大型教会的建立提供可能。过去在农村,可能是一个村,或者相邻的几个村组成一个教会,但是现在在城市,则是面对整个城市开放,只要公交车可达就可以去聚会。

大型教会的产生,伴随的是教会经济收益的保障,教会越大可能奉献越多,这样就避免了小教会的经济奉献不稳定的弊端。其次,大型教会的人数保证了聚会崇拜的宗教效果,宗教热情容易调动并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这样教会发展就会进入马太效应,宗教氛围越好,吸引的人越多,教会越大。

这也是为什么传道人热衷于大型教会的原因。

但是大型教会带来的弊端在疫情之后开始凸显,这种弊端在和平的常态中可以通过增加人数来化解。

这种弊端就是疫情导致的教会日常活动停滞情况下的宗教热情下降,从而带来教会参与度的降低,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教会经济收入的下降。

首先,是认同度的改变。大型教会的大基数的信徒人群,让信徒容易在教会聚会的热情中被感染,从而形成教会认同。但这种认同方式是建立在宗教热情被调动的情况下,而这种热情又是被局限在特定的空间内,这种空间是与生活场景隔离的宗教空间。一旦离开这种特定空间,回到生活场景的信徒个体,是无法将这种热情保持的。

其次,对个人的自我关照。信徒在大型教会的宗教热情中,往往并不会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自我身上,也即是说信徒这个时候一般会跟着牧者走,跟着大众走,他觉得这种氛围让他感到快乐,从而把这种愉悦感等同于信仰。

但是一旦信徒离开教会,回归生活场景,这个时候他就远离了牧者和群体情绪的引导。在独处中敬拜上帝的信徒,开始有更多的空间关注自身,从而思考个人与神的关系。而对自身的关注,也降低了集体的宗教热情和大型教会的集体认同。离开大型教会,回到家中的信徒往往更理性,更具备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大型教会的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搭便车者问题。搭便车就是乘车不买票。具体到教会,就是只聚会不奉献,不付出。他可能只贪图教会的小恩小惠,比如一顿便宜的饭菜,或者排解一周的寂寞,交朋友抑或纯粹当做一种娱乐。

这种信徒在大型教会中不占少数,正是他们的参加增加了教会的规模。因此,如果把教会奉献平均到每个人身上,那么这种搭便车的问题可能就会凸显出来。因为教会的规模与奉献的量不成比例。

这种情况下,大型教会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重聚大型教会,而是如何保持有效信徒的具体认同问题。

疫情让信徒无法聚会,这样信徒的奉献就排除了那些搭便车者、认同度不高的信徒,宗教热情冷却的信徒,最后剩下的可能就是为数不多的有效信徒,他们还保持者过去那种对教会的认同和奉献。但这个有效信徒群体如果不仔细维护,也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流失掉。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会的牧者需要改变过去那种大型教会的粗放牧养方式,而回到精细化牧养上来。

换句话说,就是现在需要结束教会的大课模式,而开展精细化小课模式。

在大型教会下,信徒的信仰认同是建立在群体基础上,后疫情时代,群体形式逐渐受限,那么信仰认同的根基就要转换。牧者过去可能习惯于大型教会的聚会模式和氛围,那么现在必须应形势而改变,面对单独的个体。

正是过去信徒把信仰认同建立在大型教会的基础上,从而信徒与神的关系也是以教会的大型聚会为桥梁。而现在,信徒单独面对自我的时候,与神的关系就必然会产生改变。过去认为上帝在教会里,或者在教会的聚会氛围中才能感受到,那么现在牧者必须引导信徒,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同样能感受到上帝的存在。

然而,现在的难点就在于,离开大型教会并慢慢习惯于独处的信徒,牧者如何以最小的时间成本来产生最大的牧养效果。

一对一的精细化,可以成为特殊的个例,但对于牧者来说并不现实。一个牧者所有时间用上,一对一的模式下也无法牧养多少信徒。显然,一对多的方式才是可行的。但是人数不能太多,否则就达不到精细化牧养的效果。既要让每个信徒感到牧者的带领,又能让牧者在能力范围内牧养果效最大化。

显然核心小组的方式也许是最合适不过的选择,这种小组机动性强,也符合防疫要求,同时小组可以组成一个更加团结的团契,这种团契可以产生更加熟悉的个人关系,从而带来团体认同的稳固性。

后疫情时代,给牧者牧养教会的方式带来挑战。同时大型教会生存的空间也不断缩小。教会牧养必然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这对牧者可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